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法:身份证挂失后仍被冒用借贷 苏州银行、支付宝等被判赔偿

安徽一女子退税时发觉自己“被结婚”8年,根源是有人在2017年6月冒用其身份办理婚姻登记;上海的陈女士因急需用钱,被贷款中介诓骗,在一平台签订“分期协议”,不慎落入变相高息放贷的陷阱。这类身份盗用引发的金融纠纷屡见不鲜。佛山市民姚先生也遭遇了这样的情况,他身份证挂失后仍被用于办卡、放贷,导致购房计划搁浅,历经两年维权才获赔偿。

2024年7月,根据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公布的判决书显示,由于“银行拒做签名鉴定”“支付宝未核实手机号归属”等金融机构身份核验的漏洞。最终,姚先生因身份证被盗用,获广东南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南海农商行)、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支付宝)、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银行)合计5.66万元赔偿。

发现问题:旧证丢失被人冒用办卡

2017年1月,姚先生因身份证丢失,第一时间在深圳办理报失并申领新证。2020年初,他筹备购置婚房时,房贷申请因“存在逾期贷款记录”被拒。查询征信后姚先生发现,名下不仅有一张陌生的广东南海农商行银行卡,还通过该卡绑定了一个支付宝账户,向苏州银行申请了4笔合计5.3万余元的网贷,部分款项逾期未还。

“我从没办过网贷,怎么会有逾期?”姚先生追溯发现,这张银行卡开立于2017年5月18日,距姚先生挂失旧身份证已3个多月,办卡预留手机号户主非其本人。而同日注册的支付宝账户还绑定了浙江农信、富滇银行的两张异地储蓄卡,4笔网贷的放款资金均直接进入该支付宝账户。

2020年4月,姚先生分别在深圳、佛山两地报警,但嫌疑人未归案。为修复征信不耽误购房,他按支付宝“不结清欠款就保留逾期记录”的提示,向浙江网商银行转账5.26万元垫付欠款,还因沟通销卡、配合调查产生数万元成本。在与银行及支付宝协商无果后选择起诉,将广东南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告上法庭。

庭审交锋:三大争议细节暴露核验漏洞

2021年8月,该案在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各方围绕“是否尽到身份审核义务”辩论。

“办卡时已联网核查,姓名、身份证号一致且有照片,符合规范。” 广东南海农商行代理人在法庭上表示,办卡时已联网核查姚先生身份信息。

“那张银行卡的签名连我名字的笔画顺序都错了,银行怎么会看不出来?”面对姚先生“签名非本人”的质疑,银行拒绝申请笔迹鉴定。

支付宝方面,其代理人强调账户通过绑卡短信验证+公安网身份证比对完成实名认证,姚先生律师当庭提交了一份运营商证明,证明支付宝帐户的手机号户主为“李某某”,与姚先生无关,“连手机号是谁的都没查,怎么算实名认证?”面对质疑,支付宝方无法解释为何未核实涉案手机号归属非姚先生,改口称“手机号归属核查非强制流程”,却无法提供监管规定佐证。

苏州银行则以姚先生2020年3月通过人脸识别登录涉案支付宝为由,主张账户为姚先生本人使用。面对苏州银行的主张,姚先生表示支付宝同一个身份证下的账户都能关联登录,并当庭演示操作逻辑,支付宝随后向法院确认“同一身份证多账户可关联登录”,苏州银行的抗辩最终被推翻。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主张不是案涉支付宝账户的经营主体,也不是贷款业务的经营主体,也不是发卡银行,与该案无关,不该承担责任。

法院判决:三机构被判担责赔偿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姚先生发现身份证丢失后立即补办,已尽身份证保管义务。而广东南海农商行、支付宝、苏州银行审核疏漏为他人身份盗用提供可乘之机。其中苏州银行依赖支付宝账户信息,未审慎核验贷款申请人身份,导致姚先生被迫垫款,承担主要责任。

广东南海农商行未核查身份证挂失状态,拒绝笔迹鉴定,无法证明“本人办卡”。而支付宝未核实手机号归属及身份证有效性,违规开户,以上两方均需承担相应责任。蚂蚁科技集团因与涉案业务无关联,不承担责任。

综上,2021年8月13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判决苏州银行赔偿54646元,广东南海农商行、支付宝各赔偿2000元,合计5.66万元。文/顾青青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