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数,是现在车企最大的造假营销手段

500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3145字,阅读时间7分钟

“预售1小时小订超10万台!”

“上市1小时收获29万大定。”

订单营销,似乎早已成为了当下国内新能源车发布会的标配。

但当热闹的发布会落幕,新车真正进入交付阶段,不少消费者却发现,现实是另一番景象:路边难见“爆款”实车,第三方平台的销量数据与发布会的订单数相差甚远。

这一反差,不禁让人疑惑:那些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订单,究竟去了哪里?

近日,多名汽车行业人士在社交平台的爆料,揭开了这层“遮羞布”——所谓的“爆款订单”,不过是广告公司提前数月为车企量身策划的营销戏码,目的是让消费者觉得这是爆款跟风下单,同时“哄领导开心”。

当真相浮出水面,消费市场也逐渐开始意识到,这一乱象正在成为当下汽车市场中最具误导性、也是最大的造假营销手段。

为避免汽车市场无底线营销乱象继续蔓延,9月10日,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开启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

500

图/工信部发文内容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但这场持续已久的订单数据造假乱象,真能就此画上句号吗?

1. 订单量里藏了多少“猫腻”?

近两年,汽车行业的营销乱象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

从“500万内最好”的夸张宣传,到智能驾驶功能的过度夸大、精心策划的安全碰撞测试表演,再到新车发布现场必提的“订单破万”“大定创纪录”,这场以抢占流量高位为目标的营销竞赛,正让消费者逐渐陷入真假难辨的信息中。

而在所有营销乱象中,订单数据造假无疑是最大的造假营销手段——无需复杂包装,隐蔽性强,消费者短期内难以验证真实性。

今年6月某新上市的新能源车型,在发布会上宣称上市一小时订单量近29万辆,然而,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实际交付量却仅有6000多辆。这样的数据反差,不禁引发了消费市场对其订单数据真实性的热议。

500

图/某品牌7月销量仅6000多辆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某新势力品牌曾宣称,其首款车型上市72小时内订单超6万辆,实则该车型上市一年实际销量仅2.5万辆;某定位30万元级以上的纯电SUV车型,宣称上市24小时大定突破1万辆,但实际开启交付后两个月只卖了3290辆。

这些订单里的水分究竟是如何掺进去的?

与诸多汽车品牌销售的接触中,我们逐渐发现了其中端倪。

有的车企会在公关公司的策划下,要求旗下员工集体参与“小订”,事后再统一退款。

500

图/某汽车博主谈“小订”乱象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还有的手段则相对隐蔽,选择用“刷单”完成造假闭环。他们会以五折甚至更低的“员工内部价”,要求员工购车冲量,等销量数据“达标”、成功吸引市场关注后,再以高于二手市场价的金额将车辆回购,既让员工没有实际损失,又造出了“高销量”假象。

今年以来,二手新能源市场涌现的大量行驶里程不足百公里的准新车,从侧面印证了这种造假模式的存在。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选择直接虚构数据的车企,毕竟从成本角度来看,这种造假对车企来说更为“经济”。比如某车企实际年销量仅占当初宣称订单量的25%,其余订单均为捏造。

有一点需要注意,面对汽车行业营销乱象的怪圈,并非所有车企都随波逐流。

特斯拉、蔚来等车企自首款车型上市以来,从不主动公布订单量,只定期披露实际生产和交付数据。在营销策略上,他们更注重体验式营销,通过打造沉浸式购车体验、优化用车服务体系,来吸引消费者关注。

2. “掩耳盗铃”下的多重反噬:消费者信任危机、产品质量隐忧

面对“高订单低交付”质疑,涉事车企常以“用户退订是因个人需求变化”“交付周期长导致部分用户放弃”等话术进行回应。

但实际情况是,这些解释并不能掩盖订单造假引发的多重连锁反应。

“被1小时订单破万的宣传所吸引,销售人员当时承诺1个月内可提车,结果三个月都没动静。”提起上辆车的提车经历,北京的张先生仍难掩气愤。在多次催促无果后,他最终选择退订,转而购买了其他品牌车型。

95后李女士的经历更为曲折。她在某新势力品牌发布会上被“半小时大定破五万”的话术所打动,当即支付了定金并锁单。然而等待了四个月后,不仅未能提车,她还发现该车型在二手车市场出现了大量“准新车”。

