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8绝迹后,国产暴力收敛多了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这类新闻,绝对有流量。
细节很模糊,摘要很吸睛。
害怕,但忍不住看……
仿佛冷静期也无法让人冷静——
本应是避风港的家,一次次成为了风暴中心。
根据中国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的数据,涉及家庭暴力的刑事案件(如故意伤害、杀害亲属等)在过去五年间呈上升趋势,约占暴力犯罪案件的15%-20%。
熟人作案,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占据了此类案件的绝大部分。
今天不能展开聊的。
曾经被狠狠扒开过。
只是太冷门——
命案十三宗
土?
不奇怪。
这部25年前的国产剧,即便放在当时也土。
用导演高群书的话说——
B级片都不够格,是“三等作品”。
“他们(业内)认为这是瞎胡闹。”
没有明星,大量采用非专业演员;没有预算,每集5万人民币;甚至没有夸张的戏剧冲突,不涉及侦破环节,只还原案件本身的过程......
然而。
豆瓣评分8.8,好于83%犯罪片。
那些“没有”恰恰成就了它独一无二、粗粝生猛的纪实美学风格,拍出了我们不忍直视的人心。
导演高群书,在当初拍摄时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
第一,我们要让最有文化的人喜欢看;第二,也要让最没文化的人喜欢看,就不给丫中间的看!
结果如他所愿。
在北京电视台破了收视纪录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化圈(如陈丹青)的追捧。
靠一个字:
真。
像用砂轮打磨你,磨掉所有不切实际的人性幻想。
比如具体的——
这些脸。
普通人,对吧?
以上都是真实的杀人犯。
并且均已被执行死刑。
《命案十三宗》不仅所有案件源自真实卷宗,更在每一单元中插入了对原型凶手的采访。
期待看到残暴、冷漠或悔恨?
都没有。
你能读出的,是一种共通的麻木。
他们仿佛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也不懂发生了什么,讲述罪行如同复述别人的故事,说着说着便陷入沉默。
这正是导演高群书把镜头对准他们的原因——
他们都是特别普通的人,在日常生活里不是整天胡闹的小流氓,他们都是好人,这些好人把别的好人给杀了。
当时我很有感触,一个好人的悲剧毁掉两家人,这些杀人犯和我以前想象的无恶不作的杀人犯特别不一样,对此我感到非常震惊,所以我选择拍摄了这个题材。
《命案十三宗》最核心的表达:
请记住那些沉默。
它们不尽是恶,更多是你我都有的自私、嫉妒、无知、狭隘、愚昧……
巧合的是——
那些令人瞠目的暴力,就是从这沉默里,悄悄生根。
01
“下面传来门关闭的声音”
童玲的第二胎终于生了儿子。
终于能让丈夫、公婆和村里等着看笑话的人满意。
听到他们满意她才敢松一口气。
丈夫:娘,咱有小子了
婆婆:有了,有了
“第一胎是女儿”,所以超生罚款掏空了夫妻的所有积蓄,两口子只能靠父母接济过日子;
公公婆婆无比嫌弃,之前提出分家,把他们赶到了漏雨漏风的老宅;
两口子盖新房的美梦破碎,丈夫脸色就再没好看过,甚至在她怀着第二胎时,丈夫当着女儿的面第一次动手打了她.....
儿子出生之后,丈夫再没心思出去挣钱,暴力变本加厉:
赌博、酗酒、打老婆。
甚至,自己拿着家里换燃气的最后40块去赌,童玲稍有顶嘴,便迎来一顿毒打。
你说她为什么不跑。
因为她也习惯了,男人打女人,天经地义——
或许结了婚的女人都会受他男人的打
我是一个没有给人家生下儿子的女人
也许本来就该打
活该?
但你也很难想象她活在怎样的地狱里。
在第一次暴力发生时,老丈人出手制止,方式是各打50大板。
一场说教结束,核心思想居然是:
女人要有个女人样子。
公公装瞎子。
婆婆真排挤。
躲起来的童玲被婆婆发现,她向婆婆求救:再被打会死的,我下辈子给您老当牛作马。
可婆婆立刻喊儿子赶快过来。
婆家如此,娘家呢?
