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封面社论:不必为生育率暴跌而感到恐慌,人口减少的世界并非只有坏处

来源:@阑夕

The Economist的封面社论:不必为生育率暴跌而感到恐慌,人口减少的世界并非只有坏处。看完之后感觉有种躺平的摆烂感,核心观点我翻译过来:

-
五十多年前的畅销书「人口爆炸」还在担心人口增长会耗尽全球粮食,作者——同时也是一名生物学家——在认真考虑过用宇宙飞船将过剩人口运送到其他星球这个方法似乎在技术上难以实现之后,改为主张各国实行严格的生育控制,「如果不能说服年轻人自愿结扎,就应采取强制手段」;

- 想象未来总是会被未来打脸,如今全世界已有2/3的国家生育率低于2.1的「置换水平」,这是维持人口稳定的标准值,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现在生育率(0.91)甚至低于东京(0.99),马斯克也常把文明终结挂在嘴边作为警告;

-
联合国曾经预测全球人口将在2084年达到103亿的峰值,但这基于对低生育率国家触底反弹的乐观判断之上,按照当前的趋势,更合理的推断是全球人口会在2065年以96亿到顶,随后在2100年暴跌到89亿,无论如何,从1800年的10亿人口到今天80亿多指数级增长将不可避免的以先缓后急的曲线萎缩;

- 主流的担忧在于经济层面,人口减少意味着创造GDP的基数变低,专业化的分工深度也将受限,沉重的公共债务将震荡式的由老龄化群体承担,大城市可能还好,但随着最后一所学校的关闭,小县城恐怕会沦为空心砖;

- 人口预测是确定性因素(2070年将满50岁的人现在都已出生)和不可知变量(如今20岁的年轻人未来会选择生几个孩子)的奇特混合体,从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坍缩速度看似惊人,但在应对上,我们剩下的时间还够用;- AI或许被过度炒作了,但其发展速度显然快于人口消亡,因此,AI——以及其他即将问世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人类对于创造力衰减的恐慌;

-

另一个乐观的原因是,人类健康寿命的可见延长,这能让人在更长的日子里继续当牛马,不对,是保持生产力,一项研究显示,2022年的70岁老人在认知力上相当于2000年的53岁人群,这种现象可以为社会赢得关键的适应期,日本等国家也证明了人口下降和国家返贫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

支持生育的声音总是希望动用公共资金来提升国内的生育率,用来逆水行舟的对抗结构性趋势,但这注定徒劳无功,政府在为家庭减负方面固然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想用财政补贴刺激人们超额生育,要么代价高到吓人,要么根本无效,匈牙利已经把6%的GDP投入到生育政策里了,但其生育率仍然低于「置换水平」,有论文显示,该国丰厚的生育补贴主要影响了生育时间的选择,而非生育总数;

- 人口萎缩导致的老龄化终将迫使经济与社会做出重大调整,老去的人需要得到妥善照料——成本未必高于需要20年持续抚养的孩童——而且他们对于政治的影响更强,大概率会推动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出台,比如在解决养老金无法与预期寿命同步延长这个矛盾上;

- 适应一个人口减少的星球并不容易,但既来之则安之,本世纪所有关于人口灾难的预测其实都站不住脚,而2100年如此遥远,就更别说那些更靠后的忧虑了,也许到了那时机器人已经能带孩子了,家庭规模再次进入扩张区,谁又能想到呢?就让我们活在当下吧。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