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碑胜利!清华北大,同时整改清真餐厅!意义重大……

今天关于清北清真餐厅整改的文章,没多久就被删了。为什么?因为有人怕这事闹大。可偏偏就是这种事,越是有人想压下去,我们越要说出来。因为这绝不只是一个食堂的问题,而是关乎意识形态、关乎民族平等的大事。今天我就把这件事重新写一遍,让大家看清楚其中的分量。

先说清华。众所周知,清华里有个“清真餐厅”。过去的情况非常荒唐:牌子堂而皇之挂着“清真”二字,汉族学生的饭卡居然刷不了;墙上还有“非清真食品请勿带入”的字样。换句话说,一个本该属于所有师生的食堂,被人为划成了“专属地带”。如果这不是特权,那什么才是特权?

500

这次整改堪称雷厉风行。名字改掉了,换成了“食在闻馨园”;饭卡限制取消,所有人都能进去吃;墙上的那几行字也被清理。速度快到什么程度?新牌匾都没来得及做,只能拉个横幅代替。有人说这是突然,我看未必。能动清华常委会,这背后绝不是小事,而是上面有人拍了板,必须立刻纠正。

导火索还挺戏剧化:一名伊朗留学生在小红书发视频,夸清华清真食堂好吃,随口说了一句“带汉族同学去,饭卡刷不了”。就这一句话,彻底戳破了遮羞布。网友投诉直接上教育部,最后把常委会都惊动了。清华才不得不紧急整改。

500

再看北大。佟园食堂的风波同样离谱。艺术学院的公众号竟然写道:白天只对穆斯林同学开放,晚上才对所有人开放。这种“双轨制”如果放到国外,早就被骂“种族隔离”了。结果投诉一到,北大信访办火速回应:说是误会,2022年就取消了限制,只是有人翻老黄历写错了。文章很快被删掉。

500

好在北大动作快,但问题问题还是要说:为什么要等外部投诉,校方才出来解释?为什么不是第一时间自查自纠?如果没有人盯着,这种“错误宣传”是不是还会继续?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群人的努力。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不停收集证据,研究法规,提交投诉。结果清华、北大两所顶级学府的顽疾,都被他们啄了下来。有人笑他杠精,专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我想说:正是这些小事,才最能看出问题的真相。小食堂背后,藏的可是大政治。

500

要明确:清真餐饮没问题,这是饮食习惯的多样化,国家从来尊重。但有人却把“清真”符号化、宗教化,甚至演变成排他性。这条路一旦放任下去,就是在校园里制造“小飞地”。宗教不得干预教育,这是铁律。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怎么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

500

有些人打着“尊重”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在搞“优待”,甚至演变成对大多数人的歧视。你让清华的汉族学生在自己学校的食堂吃不上饭,这叫尊重吗?这不是尊重,这是倒挂。

所以,这次清北食堂整改,绝不仅仅是换个名牌,而是一场价值观的回归。它明确告诉所有人:饮食归饮食,宗教归宗教,不能混为一谈。民族平等,必须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里。

500

陶医生那句话我非常赞同:“蛀我中华者,虽小必啄。”清北食堂的问题看似鸡毛蒜皮,但正是这种小地方,最容易滋生特权。今天能搞食堂的特殊限制,明天是不是就能搞宿舍、搞教学?如果不及时制止,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我说,这次整改是一声警钟,也是一次胜利。它告诉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地方:问题不能再装聋作哑,该改就改,该拆就拆。民族平等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到刷卡、吃饭这些最细微的地方。

未来还会不会有更多整改?答案是肯定的。有了清北的案例,全国范围内再出现类似问题,谁也不能再硬撑。投诉模板已公开,就是要让更多人参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大家都敢于发声,敢于行动,这些顽疾终究会被清理干净。

最后我要说:清北的整改,不只是一次小胜利,而是一个里程碑。它表明,在民族平等、国家统一、价值观正确这几件大事上,任何漏洞都不能容忍。敢啄清北,就是敢亮剑全国。

这场行动,已经赢下一场硬仗。未来,还会有更多硬仗等着。(作者:没门,反极端斗士在路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