他们都躲在“无奈的中立”里,包括童玲的母亲。
这孩子明明自己都没打过。
她却说——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等孩子稍大一点,家里富裕了
他会对你好一点的
当所有人在压迫者面前保持中立,意味着全世界都站在了压迫者那边。
直接的暴力,隐形的冷漠,反向的关怀……会让你发现“重男轻女”不过是这场规训与自我规训的借口。
也包括童玲自己。
这两集有个小标题:软弱。
你或许想象不来,童玲在丈夫面前说得最硬、也最讽刺的一句话是——
我绝对不离婚。
在她眼里,一家人如此恶劣,就是为了逼她离婚。
但她绝不。
落后的文化,塑造了童玲畸形的坚强——
她始终相信日子会变好,即便处于丈夫的拳脚下。
于是。
在童玲的忍让、环境的纵容、婆家的共谋,叠加催化下,丈夫的暴力愈发无法无天。
以至于当童玲躲回娘家,丈夫也敢带上汽油,当着丈人一家老小威胁:
不把童玲交出来,放火烧你们全家。
纷争的结局是“兔子”急了。
当同龄的弟弟将丈夫捆绑控制住,家人前去报警时,丈夫依旧喋喋不休,威胁着眼前颤抖的女人。
于是,童玲捡起了他的汽油,慢慢淋在了丈夫身上……
“你敢来真的?!”
火点燃。
可惜,先烧断的是绳子。
燃烧着的男人追赶着童玲,从院落追上了大街,像是能一直追下去。
但最后,他还是倒下了。
画外音响起:
我终于轻松了……
但代价是什么呢?
现实中——
一审中院判处死刑,被告上诉,高级法院发回重申后维持原判。
二审高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
两年后减为无期徒刑,又两年后减为有期徒刑二十年等......狱中罪犯因为表现良好,屡次得到减刑,最终关押24年。
理应于今年2025年6月3日出狱。
这里出于尊重,Sir刻意隐去原型姓名与照片,愿她余生获得平静。
02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但逆流而上的小舟,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卧床十年的妻子去世了,送完最后一程后,父女俩站在公交站,班车迟迟不来。
女儿一言不发。
父亲若有所思,直到他看到一辆出租车驶来。
妻子生病十年,老李悉心照顾了十年,一家人省吃俭用节衣缩食。
那现在呢?
转过头看向女儿,“咱打的回去吧。”
“打的?”
如此铺张女儿不太习惯,但他坚决地带女儿坐上了车。
过去结束了,未来刚刚开始,那天经人介绍,未来的受害者与未来的凶手相遇。
90年代工厂效益都不好。
但工人阶级也能分成两种人:
一种是一个月只能拿400来块,机械厂的丧偶光棍老李。
一种是在他身边掏出大哥大的,棉纺厂的时髦大姐俊芳。
老李看到大哥大便沉默了,但俊芳对上一眼就主动解释:
“家里给的,我哪用的起这个?”
是。
不般配。
但他老实又热心。
而她飒爽又亲和。
年级都不小的两人决定细水长流,日子是过起来了,但始终没有夫妻之名。
这,将是所有矛盾的核心。
俊芳父亲支持:这人好用。
母亲反对:小工人……
一个人为了自己遥不可及的理想生活,能做出什么?
一千六的戒指买给未来妻子,一千二的手表买给未来女儿,为了给她安排工作甚至四处借钱(家里电视机都押出去了),慢慢的这个恋爱脑也成了俊芳口中的未婚夫。
只不过,女儿为了入伍疏通关系的一千块,掏不出来的他只能哭着道歉。
一切都押上去了,而俊芳始终是那句“还不是时候”。
嫌贫爱富?
的确。
但那个时代也特殊。
90年代四处大厦崩塌,每个人都在为了未来做盘算,“未来下岗了该怎么办啊?”是纺织工人俊芳三天两头念叨的话。
那天晚上老李联系不上俊芳。
因为自己家里没电视,他独自在俊芳家看,电视从《泰坦尼克号》放到了动作片、战争片,后来听到了枪响。
第二天俊芳回来,两个坏消息:
1、打麻将输钱了。
2、被通知下岗。
她急了拿老李撒气。
但老李也会急。
——这一点俊芳没想到,老李自己可能也没想到。
上一秒,老李可能用了这辈子最大的力气,把棍子敲在了俊芳头上。
下一秒,沾血的棍子从手中滑落。
画面里同时出现的,除了一片狼藉,还有老李给俊芳准备的早点,和代表老李身份的劳保靴。
说难听点,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但不全是。
正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个十字路口——
远处楼越来又高。
近处路上越来越杂。
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私家小轿车挤在一起,正如浪潮来临时浪尖的水底的人,其实都走在一条路上。
人们在被时代制造的差异中挣扎。
看到这些车轮Sir恍然大悟——
这不是犯罪故事。
也不只爱情。
老李属于中国90年代,一个破裂的泡沫,一阵扬起又隐去的尘埃。
03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杀人,是因为恶吗?
