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半年五连招,AI时代的支付雏形出现了

支付,开始成为Agent的商业神经元。
作者|古廿
编辑|杨舟
在刚刚的外滩大会上,支付宝发布了一个看似并不热闹的新能力:AI付。
现场用点咖啡作为演示场景。用户对瑞幸的AI助手说一句“来杯橙C美式”,再补一句“下单”,整个交易便自动完成。没有跳转、没有弹窗,甚至不会中断和AI点单助手的对话,支付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了对话链路。
这种“无打断、无跳出”的交互,或许是AI时代支付系统最明确的一次变化。 和以往的每一次支付变革一样,背后对应的,是使用场景的变化。过去十年,二维码支付将交易从线下迁移到线上,现在,当AI成为新的交易主角,支付系统也需要重新定位自己。
支付宝过去半年悄悄做了五件事:发布支付MCP Server,为Agent开放打赏接口,上线AI订阅付费,让智能眼镜实现“看一下支付”,再到现在的AI付。虽然没有一次性集中推出,但方向却一致性指向补齐AI完成交易的能力链条。
如果说“支付宝AI付”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提升用户体验这个结果之外,更根本的是补齐Agent商业化落地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之一。但当支付越融入AI场景,就越依赖底层系统对安全、信任与可控性的设计。
因此支付宝更希望试图解决的是控制权的重塑。在不中断、不打断、不跳出的体验中,不是让支付消失,而是让它不打扰;不是让用户看不见,而是不需要用户反复操作。它不再是一个个确认动作,而是静默的系统支持。
基于这种理念,外滩大会上蚂蚁数字支付事业群CTO朱林提出了AI支付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智能体具备收付款能力;第二个阶段是支付体验沉浸化(不中断);第三个阶段是根据用户意图自动完成支付。
看上去像一个技术进程表,其实也是用户与支付之间的边界正在重新划分:主动交互变少,后台调用变多,体验变得顺滑,但安全和信任却比过去更重要。
支付宝没有说它要“重新定义支付”,但它确实在做一件事:让支付不再只是人和平台之间的结算工具,而是AI世界里完成交易闭环的通用模块。用它自己的节奏,构建AI时代支付的底层雏形。
01 Agent商业化落地的开始
Visa的数据显示,AI Agent访问零售网站的流量同比增长了1200%。从ChatGPT Search的插件式选品,到亚马逊推出的跨平台购物助手,“Agent电商”的雏形已经出现。
AI不再只是推荐工具,而是正在逐步参与决策流程。但在“能买”与“能付”之间,仍横亘着一道技术缝隙。
AI可以帮你选商品、比价格、生成购买理由,但有一个动作,它始终没法替你完成:付款。
原因并不复杂:现有支付系统服务于人,无法适配AI代理人下单的交易流程。一旦交易走到支付环节,系统就会要求“人”的介入,这套体系不适合Agent主导的链路。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Agent的支付环节会成为新创公司争夺的高地。
今年5月,美国初创公司Nekuda宣布获得500万美元融资。投资人名单里,既有Visa、美国运通等传统支付巨头,也出现了Madrona Ventures这样的顶级VC。它们押注的不是某一个技术细节,而是下一代支付基础设施的新机会。
如果不面向AI升级支付系统,支付就可能成为Agent商业化落地的最大阻碍。
9月11日,在外滩大会上,支付宝发布了“AI付”能力,首次让用户在智能体完成全链路支付过程。
整个消费过程中,用户只需要在瑞幸的支付宝小程序或官方App里,对AI助手说一句让AI推荐咖啡,再补一句“下单”,身份核验后就能直接付款。
看似一个小小的体验升级,本质却是对现有支付系统的重塑:把原本断裂的环节补齐,让智能体第一次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付款能力”,更是一次支付系统对AI Agent的适配。这是AI进入商业世界前,必须打通的“最后一公里”。
在当天大会上,蚂蚁集团数字支付事业群首席技术官朱林提出预测:“未来5年内,AI时代的新支付形态将覆盖50%以上的交易量。”这个判断的基础有三点:
用户行为更短链:从扫码支付到“碰一下”支付,路径不断被压缩。后者的用户规模已突破2亿,最近的1亿用户仅用了4个月,比第一个1亿用户减少一半时间,历史最快。
设备接入更多样:眼镜、车机、手表等设备正在成为支付入口,覆盖的场景更宽、频次更高。
