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消失是很可惜的,但是在普通话盛行的当下,保护方言其实很难
【本文来自《有语言学习APP要上线上海话课程了,你还会教自己的孩子说方言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新之AKIRA
上海话目前的问题在于,它的功能不是一个“在上海生活的实用口语”而变成了一个“上海人标记身份的工具”。
你会发现,上海人讲究的是“自己的孩子要传承上海话”,但从来没有鼓励“来上海工作的朋友们努力学上海话”,他们要求的只是“外地人需要接受上海人在上海说上海话”。
这就导致了上海话的传承或者推崇不是以“推广”“实用”为目的,而是过分追求“标准”,极致的“不能有口音”。
要知道推广语言或者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勇敢说出口,但一开始一定会不标准。如果外地人开口就有口音,或者更有甚者带有或者被指责带有上海文化中被歧视的“苏北口音”“江北口音”而加以鄙视和嘲讽,那外地人为什么要学说上海话自找没趣。
讽刺的是,上海本土两个流量比较大的沪语网红,徐祥和G僧东,都被沪语警察盖章了“苏北口音”,这两个人恰恰是大力倡导和鼓励外地人学说上海话的。后来两个人也都放飞自我,开始拿苏北话玩梗了。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某人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女网友,两个人就隔空各种聊骚话,这个女的是个上海人,有点抖M属性,这个男的说了很多侮辱人的话这个女的都当做一种情趣甘之如饴,两人有来有回感情日浓。直到有一天,这个男的无意间说了一句:“你的上海话有苏北口音”,这个女的瞬间暴怒,大骂几句之后拉黑绝交——真假未知,但很有生活。
上海方言其实没有什么“标准”,嘉定、崇明、金山、市中心口音明显不同,还有一些新市民努力学习上海方言,交流没问题,但谈不上完美。即使上海老居民之间,若遇到一些新词,有时候还要借助普通话或英语单词解释一番。在学校里,老师用普通话教学,校园交流也基本上用普通话。
网络上更有意思,上海人与非上海人经常争辩不休,涉及的话题很广。围绕香港人导演的电视剧《繁花》展开的讨论涉及方言、服饰、饮食、工作、人情世故等等,持续了很久。
近代上海的发迹颇具传奇色彩。在短短的100年时间里,上海就从一个小渔港变为东方大都会。因此,无论上海现在多么进步,一些上海人还是很怀旧。80岁以下的上海人不可能对旧上海有印象,但他们仍然觉得旧上海洋气、有腔调。“海派”历史文化让他们感到分外自豪。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上海方言属于吴语,但难掩苏北口音。这种方言本身就是各地移民在这个城市里长期碰撞和融合的产物。虽然没有看到权威资料,但据说上海居民有一半祖籍苏北。
方言消失是很可惜的,但是,在普通话盛行的当下,保护方言其实很难。从实用角度看,完全没必要让孩子专门学习方言。在讲方言的环境里,孩子们会很快掌握方言。不过,若有人愿意研究和传承上海方言,还是应该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