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式可能并非四代坦克的全部

100式双子星在93大阅兵上的横空出世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认知,原来陆战之王坦克还可以这样“整活”。笔者在十年前的《从阿玛塔看四代坦克的标准》一文中曾对四代坦克的四大关键属性进行过勾画,简单讲即综合隐身、综合防护、多平台的高度协同、混合动力。现在看,100式除了隐身、被动防护差点意思,基本符合笔者当年的愿景。最大的预料之外,是新四代不是单一车体,而是坦克和支援战车的紧密合体。十年前的笔者未敢想象无人机、无人车、机器狼这类无人装备能这么快成为陆战主力,对己方无人装备的驾驭叠加对敌方同类装备的防御,如此繁重任务确实不是一辆车、两三人能从容对付的了的。

做为世界上第一款实装的第四代坦克,100式尽管已足够惊艳,但笔者预计其仅仅是整个四代家族的轻量级先行者,配属中型合成旅,而后续还将出现真正的王者——配属重型合成旅的60吨重量级选手。毫无疑问这个观点将多有非议,但笔者自有其道理:

一是断言未来陆战“贴脸对轰”的情景不再可能过于托大了。即便如俄乌鏖战的地广人稀的乌东平原,各种人造、自然遮蔽物仍相当密集,如果加以利用并刻意伪装,在快速运动过程中想提前尽数识别并非易事,有可能出现谢尔曼遭遇埋伏的虎王被挨个点名的故事。

近些年来,除了雷达隐身技术的不断进化,红外、视觉这些光学隐身技术也开始逐步实用化。“实时发现、即时摧毁”是矛,综合隐身是盾,两者都在交替发展,指望未来战场“开天眼”可能永远只是理想状态,尤其是面对同样强大对手的时候。100式在隐身技术上着墨不多,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不过毕竟是世界首款,领先半步也是领先,后续升级改装的时间还很充裕。

受100式刺激,同样是混动四代的美国M1E3的进度看来将加快,也许三年内就可一窥全貌。基于目前信息,基于艾布拉姆斯X的M1E3尽管相比M1A2系列瘦身不少,但也在60吨级别,且仍将保留120毫米主炮,并新增30毫米遥控链炮。以这样的体型和火力,100式是无法正面对抗的。M1E3的优势在于:在遭遇战或者双方大规模对攻过程中未能消耗殆尽,在2000-4000米距离内对100式将是单方面屠杀。这样的劣势必然对我军装甲集群的战术运用造成掣肘,即由于天气、地形等原因,在“开天眼”存在困难或没把握的情况下可能遭受惨重损失,从而像美军依赖空中优势一样更加依赖战场的单向透明。

二是车族化发展将受到体量限制。100式坦克及支援战车仅仅是合成旅的突击力量,为了保证整个合成旅的协同行动能力,毫无疑问,后面还会有基于同样底盘的100式火炮及各种辅助车辆。以近年曝光的新型155毫米全自动榴弹炮为例,其采用的无人封闭炮塔虽然自重仅14吨,甚至可装在轮式底盘上,但体型庞大,即便装在7对轮履带底盘上,屁股还露出一大截。这种全自动全封闭的炮塔很难做小,看看瑞典的“弓箭手”就知道,装在100式底盘上有点勉为其难了。也许122毫米炮的炮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但是这个口径不属于重型合成旅吧?

军改后中国的合成旅分为“重装合成旅”、“中型轮式合成旅”以及“轻型高机动合成旅”三类。简单区分的话就是:重装旅装备履带式车辆、中型旅装备大八轮、轻型旅装备猛士。严格来说,轻型旅基本不具备被动防护能力,虽然也具有一定近距火力投射能力,但更多的是解决机动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轻型旅更接近传统摩托化部队的概念。中型旅更像是轻型旅的“增肥”,平台大了火力也强了些,也能扛部分轻武器打击了,但被动防护仍然聊胜于无。中型旅的概念来自美国打反恐战的需要,解决的仍是战略投送和机动性问题,难以胜任大国对抗主战装备的定位。

笔者认为,中国的这种分类产生自向机械化和信息化转型的早期,当时主要目的是尽快达成转型,装备要求较低,已无法满足未来高强度战争需要,与当前国力也不匹配。笔者设想的理想方案应该是:60吨级全履带的重型旅、40吨级全履带的中型旅、20吨级大八轮的轻型旅,将目前合成旅的装备整体提升一个层次。当前运20B、运9已可分别对应重型及轻型旅的战略投送任务,在研的运30未来承担中型旅投送,这样整个体系也就完备了。

坦克手、机械化步兵都希望自己的坦克和战车比对手的火力猛、装甲厚,这不单是心理因素,也是战场需要。美国M1坦克战斗全重从最初的57吨飙升到M1A2SEPV3/V4的接近80吨;以色列雌虎步兵战车达到了62吨;就连俄罗斯的阿玛塔也一反苏式传统,战斗全重来到了65吨。国外坦克越来越重的直接原因就是堆装甲,以求对乘员提供更强防护以及提供更强大的额外搭载能力。中东战争、尤其是海湾战争之后的几十年,防护排在坦克三大要素之首俨然已成潮流。

直到3年前,装甲车辆重型化的趋势仍在继续,但俄乌及加沙战场出现的新变化让这种潮流破了功,甚至“坦克无用论”亦开始泛起。如果深究起来,结论可能有点可笑,把装甲车辆打入地狱的,基本都可归功于最不起眼儿的单兵反装甲火力——RPG。只不过乌克兰不是肩扛发射,而是把弹头绑在FPV上。一枚RPG弹头加上一架FPV不会超过1500美元,就有可能击毁1000万美元以上的坦克,这确实让人绷不住。

笔者认为,各国堆了几十年装甲却让RPG反杀这种情况,并不能证明装甲无用,而是在两方面出了问题:一是环境感知能力太差。在加沙地面行动中,哈马斯人员往往能够抵近攻击梅卡瓦后部弹药舱,甚至出现了手动往坦克上“粘”炸弹的情景;而俄乌战场上的坦克对尾随的FPV更是无从觉察。二是对FPV这种“低慢小”目标缺乏有效反制手段,传统的机枪、机炮拦射概率很低。不过应该看到,RPG和FPV通常采取的战术是通过攻击弹药舱或动力舱使之殉爆或失火,迫使坦克乘员弃车逃离。即RPG和FPV并不能完全摧毁坦克、杀伤乘员,而只能使其失能。与此同时步兵战车、尤其是轮式车辆就没有这么麻烦,任何角度均可轻易摧毁并杀伤内部人员,这也恰恰证明了厚重装甲的价值。

100式的四面盾、360度透视底盘,以及坦克与支援战车的双车组合,可以说是针对三代装甲突击力量弱点提供的全能解决方案,预计美国极可能也会采取类似的四代方案。总之,解决“低慢小”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有无需求的问题。莫说是FPV,即便是末敏弹、巡飞弹,打击四代装甲集群的效能也将锐减。一度让三代坦克头疼的“低慢小”在四代坦克面前将不再是严重威胁,更不可能终结坦克“陆地之王”的使命。如果后续型号或下一代有综合隐身技术加持,具备地面背景融合能力,再有装备线圈炮、激光炮的支援战车伴随,即便是面对号称“坦克杀手”的武装直升机、察打无人机,地面装甲集群也有一战之力。因此,包括坦克在内的地面装甲集群的生命周期还会延续很久,其战场突击、犁庭扫穴的作用无可替代。哪怕从“更好保护自己、有效消灭敌人”这一基本要求考虑,我们也必须拥有至少和对手同等火力及防护的装甲力量。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