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柯克不是马丁·路德·金

  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害的消息在美国引发了激烈反应。

  舆论中出现了一种声音,有人将柯克与“我有一个梦想”的马丁·路德·金相提并论。后者是公认的民权领袖,也因刺杀身亡。

  甚至有人宣称“柯克将因死而伟大”,“美国进入又一次历史性转折”。

  中文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类似说法。

  一个31岁的保守派网红真能比肩马丁·路德·金?

  答案是否定的。

  一 

  查理·柯克的遇刺事件是美国长期极化、充满仇恨社会氛围的产物。

  柯克本人是社会分裂的制造者之一。

  与马丁·路德·金几乎完全相反,柯克自始至终不是和解、非暴力的代表,而是以鼓动对立为其主要感召力。

  柯克和马丁·路德·金之间最大的差别,即在于对“仇恨”的态度和作用。

  从这两天美国的舆论来看,他的死亡会加剧美国保守派的沸腾与受害者情绪,却很难唤醒美国弥补社会分裂的深刻自省。

  柯克利用保守主义情绪凝聚了人气,培育的却是仇恨。因为他鼓动的议题本身就是极度分裂的。

  比如,他认为,控枪措施不能减少犯罪,只会伤害好人,并多次谈到“持枪权不是谈判筹码,而是美国人自由的保障。”他有意将控枪和选举、身份、安全与“美国本色”拴在一起,采取一切手段反对联邦新控枪政策,成为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反控枪声音之一。

  结果呢,他自己倒在了枪口下,成了仇恨的牺牲品。

  柯克明确反对“政治正确”,常用尖锐语言抨击移民、左翼、跨性别和少数族裔。他在自媒体、演讲和“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的活动中,反复用敌我分明的口号制造恐惧。

  他否认美国存在系统性种族主义,抨击“黑人的命也是命”是“左翼政治工程”;他高举“堕胎就是谋杀”,极力推动限制女性权利。

  查理·柯克的整个行动路径都在强化美国社会既有裂痕,加宽保守派群体与弱势群体、异己群体的隔离带。

  他的所有政治资本均源自激发对手的恐惧、扩大本阵营的愤怒——发动阵营对抗、否定制度内协商、鼓吹“我们必须摧毁对手,否则我们会被摧毁”。

  是的,他的演讲很有感召力,他的组织也已经深入到很多美国大学。但他号召年轻人加入“保守革命”,始终是以“我们与他们”为坐标的。他的死让我们看到当今美国大学校园的精神裂变。

  马丁·路德·金所代表的精神,是对“仇恨”的彻底拒斥,是为“以非暴力实现正义”作出的极致努力。

  从美国国内看,马丁·路德·金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关键在于其反压迫,主张用和平手段打破社会壁垒,弥合分裂的立场。他呼唤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一起携手推动社会公平。

  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柯克比喻为马丁,是对历史的无知。

  二

  柯克的思想背景植根于21世纪初美国保守主义的民粹化转向。

  柯克本人并无高等教育背景,未接受任何有关政治学、世界历史或其他专科的系统训练。

  他的相关言论与其说是观点,不如说是民粹化情绪反应的集合。

  他的感召力来自于他抓住了这种集合的反应点。

  柯克的出现是美国过去十年保守派意识形态剧变的缩影。

  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不再只是那些由精英学院、古典哲学滋养精神根基的人物,出现了更多“发迹”于媒体网络、社交平台和政治集会的网红。

  保守派的宣传和叙事方式和逻辑也发生了变化。

  在全球化冲击、经济不平等加剧、文化认同危机的多重压力下,传统保守主义的理性辩论让位于情绪化的对立叙事。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柯克的对华立场。

  柯克是按照保守派的叙事逻辑来看中国的。从网络上检索的信息中看到,他没有任何有关中国和东亚知识背景,很可能就没有来过中国。

  但是,这不影响他们利用中国的崛起来鼓动焦虑感。

  中国提供了完美的投射目标。一个足够遥远、足够陌生、足够强大的"他者",可以承载美国社会的不安与愤怒。

  柯克同他的保守派盟友一样,将中国界定为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乃至“头号战略敌人”。

  在集会与个人播客中,他宣称:“中国是美国最大的长期威胁,China is the greatest long-term threat to America.”(见2023年12月《The Charlie Kirk Show》播客)。

  他说,“我们曾让所有的制造业都转移去了中国,我们必须把那些工作岗位拉回来,不再使我们的敌人变得更富有”(“We allowed all our manufacturing to go to China. We must bring those jobs home and stop making our enemies richer.”( 2022年10月在亚利桑那州的演讲)。

  这一类表述非常典型、极具煽动性,牢牢嵌入了“制度对抗”“价值观对立”的结构。

  我们看到,以柯克为代表的新保守派鼓动让美国重新伟大,但其背后逻辑却是单边、封闭、自恋的民粹主义。这和马丁·路德·金的世界眼光有着根本的差异。

  三

  柯克说过,“不是美国需要世界,是世界需要美国”。

  他们缺乏对世界历史、对世界变局,以及变局中美国地位的准确理解与把握。他们只讲保守派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美国,从来不去想世界想看到一个怎样的美国。美国在世界上面临的所有的麻烦,都是世界的问题。

  这样的思想怎么可能像马丁·路德·金一样走向世界呢?

  其结果只会持续加重全球担心:一个持续分裂,充满仇恨的美国社会会给世界带来什么?

  把柯克比作马丁是对现实的误导。

  马丁以非暴力与和解,扩张了共同体的道德半径;柯克以对立与仇恨,缩窄了公共对话的可能。

  马丁的口号是“爱你的敌人”,“和解与原谅让社会得到解放”。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美国民权运动,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更深刻地启发了非洲、亚洲、拉美的反殖民潮流,无数人直接以他为道德榜样。

  对比二者,一个把人们带向更大的自由与尊严,一个把社会推向更深的敌意与撕裂。

  历史不会记错:真正改变世界的,是构建桥梁的人,而不是筑高围墙的人。

  the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