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什么?
台湾要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知道,自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所经历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老蒋统治时期。这个时期有一个特点:中国人在统治台湾。老蒋作为一个中国人,先不论其在大陆统治时期所采取的政策及其结果如何,仅就其在台湾统治时期采取的一个中国政策这一点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当给予肯定。
第二阶段,是小蒋统治时期。这个时期也有一个特点:本土化政策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并挑选、培养出一批真正的本土化官员,从而使得台湾的政治走向发生改变。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对小蒋的最终选择提出必要的质疑。
第三个阶段,是台独势力统治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去中国化,台独化。在这个阶段中,国民党虽然有短暂的回归权力中心,但是,正是这一次短暂的回归,让国民党的颜色发生了改变,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提出这样的质疑:国民党还是中国的国民党吗?国民党人还是中国人吗?
台湾的本土化政策有一个俗称,叫“催台青”。发端于1971年10月,国民党政府退出联合国后召开的国民党第十届临时中全会,该次会议作出一个决议,即“人才获得扩大方案”,这便是蒋经国主导的“青年才俊”政策。1972年,蒋经国成为行政院长,组成了拥有30%本省籍阁员的内阁。1978年,蒋经国担任中华民国总统之后,开始大力扶持本省籍官员,尤其是在军队中大力拔擢各级本省籍的军官,有一个数字显示:在1978年-1988年这十年间,蒋经国在军队中大力提拔本省籍军人,其中,本省籍将官占15.8%,本省籍校官占32.6%,本省籍尉官占48.3%,本省籍士官占78.7%,如此一来,无疑造成了本省籍军人在国民党军队中的比例直线上升。
我之所以质疑蒋经国,是应为他对接班人的选择。
1978年,蒋经国任命李登辉出任台北市长,1981年,再次任命李登辉为台湾省长,1984年,提名李登辉为副总统。
在提名中,蒋经国称李登辉是“少时即痛心邦国为日人侵凌,富有民族意识”。
是啊,就是这么一位“痛心邦国为日人侵凌,富有民族意识”之人,在十年后,却大力扶持台独分子,实行去中国化,大声以曾经有日本名字为荣的叛国者。
李登辉曾经声称,在面对蒋经国时,他实施了政治手腕。
对此,我嗤之以鼻。
尽管我质疑蒋经国的选择,但是,我从不怀疑蒋经国成熟、老练的政治手腕。
如果,我相信李登辉的胡言乱语,那就是在指责蒋经国的愚蠢,蒋经国愚蠢吗?显然不是。
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这一点。
作为一个掌握情治单位的领导者蒋经国,当然知道李登辉曾经有过日本名字岩里政男;当然知道李登辉曾经是一个日本陆军少尉;也当然知道李登辉是一个本省籍官员。
正是在知道李登辉过去的情况下,蒋经国才会选择其作为副总统人选。我们不妨试想,如果是老蒋这位中国人来选择,他会选择李登辉吗?显然不会。
由此可知,蒋经国并不蠢,也不是被李登辉的政治手腕所迷惑,而是特意如此安排。
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国民党的本土化政策在蒋经国的大力推动下,先后选出了多位本省籍官员,其中,就有五位成为这一政策的代表人物,除了李登辉之外,还有林洋港、邱创焕、许水德、赵守博四人。此外,还有连战、吴敦义、吴伯雄等人。在如此众多优秀人才的情况下,蒋经国为何会在明明知道李登辉过去的历史的情况下,还毫不犹豫的选择他?
老谋深算的蒋经国,在几十年前的一次选择,决定了台湾要什么?同时,正是当初的这一选择,影响了台湾后来几十年的政治走向:距离祖国越来越远。
台湾要独立,意味着其利益诉求是要获得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主权。
中国要统一,意味着要剥夺台湾这种利益诉求,并且消灭台独这种势力。
这是一对尖锐的矛盾,最终,谁的利益诉求终将成为现实?
93阅兵,回答了蒋经国几十年前的选择,也告诉台湾一件事:统一,最终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