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点:人工智能的“智能” 是什么意思? | 袁岚峰
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如果你去问10个专家,你可能会得到11个回答。
然而最近,我听到一番高屋建瓴的分析,一下子理解了很多事情。原来,这些众说纷纭首先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对人工智能应该模仿人脑的哪一方面有不同的看法:是结构?还是行为?还是技能?还是功能?还是原理?这个不同的选择,会导致大家做的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然后,当你选定一个目标以后,问题就是它有没有可能做出来。如果能做出来,下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去做。最后一个问题,是做出来之后会怎么样,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由此决定我们该不该去做。
因此,完整的思维框架是人工智能的目标、可能性、途径和后果。给出这番分析的思想家,是通用人工智能学会副主席、《通用人工智能学报》主编、天普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副教授王培博士。今天,我们就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跟王培老师见面。
科学家对话科学家,《锚点》节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袁岚峰对话王培博士,东方卫视8月6日周三22:00、新闻综合频道8月7日周四22:30播出。文首为25分钟的全片,可见于上海广播电视台“看看新闻”网站(https://www.kankanews.com/detail/Z5wgDx14D2D)、app以及视频号,本片为精彩片段之一:人工智能,究竟何为“智”?
袁岚峰:王老师,看了您在“科普中国”的演讲《人工智能的目标 可能性 途径和后果》,确实感到格局非常宏大,条理非常清晰。简而言之,大家都是要模仿人脑。但是真正的问题,是要模仿人脑的哪一方面,是结构还是行为、还是技能、还是功能 、还是原理,您这个分析让我一下子醍醐灌顶,就明白了为什么人工智能有这么多不同的流派。
王培:在公众舆论界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当中,我觉得第一号的错误或者说误解,就是把人工智能当作一个东西,在我这儿强调至少是五个东西。
首先这五个都是值得研究的,但是一定要清楚它们的价值、它们的局限性各在什么地方。现在最大的混乱是把这些东西混在一块儿,都叫AI。简单地说 ,在一个很朴素的意义下,大家做的是同一件事情,就是说我要让计算机向人脑学习或者要造一个思维机器,不管你叫什么,但是另外一方面,大家往往不谈的就是计算机和人脑不可能完全一样。我自己这些年来的体会,真正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哪些地方可以不一样,而哪些地方应该一样,这才算人工智能。实际上,这个是很多分歧的起源。
所以我觉得我分的这五派,实际就是你要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人脑或者抽离人脑,我觉得人工智能很大的一点,就是要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构下,去复现人脑的某一些功能,这里边的关键是选择性,你一定要放掉一些东西,然后要保留另外一些东西。我们大家都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模拟任何过程或者任何对象,那么你尽可能精确地模拟人脑,搞这派的就叫做类脑智能。
它们基本上强调这个是最可靠的办法,我本人对这个研究本身是很尊重的,我觉得有价值,但是我不认为所有的人应该这么做。实际上,第一关注点,不是弄明白人脑是怎么工作的,是我们怎么样从人脑的工作过程当中去吸取一些知识和教训。第一,你不可能全都做得到;第二,你全都做得到又怎么样,你最后出来的功能仍然是有局限性的。
袁岚峰:是。
王培:而且还有一点,人工智能就是要做得越像大脑越好,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下,实际上是恰恰相反,如果你的细节做得越不像,但是你的某些高层功能越像,实际上这才是越有价值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度一定要把握住,哪些地方学,哪些地方不学,不是可能性问题,不是难度问题,是必要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