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成本,当真是 “不能说的秘密”吗?
有些人无从理解“一顿饱”和“顿顿饱”的区别,在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盲区的情况下,“拍一部电影要花多少钱”从来都是一笔糊涂账。经济上行期尚有充分的市场空间把问题遮掩过去,如今再出现这种“规则内”的问题势必会让国产电影雪上加霜,进而影响到年轻一代行业生力军未来的发展。
作者|布赫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项目总负责人、监制、导演、制片人……这些头衔如果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会发生什么?
首先,这意味着在单个电影项目中拥有相对权威的话语权。其次,对于项目全程推进的阶段工作有相对权威的决策权。最后,如果项目之上还有资方的话,资方面临两种可能性:
一、这是个秉持职业操守的人,作品质量有保证。
二、投入的钱实际有多少用来拍电影,全凭个人素质。
所以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嫌,上述职务通常会由多人担任,为的是互相制约,专业点的解读叫“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通俗地理解就是“凡事要商量,不能一家独大”。
目的在于保证项目顺利进展的同时,严格把控投入成本。
有些资方会采取先小人后君子的态度,合作协议签署前,明确彼此职权划分,同时说明资方财务在拍摄期间驻组,审核剧组拍摄期间及后期,乃至宣发期内的所有报销费用。从财务层面上施行监管。
但现在的行业形态很复杂,尤其是对于一些知名导演来说,资方如果信任其以往作品的口碑,会完全放手交托他来组织、建立一个剧组,费用支出按拍摄阶段和项目进程进行划分,定期由专人对接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
最后等电影拍完投放市场,视结果而定。
反馈效果好,大家皆大欢喜。
反馈效果不好,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资方不在乎,或打落门牙往肚里咽,顶多以后不合作了。
二、资方很在乎,要求追究相应责任。扯皮到最后,可能还会对簿公堂。
这种业态并非罕见,只是以往因所涉项目知名度和内部调解等原因不为外人所知。“钱到哪儿去了?”也仅限于小范围的流传。
一旦事情闹大了,行业外的人围观时也会发出疑问:
一部电影的拍摄成本,当真是“不能说的秘密”吗?
01
今年7月,某知名导演就摊上了一件大事:
合作方先是在导演拍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账目问题,后来导演经过协商主动退出项目。接着合作方直接报警,称其侵吞资金上千万,同时抛出一沓纸质证据。
接着还曝光出剧组会计与剧组工作人员的聊天录音,其中涉及到保险购买、导演做假账等情况。这件事瞬间引发关注,时隔近两月,目前纠纷进展如何不得而知,但它多少也影响到了一些原本有勇气投拍电影的人的信心:
爱无力,水太深,把握不住。
须知任何资方投入合作的前提是信任与赚钱,两者都缺乏基础时,即便先期投入,翻脸也是分分钟的事。尤其对于本身是行业外的资方而言,他们对影视剧拍摄工作一窍不通,产生费用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也无从考证,问得多了,反而会把担忧疑虑摆在明面上。问得少了,人家又夜不能寐——
如果拍摄这一环都不可控,后期阶段怎么办?宣发阶段怎么办?
然而对于某些剧组而言,他们也面对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状态。
理论上剧组各部门人员的薪资以合同形式签署并发放,实际上有些人在实际工作中会通过虚报发票等形式“赚点小钱”。
比如剧组小车班,当天一辆车、一个司机负责哪些运输工作都是机动的,没有人会盯着某个司机记录他当天的工作,一旦外出产生的油费报销和餐饮报销多少,全凭部门负责人衡定。其中就涉及到某些人情世故与心照不宣。
这也是很多剧组在拍摄结束后审计报销费用时最头疼的地方:
一些报销明显超出正常的工作范畴,但不予报销又得罪人。甚至意味着以后导演还要另组班底,重新适应合作节奏。
这时候就需要跟当事人“谈一谈”,或建组之初就划好“道”,给出最高额度(大概可以这么理解)。有些人认可这种操作,有些人不认可。这时就需要一个“坐堂”的人负责沟通,通常这类角色由制片人担任,让导演抽离出来全身心投入拍戏。
所以剧组是个小社会,大多遵循的是“跑江湖”的人情路数。规章制度这些,给“新鲜人”看看就可以了,真要完全执行的话很难。
懂行的资方通常也会默许这种内部运营规则,只要不太过分,大多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前提是不能影响影片拍摄进度和质量。
因此对艺术创作有要求的主创团队,建组之后的第一关就是“人情关”,较真的人往往很难与团队达成某种“共识”。当少年人成了老江湖后,或许也会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然而这只是拍摄阶段的内耗,也只是“创投制宣发”中的一环。
02
几年前,某部喜剧电影在暑期档前上映,上映前三天,导演(同时兼任项目负责人)发现一个问题:
全国影城几乎没有排片。
但在此前的一个月,导演就把宣发费用打给了某发行团队,其中包括区域公关费。
这个“公关费”在行业内的定义很微妙,大体上是“请客吃饭”,实际上可操作的空间不小。无论如何,既然“公关”了,说明发行团队已经跟影城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双方达成某种层面上的共识。那么为什么影片在上映前三天依然没有预排片呢?