“一边说订单太多排产慢,一边有大量新车流入二手市场,这不是明摆着造假吗?”李女士直言,这次经历让她对该品牌彻底失去信任,后续也会提醒身边人避开这类订单造假的车型。

500

图/零公里二手车现象

来源/一线调查 新能源观截图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不少消费者因无限拉长的交付周期,从最初的“期待提车”陷入“焦虑退订”,甚至直接转向二手车市场。

“本来想等新车,可提车时间太长了,不如买辆开了一年的二手新能源车,当天看车当天提,省心多了。”

“订了短期内也提不到车,不如直接加价几万元去二手平台上找黄牛买。”

比交付延迟更严重的,是订单造假引发的产品质量反噬。车企将过多精力集中在营销上,必然会导致产品研发和品控资源被挤占。第三方投诉平台上,关于车辆续航虚标、车机系统故障等投诉屡见不鲜。

“当初就是被小订破万骗了,结果我的车提回来没3个月,电池续航就掉了80公里,去4S店检修,对方说正常损耗,可我查车主群,好多人都有这问题,明显是品控不到位,对这品牌彻底没好感了。”

500

图/某车主讲述车辆续航减少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提车半年,车机系统多次死机,每次售后都要排队等两周以上,当初要是知道质量这么差,就算订单再高也不会买。”多名消费者抱怨道。

而面对部分车企频频爆出的质量问题,消费者的购车决策也正在发生变化。数十名消费者中有超一半表示,未来购车会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体系作为首要考量因素,而非营销噱头或订单热度。

3. 营销“虚火”该熄了

确然,营销做得漂亮,都不如产品本身过硬。随着汽车行业订单造假事件的持续发酵,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从看重流量回归关注产品本身。

“以前买车会优先考虑那些订单量高的爆款车型,觉得大家都买的肯定不会差,但现在我会更仔细地对比产品参数和真实车主评价,而不是被营销数字牵着鼻子走。”

“上次被24小时小订超6万的车型坑过之后,我只认交付数据,月交付量连订单零头都不到的车,热度再高也不能碰。”

面对车企五花八门的营销套路,消费者该如何辨别真伪呢?

诸多在车企订单营销造假上踩过坑的消费者,给出了自己的经验之谈,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对比发布时订单数与实际每月交付量之间的关系,若交付量不足宣称订单的5%,且该车企并无产能或供应链问题,那大概率是车企在数据上注水了。

其次,要关注退订率与转化率,敢于公开小订大定退单率和订单转化率的车企,往往对订单的真实性有底气。

再者,可以从汽车论坛了解车主真实反馈,汽车论坛是车主们交流的平台,能反映车辆实际使用体验和故障频率。

500

图/某汽车论坛版面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最后,查投诉。通过第三方投诉平台,查看车企和车型的投诉量与投诉内容,如果投诉量过多,且集中在电池、车机、刹车等一些关键问题上,那就要谨慎选择了。

500

图/某第三方投诉平台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当然,要彻底遏制订单造假乱象,仅靠消费者理性是不够的,相关行业监管部门也需持续发力。

除了当前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还要提高日常监管力度,必要时应发布明确条例,强制要求车企在财报中披露具体订单与最终交付的转化率,并接受审计。这样可以从制度上遏制订单注水的问题。

而对于车企来说,应当尽快把更多精力放回产品上,毕竟虚假繁荣终有被市场戳破的一天,而当消费者发现 “爆款车” 实际路上少见、经销商库存堆积时,其失去的或将不仅有销量,还有品牌信誉。

目前,蔚来、特斯拉等注重用交付和服务来做营销的车企已然初见成效。

蔚来车主郭先生在置换新车时,毫不犹豫地再次选择了蔚来,“蔚来的服务很贴心,每次去蔚来中心都像回家一样,工作人员热情,活动也有意思,能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车也很好开,所以我买车还是选蔚来。”

500

图/2025年蔚来新车补贴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上海的特斯拉车主王女士前不久将开了五年的Model 3置换为Model YL,她直言,“订单量、宣传语都是虚的,产品和服务好才是真的好,Model 3的实际用车体验让我再次选择了特斯拉。”

500

图/特斯拉Model YL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未来,可以预料,靠产品说话、凭真实立足的车企,方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流量C位,而依赖虚假流量堆砌繁荣的车企,终将反噬自身,被市场和消费者抛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