上一个故事的原型,郭玉莲,因存在防卫情节,于是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现在应该减刑出狱了)。
当时他面对镜头说:
当时我打了她我就没意识到
后来我才想起来我给了她一棍子
“没想到。”
“不明白。”
“挺后悔。”
是这些采访中出现的高频词。
整部《命案十三宗》几乎都没有出现蓄意谋杀,大部分都是一时激情杀人。
案件里,也没有正经的凶器:
徒手、水果刀、木棍、榔头、哑铃......
(当然也包括不知好歹的死者自己带来的汽油。)
没错,这些“凶器”的出场,也充满了讽刺意味——
在《外遇》中。
主角与他渴望已久的情人你侬我侬时,两个人气氛融洽,讨论起未来。
说着说着闹起来,女孩削着苹果的刀,假模假式地架在他脖子上。
“对我不好,我就把你杀了。”
但故事结局相反。
男人成了凶手。
最后他独自一人看着那把刀,和女人削了一半的苹果。
《简单杀人事件》,讲述的是一起再简单不过的校园霸凌引发的血案,最后的心理动机也是一时冲动。
但那把刀,从故事开始便打下伏笔——
男孩随手把刀放到了书页上,远处风扇帮他合上了书。
因为急着上学,男孩连书带刀装进了书包。
像极了《死神来了》,仿佛命运暗中操纵。
可有转折。
刀的事男生并不知情,而老师先发现了它,并把男生一顿教训,从学习成绩到早恋问题。
但,真实存在的校园流氓问题,被忽视了。
讽刺的是:
如果不是因为老师这通教训,男生并不知道自己带来了刀,也不会在最后攥起它。
甚至《命案》中最离谱的一场凶杀——
男子拔刀准备找人复仇。
却将当时围观路人,误会成了对方团伙,一刀毙命。
一项数据:
在世界上所有凶杀案中,激情犯罪的比重高达20%-40%,而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家庭或亲密关系中(且女性受害者远高于男性)。
可见最普遍的犯罪问题,往往不是大奸大恶。
无关贪婪、野心、斗争。
而是软弱、勉强、懦弱……
但最关键性的?
不是它们本身。
而是我们,太容易忘了它们存在。
我们意识不到或者不愿承认,它们存在于每个人心里,存在于对方或自己心里,并在沉默中不断汇集怨念。
忘了自己和眼前的人都身怀利刃。
同时,也关乎环境。
1995与2025,前者是上升而后者不太好说,但两个时代间也存在着一种手性镜像的关系。
《命案十三宗》的案例皆聚焦于90年代末(多发生于河北石家庄),悲剧频发意味着差异加剧。
到处都是钱,但患不均。
经济与欲望同时高速膨胀。
前者不可能平等地普惠众生,而后者见者有份。
叔本华说,“人的悲剧,往往始于无法实现的欲望”。
对于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欲望不断水涨船高,而现实只停留在原地,像渴死在海里。
如今呢?
状况大概相反,但戾气或许如同。
无论潮水上涨或下沉,人心总要接受巨大落差的考验。
美剧《心灵猎人》,专拍变态杀人狂。
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油价暴涨,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
故事主线,便是FBI早期探索犯罪心理学和罪犯侧写的过程。
为啥?
因为警察“傻”了。
他们看不懂,人们现在为何而暴力。
真正麻烦的,不是没有答案。
而是没人提出问题。
然而,如《命案十三宗》这类犯罪题材涉案剧,后来却被因为“反映阴暗”、“负能量”而失去了踪影。
这不是近几年才开始的。
2013年网上出现了一份《卫视综合频道电视剧播出调控管理办法》,关于涉案剧,对各个电视台的要求如下:
像《918大案纪实》这样的“典型涉案剧”被完全排除出所有电视台的黄金档;像《重案六组》这样的“一般涉案剧”则只能在地面黄金档播出,无法在卫视黄金档中出现;至于《任长霞》这样的司法、普法、法治宣传类电视剧,则不受限制。
而靠《命案》《征服》打出名堂的高群书采访中谈到,在03-04年左右,涉案剧已经被踢出黄金时间。
已经写好的剧本,被迫更改背景。
上面突然下令,不让上黄金时间,很多公司钱也花了,本也写了,演员也给了订金了,怎么办呢?就改成40年代、30年代的。《刀锋1937》就是我改的,涉案片改成一抗日片,变废为宝。
如今涉案剧从屏幕在屏幕上大幅减少,热搜却仍被血案刷屏。
是有多危险呢?
不过一面镜子。
它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如何在沉默中被欲望、嫉妒或软弱吞噬,进而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不过是在提醒我们:
暴力从不遥远,它潜伏在每个人的日常里,等待一瞬的失控。
有的时候,你我该让,该忍,该跑。
今天,Sir给《命案十三宗》这面老镜子掸掸灰。
的确,它又土又老,还有点吓人。
但你想躲?
人心没变。
所以,它认得出我也认得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