答案揭晓——
这位导演一开始找的是某家发行团队,有较为知名的发行案例。但最终因为发行服务费较高选择托朋友另外找了一个发行团队负责影片的线下宣发。
最后通过多方了解,导演才知道,每次这个“团队”来开会时,都是临时东拼西凑一些行业“闲散人员”,假装是团队小伙伴。而发行负责人常年租用某宾馆房间作为办公地点。
合作期间,该团队提供给导演的全国发行人员名单与联系方式,大多是查无此人。
至于那位导演自认为“关系很好”的朋友,在这件事上与该发行负责人的关系自然也不言而喻。
最后的结果是影片上映期间毫无存在感,导演气不过要讨个公道,这件事当时还上了电视,几位专家就这个事聊起了“宣发乱象”。而导演在仲裁之后,再无下文。本人也从此退出“江湖”。
毕竟影视宣发产生纠纷时,如果不像上文所述的知名导演存在的种种证据被摆出,法律上寻证很难。导演自己也没有精力把全部影城寻访个遍,即便去了,人家也不会愿意出面做证。原因也很简单:
谁没事给自己找麻烦?“公关”这件事较真的话,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法律问题。
这件事给予部分主创团队或有启示,或根本无感。但就事论事地来理解,面对全国数千家影城,单个发行团队是没有能力接触到三线以下城市的,再展开“公关”的话更是一笔惊人的费用。即便垂直管理,发行团队内部都无法保证区域发行人员在接到任务指令后有没有真的去影城排兵布阵。
早些年在回收区域影城阵地宣传照片时,有人用p图糊弄发行总部的情况更是常态。他们提报的区域工作预算也有水分,操作原理同剧组部分一样,全靠“谈一谈”来节制。
那么脱离线下发行,线上宣传又是什么情况呢?
03
早些年的电影宣发成果较为单一,都是搜集宣传资料(包括新闻刊载链接等)做成项目简报,优质一些的还会说明浏览量与到达量。现在鉴于行业形势,一些电影项目会收拢线上宣传预算,一些介入宣发工作的平台则会在数据上做文章。
如一些还没有上映的影片,在某个时段内忽然“想看”指数上升,但这个时段仔细分析特别神奇,通常都是在凌晨四五点左右达到最高峰值。道理与一些影城出现的“幽灵场”一样,数据做得漂亮,等于给资方(或主创)一种信心。结果如何,到时候自然有专业的解释。
至于病毒视频投放、千篇一律或匪夷所思的线上短视频,创意可能都出自刚入行不久的新鲜人之手,真正的营销高手不能说没有,但“消费降级”同样也影响到了这个领域。总结起来无非是“便宜有便宜的做法”,保障利润空间不受影响。
最终这种“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做法伤害的是谁呢?
观众?这个层面的解析此前说过,现在的观众不傻,看一部电影的品相大致能看出花了多少钱。即便是一些争议颇多的影片涉及到场外因素,至少不会有人质疑制作成本,因为“钱花在哪里”是一种硬件元素。要说拍一部现代都市题材的电影花了几个亿,后期制作和宣发又花了几个亿等等这类说辞,行业内的人大致不会说什么,观众不同,社交平台上都会聊。
资方?能舍得投入的生意人没几个傻子,区别只是“宽容度”有多高。有些人真的对电影有情怀,遇到了同样热情的导演,也真的能一掷万金,然后说“合同签了,你不要有顾虑,真的败了就当我玩票了。”
但这种金主少,属于可遇而不可求。且投资的电影一般都是中小体量,面对的市场压力小。
大多数资方还是要看市场回馈的,过程可以不计较,结果却很重要。
如果影片投入高,反馈差,中间一些问题又说不清楚或扯皮,一来二去,资方圈子里照样传递信息,进而对整个行业产生负面看法。
我们都知道,市场运营仅靠“清者自清”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无从理解“一顿饱”和“顿顿饱”的区别,在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盲区的情况下,“拍一部电影要花多少钱”从来都是一笔糊涂账。经济上行期尚有充分的市场空间把问题遮掩过去,如今再出现这种“规则内”的问题势必会让国产电影雪上加霜,进而影响到年轻一代行业生力军未来的发展。
可无论什么行业,似乎都在主张“短期盈利”,站在行业前端展望未来的人不少,有勇气提出呼吁甚至改变一种业态的人不多。
后“进门”的人如何面对资方顾虑,如何解答成本这种“不能说的秘密”?
也许要留待未来,大家普遍用“对资方负责”的态度换来行业及个人的“顿顿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