AI交易链条闭环:从内容生成、推荐到支付,Agent有能力在不依赖人操作的前提下,完成完整的商业动作。
支付原本是数字商业的“最后一环”,现在,它开始成为贯穿AI商业的“数字神经元”。
02 支付体验之外的升级
“AI付”带来的变化,并不止于更顺滑的支付流程。
过去所有关于支付“体验升级”的讨论,往往都停留在界面优化:扫码更快、确认按钮更少、路径更短。但这次“支付宝AI付”,本质上是一次支付系统架构级的调整——它不再仅仅服务于人,而是通过服务于AI来服务人。
这一切的背后,是支付宝通过MCP能力对外开放的支付能力。这事听着技术,但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个用AI产品的普通人。
类比来说,MCP 是AI时代的一种标准接口,就像过去普通人上网需要通过HTTP协议链接才可以冲浪一样。它的作用,是让AI可以像人一样去“使用工具”——比如下单、支付、订票、导航等。
过去,如果让AI去调用支付功能,需要程序员一个接口一个接口地对接。而通过MCP,工具被封装成标准组件,模型只需要发出“我要支付”的请求,就能自动完成一整套流程。
一方面AI助手能像调用大模型一样调用支付能力,实现支付形态的切换:从以人为操作对象的交互系统,转向以智能体为主语的协议式接口。
从今年4月支付宝率先在国内推出第一个“支付MCP Server”,到9月,支付宝已陆续推出国内首个AI打赏、AI订阅支付以及全球第一个眼镜支付方案“看一下支付”,再到如今的“AI付”。
这些动作并非简单的产品功能堆叠,而是针对同一问题的集中回应:今天的AI系统需要一套不同于传统支付体系的“新接口”。不管是手机里的助手,还是眼镜、车机里的Agent,只要系统认得MCP,就能接入支付宝完成交易。
另一方面AI时代,交易的基本单元已经变了。它不再是“人打开App、点击按钮”的流程,而是“Agent发出请求—身份验证—自动完成支付”的调用。换句话说:支付正从“用户可见的界面交互动作”,变为“AI可调用的支付环境能力”。
支付宝不是第一个提出AI交易的公司,但它可能是第一个把这条链路真正跑通、并向行业开放接口的平台。这轮快节奏的产品发布,不是技术试验,也不仅是体验优化,而是为智能体时代搭建底层商业闭环的一部分。
03 信任与便捷基因在AI时代的延续
在AI时代,支付宝重构支付系统,不只是为了赶上风口,更是延续它解决信任与便捷问题的支付路径。
PC时代,支付宝通过担保交易解决线上交易信任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它靠二维码和余额宝完成线下接入与个人理财普及,逐步构建起交易与资金管理的能力。
这些节点表面上是功能演进,实质都指向两个核心目标:让支付值得信任、让交易更易达。不管技术迭代到哪个周期,支付宝都在做一件事——让支付系统能够适配新的交易场景。
进入AI时代,新的交易主角是Agent,新的交互方式是自然语言。围绕这一变化,支付宝对支付系统进行了重新定义。朱林在最新的外滩大会上提出,AI 时代的支付形态将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Agent可支付”。
用户通过智能体完成内容生成、规划行程等任务时,Agent可以发起订阅或打赏请求,支付行为被嵌入到任务链中,自动完成。这不是一个叙述愿景的阶段,而是已经在落地的现实。目前支付宝推出的 MCP(标准化支付接口)、AI打赏与订阅能力,让Agent能够拥有收付款能力,形成初步的商业闭环。
第二阶段,是“语义链路支付”。
更进一步的,从可支付转向自然语言驱动支付。用户以自然语言发出“帮我点杯美式”这样的请求,Agent识别需求、构建订单并完成支付。这正是“AI付”能力的体现,支付成为被嵌入语言交互中的一个执行组件。
第三阶段,是“Agent主动交易”。
这是支付逻辑的终极形式——AI不再只是执行人的指令,而是代表用户作出决策,并完成交易。用户只需给出目标,例如“订一张800元内的机票”,Agent即可跨平台比价、筛选并自动下单。支付行为从“被点击”转为“被执行”,交易成为系统内的默认动作。
从“人主导的支付交互”,到“Agent驱动的交易系统”,这是支付系统第一次系统性地为AI重构,也标志着其能力边界的重定义。
过去支付宝是在为“人”的数字化服务构建能力,如今,它开始为“智能体”重新设计那套基础设施。此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支付宝就曾多次引领支付进化。这一次在AI时代,同样如此。
面向AI时代,支付宝的支付链路重构,看似技术更新,实则仍在回应那两个老问题——信任怎么建立,便捷怎么实现。这正是它能跨越时代的原因,也是它不断自我更新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