再谈战略预置舰
笔者在去年的《中国海军需要自己的沙恩霍斯特级巡洋舰》一文中曾提出战略预置舰的概念,借这次"堤丰"入日事件,就再另起一文专门探讨一下。
所谓战略预置舰,即在毗邻敌海岸之外可长期部署的具有战略打击功能的水面战舰。其总体构型与去年的文章中设想的中华沙级舰基本一致,概括来讲即包含全隐身、核动力、高航速、武库舰这几个典型要素。有兴趣的朋友可查看原文,这里仅补充几点:
一、战略预置舰是反制美国岛链封锁的唯一有效手段
继去年5月在菲律宾部署之后,堤丰中导系统本月也将进入日本。以堤丰超过2000公里的射程,整个中国大陆东部地区都将面临威胁。更加严峻的是,这可能仅仅是美国围绕中国建立远程打击系统的第一步,后续威胁更大的高超音速导弹也可能很快出现。对于美国“把机枪架在对手家门口”的挑衅行径,中国绝不能置之不理,否则将导致美国一步步完成对我多层次的“封门”部署,我国土安全、经济安全将陷入极大困境之中。
针对美国的岛链封锁策略,我们的反制手段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如何打破封锁,而是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机枪也架到美国家门口。在中美两强的对决中,亲身和对手的炮灰玩儿对攻,是美国巴不得的场面,我们不能自限斛中。美国西海岸没有我们可利用的岛链,我们就建造“移动炮台”——能抵近攻击,且更加灵活,而辽阔的北、中太平洋提供了远比死的岛链更大的腾挪空间。这就是笔者设想战略预置舰的初衷。
此外,北美孤悬亚欧大陆这一四战之地之外,从未经历外来大规模的攻击,也基本没有成体系的国土防空。因此,我战略预置舰的抵近部署将对其产生极大震慑。相比我国经营几十年的A2/AD体系,美国从头建立相同体系的代价是其无法承受的,这就有可能迫使其坐下来就双方的互相撤离展开谈判。
二、是常是核可据情势转换
如果美军仅在第一岛链部署堤丰、暗鹰,我战略预置舰可对应装载长剑100、长剑1000;如果美军胆敢部署战术、乃至中程核武,则我可对应装载东风系列中、远程核导弹。如果情势发展到这个地步,则战略预置舰的角色也将转换为抵近美国家门口的前置导弹发射井!毋庸置疑,一旦美国决意发动核战,战略预置舰将是首要打击目标。但它的牺牲也带来了额外好处:第一朵蘑菇云将在东太平洋腾起,这种确凿信号将使我们能够更早地发动核反击。
如果中美真进入互相核弹堵门的阶段,就需要讨论一下如何避免双方涉及战略预置舰的战略误判地问题。在此笔者要再次重申:中国的核政策必须从原来的不首先使用+最低核威慑,修改为不首先使用+最大核威慑,否则就始终存在对手出于投机心理进行核冒险的可能(参见笔者《中国需要三位一体核平台及新的用核三原则》一文)。撇开这一更大议题不表,单就战略预置舰的部署,中国应向美方阐明:战略预置舰不参与任何常规军事行动,也不会主动攻击任何目标;如果其首先受到任何核、常攻击,都将被视为对我战略打击的开始,我有权根据受攻击性质、程度,决定从全面核打击到定点核打击的各种报复措施。
三、前沿威慑效率最高
在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并在中国周边大量部署的情况下,实施对等反制或迫其撤出的战略需求显然更为紧迫,原本设想以破交为主的快速打击舰的概念即应转向战略预置舰。由于两种概念下的构型基本没什么区别,难以区分,为防止误判,不妨公开定义为战略预置舰,以明确其战略威慑的定位。
可能有人会说,未来几年096也将入役,不是一样可以发挥前沿威慑作用吗?笔者认为区别还是有的:一是潜基的隐蔽性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就是威慑不直观,尤其是对公众而言;二是效率偏低。一艘战略预置舰至少可携载96枚中远程核导弹,相当于6艘096,理论上可摧毁美国三分之二的百万以上人口城市,效能不是096可比的。三是不适合做为常规威慑平台,效能就更低了。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战略预置舰以其效能高、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是应对美国在我周边步步升级前沿威慑的可行方案。如果部署够快,也许核弹堵门的局面就可以及时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