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重演!特朗普的网红盟友被枪杀
特朗普的铁杆盟友被枪杀了。
受害人叫查理·柯克,31岁,是MAGA阵营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是特朗普最器重的政治盟友,事发时正在犹他山谷大学进行最擅长的户外公开辩论。
枪响之前,柯克正和一个学生辩论“变性人枪手”的问题。台下有人高声问他,知不知道过去十年美国有多少起大规模枪击案?
柯克擅长雄辩,轻松地抛出反问:“包不包括帮派暴力?”。话音未落,一颗子弹从180米外的屋顶射来,精准击中柯克颈部。
就这样,在三千名观众及其家人注视下,柯克成为MAGA联盟新的圣徒。
柯克本人是极端的拥枪派,他曾有一句名言:“为了拥有第二修正案,每年付出一些枪支死亡的代价是值得的。”
所以如果子弹晚几秒钟,他接下来的话几乎可以预见:将枪支暴力导致的死亡,巧妙甩锅给黑人帮派,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是人的问题,不是枪的问题”。
但现实以一种极端物理的方式,终结了这场辩论,算得上用魔法打败魔法了。
柯克是保守派里最懂互联网思维的大将,在年轻人中极具号召力,几乎能完美代表MAGA政治理念,很多人都说如果柯克不死,二十年后将很有机会问鼎白宫。
因此特朗普勃然大怒,连发数条推文,称柯克的死是“美国的黑暗时刻”,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
十多天以前,星条旗才刚为教堂枪击案遇害的孩子们降下,现在它又为被枪杀的MAGA盟友降下,照这个频率,今年星条旗没有多少机会升到旗杆顶了。
现场很快抓获了嫌疑人,是一名白人老头,网民很快扒出,此人是犹他州注册的民主党选民。
这个细节像一点火星,瞬间点燃了像火药桶一样的舆论场。
因为整起事件几乎是去年特朗普遇刺案的完美复刻:同样户外演讲,同样有屋顶上的狙击手,并且在枪手被发现后安保人员却毫无作为。
现在,就连凶手的政治身份都如此“恰到好处”。
共和党立刻将矛头指向民主党,认定这是一次卑鄙的政治谋杀。
尽管拜登、奥巴马、希拉里等民主党高层第一时间发文谴责暴力,称其“令人作呕”、“卑鄙且应受谴责”,但在共和党人看来,这不过是鳄鱼的眼泪。
管你有的没的,反正叙事已经形成,民主党必须要付出代价。
就在“枪手是民主党”即将成为全民共识的时候,FBI突然发布声明:抓错人了,被捕的白人并非枪手,真正的凶手仍然在逃。
反转来得猝不及防,却又无关紧要。
因为在当下美国,真相早已不是重点,立场才是,尽管“抓”错了真凶,可此事也顺利完成了它的政治使命——凝聚党内民心,加深驴象之间的仇恨。
至于那位被扒了裤子、强行抬走的老人是谁,已经没人关心了。
枪击案频发,站在正常人的立场,第一反应当然是禁枪,可在美国,这几乎是一个无法通过的话题。
共和党旗帜鲜明反对任何形式的枪支管制,而民主党虽然口头上主张控枪,但也小心翼翼地避开“全面禁枪”的字眼。两党都不愿过多触碰这个潘多拉魔盒。
为什么?答案远比宪法第二修正案或者所谓的持枪传统要深刻得多。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大部分美国百姓,从根本上不信任他们的政府和警察,因为某种意义上,美国警察从来就不是人民的公仆,自然无需对民众的生命安全负责。
这不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根据美国最高法院的解释,警察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捍卫法律,对任何破坏法律的行为进行打击,没有强调任何保护公民的义务。
有两个案件彻底定义了这种关系。
一个是1981年“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案”,另一个是2005年“石城镇诉冈萨雷斯案”,这两起案件有一个共通点,美国警方明显存在“玩忽职守”的现象。
就拿后者来说。
一位名叫杰西卡的母亲多次报警,表示自己的前夫绑架了三个女儿,他有严重暴力倾向,杰西卡明确告知警察他们就在丹佛的一个游乐园里,但警方始终以“等等看”为由拒绝出警。由于警察的无动于衷,最后导致三个人质被杀害了。
杰西卡将警察告上法庭,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
最终,大法官们以7比2的结果裁定,“警察没有宪法责任去执行限制令”,即便限制令上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如何执法属于警察的“自由裁量权”。
所以各个街区治安如何,只能寄希望于当地警方的良心了。
