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阅兵河源西沟战斗第一连历史沿革及抗战中的英勇表现

河源西沟战斗第一连历史沿革及抗战中的英勇表现

一、历史沿革:从胶东烽火到新时代强军

前身溯源

河源西沟战斗第一连的前身为胶东军区第13团4连,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的主力部队之一。该连自组建以来,始终以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著称,是胶东军区公认的“尖刀连”。

荣誉称号的诞生

1944年2月,该连在莱西县河源西沟战斗中表现卓越,被胶东军区授予“河源西沟战斗第一连”荣誉称号。这一称号不仅是对单次战斗的肯定,更成为连队精神传承的象征。

战旗的荣耀时刻

202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该连战旗作为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之一,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旗方队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彰显了革命精神的代代相传。

新时代转型与传承

调整改革后,该连从传统步兵转型为合成营体制下的支援保障连,面对装备更新、专业全新、课目从零开始的挑战,全连官兵以“本领恐慌”为动力,白天学技能、练操作,夜晚研战法、编教案,迅速形成战斗力。

连队先后圆满完成多项实兵演习、陆军比武等重大任务,多次被上级表彰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基层建设标兵连队”,在新时代强军征程上续写辉煌。

二、抗战中的历史:河源西沟战斗的壮丽篇章

战斗背景:摧毁“铁打的河源西沟”

1944年初,胶东区党委、胶东军区组织春季攻势作战,决定摧毁莱阳(今莱西)河源西沟据点。该据点是伪军赵保原部的核心据点之一,驻有伪军1600余人,装备精良,曾配合日伪军多次进犯胶东抗日根据地。

据点防御工事坚固,号称“铁打的河源西沟”:

高大围墙、双层壕沟;

碉堡10余座,且有地道相互贯通;

外围布设鱼鳞坑、鹿砦、铁丝网等障碍物。

战斗经过:15分钟突破与三座碉堡的爆破传奇

1944年2月18日深夜:

13团各连按既定部署发起多路攻击。4连作为主攻连,仅用15分钟便突破鹿砦、铁丝网,架设浮桥,攻占一座大碉堡,为后续战斗打开局面。

敌人退守至几座高大碉堡负隅顽抗。13团战士运用火力掩护与爆破相结合的战术,连续炸毁7座碉堡,将残敌压缩至最后3座高碉堡周围。

19日拂晓:

攻击最后3座碉堡时,爆破多次未成功,且敌人援兵迫近。关键时刻,4连战士王克山在战友掩护下,抱着炸药包翻滚腾跃,连续炸毁3座碉堡(其中两座为连续爆破),为战斗胜利奠定基础。

7时,战斗结束,全歼守敌。

战斗成果与影响

缴获物资:兵工厂一座、机枪14挺、长短枪800余支及大量物资。

战略意义:

摧毁赵保原在莱阳县北部的军事力量,扭转了南海区腹背受敌的局面;

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胶东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斗志。

个人荣誉:

王克山被评为“胶东军区战斗英雄”,并被授予“爆破大王”称号;

副排长刘复生身负四处重伤,仍三次运送炸药包炸毁四座敌碉堡,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13团获山东军区通令嘉奖。

三、精神传承:从战火到强军的永恒基因

红色教育常态化

连队常态组织“学党史军史、铸军魂连魂”活动,在连庆日、新兵入连、授衔晋升等重要时机,通过参观荣誉室、重温战斗故事、面向战旗宣誓等方式,让“当兵打仗,忘战必危;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连魂代代相传。

创新教育形式

开展“时空对话”活动,鼓励官兵以书信、情景剧等方式与王克山等革命先辈“隔空交流”,汇报思想动态,诉说强军梦想,在精神洗礼中感悟荣誉战旗的分量。

新时代使命担当

面对改革强军的挑战,该连官兵将胜战基因转化为聚力打赢的“催化剂”,在训练中把技能本领练到极致,用实际行动践行忠诚品质,靠胜战打赢履行神圣使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