这两起判例,彻底奠定美国社会的残酷现实:国家的暴力机器,在法律上与你的个人安危无关,这很符合美国“小政府、大社会”的国情了。
当国家正式放弃对公民的保护责任,自我防卫的重担便又落回公民自己肩上,因此拥有一把枪,在美国不再是爱好或权利,而是基于现实的无奈之举。
可一旦枪支泛滥,后果可想而知。
根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和“K-12校园枪击案数据库”统计,从2019到2022年,每年发生591起大规模枪击事件,平均每天1.6次,每年有超过4.3万人死于枪击,平均每天120人,而校园枪击案每年也有197起。
毫无疑问,一个全民拥枪的社会,让警察的工作变得极度危险。
任何一个看似无害的普通人,都可能在下一秒掏出“美式真理”。于是,警察索性奉行一个信条——“宁愿被十二个人审判,也不愿意被六个人扛着”。
反正美国警察有宪法赋予的“合格豁免权”,就是只要警员认为自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就可以开枪射击。
在“有杀错没放过”的原则下,数据触目惊心:“警察暴力地图”网站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警察至少枪杀了1192人,达到10年来最高值。
另外,每位美国警察入职时都会被上司告知,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保护市民,而是确保自己能活下来。
2022年德州罗布小学枪击案就是最极致的体现。
近400名全副武装的警察,在学校外面等待了78分钟,听着教室里匪徒枪声不断,孩子们一遍遍拨打911求救,他们却迟迟没有进入。
他们只是在外面提醒,“如果你需要帮助,就喊一声”,有学生喊了,结果被凶手当场射杀,更讽刺的是许多家长被警察拦着,无法冲进学校里,有的还被警察以“涉嫌妨碍公务”为由,戴上手铐,遭到胡椒喷雾和电击枪的待遇。
因为现场指挥官认为“枪手不会再继续开枪了”,他们要等拿到钥匙,做好万全准备才可进去,最后等拿到学校提供的钥匙,打开上锁大门时,18名儿童已不治身亡。
警察的这种“明哲保身”,激怒了全美,却又完全合法,因为他们的职责是执法,而不是牺牲自己去救人。
公民被迫武装自己以求自保,警察又因公民武装而变得草木皆兵,恶性循环了属于是。
在这套逻辑闭环之上,还有个更强大的力量,能确保枪声永不停歇——金钱利益。
美国枪械产业是一个庞然大物,注册枪械制造商多达16936家,大多数是服务民用市场的,与美国政治、经济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共生关系,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游说集团。
其中最核心的角色是美国全国步枪协会(NRA)。
很多人以为NRA的力量在于钱,在于它每年花费巨资游说政客,在政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可游说只占NRA业务的一小部分。
它真正的杀手锏并非钱,而是人,在于它所构建的一整套枪支文化生态链:
它为全美15000家射击俱乐部提供技术支持,每年培训上百万持枪者,其中有上万名是执法部门人员;
发行《美国步枪手》《美国猎手》等旗舰杂志,总发行量超过三百万份,并运营枪械博物馆,讲述持枪的“光荣传统”;
最绝的是,NRA深谙“从娃娃抓起”,其制作“小鹰埃迪”系列节目,从1988年至今已为约三千万儿童科普枪支“安全”知识,它还与童子军等青少年组织合作,提供射击场和射击培训。
通过无孔不入的体系,NRA让持枪与吃饭、睡觉一样,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NRA不卖枪,而是贩卖一种身份认同,它告诉五百万会员:“唯一能阻止持枪坏人的,就是拿枪的好人!”
口号的高明之处,在于将本该严肃讨论的监管问题,转化为价值观的较量:普通人拥有枪支,才有能力保卫家园,成为捍卫自由的英雄,而任何对枪支的限制,都是通往奴役之路的第一步。
在日益撕裂的时代,这种清晰而强大的身份标签,无疑拥有着极大吸引力,而且国家越分裂、社会越不安,它的力量就越强大。
最讽刺一幕发生了,查理·柯克被枪杀后几个小时,美股开盘了,枪械股全线大涨,史密斯威森公司股价上涨6.7%,斯特姆-鲁格公司上涨超过3%。
市场逻辑简单明了。
每一次严重枪击事件,尤其是政治人物遇刺,都会引发社会对加强枪支管制的担忧,而担忧反过来,又会刺激消费者的“恐慌性购买”。
暴力催生恐惧,恐惧刺激消费,消费利润又被投进政治,以确保暴力源头永不枯竭,多么完美的商业闭环,也是一个国家民众永远的噩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