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餐饮争抢进高校:3800万大学生,撑起4000亿市场
来源:公众号“城市研究室
又到高校开学季,很多大学生惊奇发现,原来只卖“大锅菜”的高校食堂,居然冒出了许多知名连锁餐饮品牌。
上海某财经高校的肯德基档口
这些餐饮品牌既有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也有老乡鸡、瑞幸咖啡、蜜雪冰城等本土新锐,档口前几乎都是人头攒动。
而另一边,传统餐饮窗口却空荡荡的,食堂阿姨要么热情招呼学生就餐,要么无聊地摆弄着手里的饭勺,与隔壁人头攒动的连锁餐饮品牌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个场景,其实正在国内所有高校食堂不断上演。
虽然目前尚无国内高校究竟入驻了多少连锁餐饮巨头的详细统计,但高校市场确实是餐饮企业的一块“香饽饽”。
《2025-2031年中国高校餐饮市场全景调查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高校餐饮市场规模已达4832.8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速31.6%。
这个速度是同期社会餐饮市场的2倍多,堪称餐饮行业的“增长蓝海”。
其实,稍微测算下就能明白高校的餐饮市场是多么诱人。
一组来自教育部(《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5.6.11)数据显示:
截至2024年,国内本专科大学生总数为3891.26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2085.91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40.68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1764.66万人。
在不考虑地域消费差别情况下,按平均每人40元/天伙食费计算,高校餐饮市场每天就是大约15.5亿的“保底流水”,去掉寒暑假的70天,一年规模超4000亿,与报告数据基本吻合。
如此庞大且稳定的就餐市场,难怪会被这些餐饮巨头惦记。
毕竟学生的日常活动范围集中在教学楼、宿舍、食堂三点之间,相比竞争激烈的外部市场,只要品牌成功入驻,就能在较长时间内拥有稳定的客源。
开在校园内的连锁餐饮品牌,除了一日三餐,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就是奶茶,每日一杯甚至数杯“续命”,大有人在,让奶茶店生意极为火爆。
上海某财经高校的蜜雪冰城加盟商“宏哥”,就深有体会。
上海某财经高校的蜜雪冰城档口
他之前在市区开店,不到500米就有3家竞品,每天要靠“买一送一”拉客,日销最多600杯,利润还被配送费稀释。
可自从他进了校园后,不用打价格战,赶上学生下课、社团活动或闷热天气,日销轻松破1000杯。
甚至,因为学生直接到店取,店里连外卖成本都省下了。
这份难得的“安稳”,其实在当下餐饮行业尤其珍贵。
根据窄门餐眼统计,截至2025年7月,全国奶茶店门店总数大约超过40万家。而在过去一年中,新开店约为11万家,但关闭的店面却超过15万家,行业整体呈收缩态势。
很多城市的商业街,不到百米就挤着五六家奶茶店,从折扣促销到新品迭代,利润空间早就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而对连锁餐饮来说,高校的价值远不止“稳定客流”。
大学生是年轻消费群体的核心力量,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愿意尝试新品牌、新产品,关键是具备强烈的社交分享意愿,这是企业最为看重的优势。
前不久,海底捞在西安文理学院开设校园店时,推出了“宿舍火锅套餐”,吸引学生们纷纷拍照发朋友圈炫耀。
海底捞校园店现场
仅开业首周,海底捞“宿舍火锅套餐”带来的相关话题,就在当地小红书上获得了超50万的曝光量,这种 “一个群体带动一片传播” 的效果,是普通商圈店花再多钱也难达到的。
所以,从西式快餐、中式正餐到咖啡、新茶饮,各品类头部品牌纷纷入局,一场围绕高校餐桌的 “圈地运动”,早已悄悄拉开帷幕。
不过,虽说谁都想涉足高校餐饮市场,可这块“肉”还真不是那么好下嘴。
目前高校大多是邀约制,也就是由高校后勤主管部门主动邀请大型连锁品牌入驻,能进去的基本是肯德基、麦当劳、老乡鸡、瑞幸这类知名上市企业。
这也让人好奇,以传统餐饮为主的高校为何要引入这些连锁餐饮呢?
问题就出在“传统餐饮”上。
高校食堂几十年来,一直是以“大锅菜”为主,无论换谁承包,师生吃来吃去,还是那么几样,甚至还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打菜阿姨手抖”的玄学。
更麻烦的是“时间差”:高校排课密集,等到下课时,要么食堂剩菜不多,要么排队半小时,怕耽误下一节的师生,就只能啃饼干、面包果腹。
如今00后成了校园消费主力,他们对餐饮的需求早从“吃饱”升级到“吃好、吃得有体验”。连锁餐饮的标准化出品、多样选择,正好踩中了这个需求。
想吃汉堡有肯德基,想喝奶茶有蜜雪冰城,想喝现磨咖啡有瑞幸,这可比传统食堂的“大锅菜”灵活多了。
更让高校后勤“省心”的是,连锁品牌直接解决了两大痛点:食品安全和投诉纠纷。
这些上市企业都有完善的食安追溯体系,原料来源、保质期、加工温度全有数字台账,高校不用再派人24小时盯后厨,只需定期抽查。
而且,连锁品牌明码标价、服务规范,学生也不会因“菜价乱”“态度差”堵在食堂门口投诉。
更省心的是,高校连广告宣传费都不用花。
各类品牌餐饮的招牌一亮,学生自己循着门头找来,后勤不用再到处贴通知、做解释,悄无声息就把服务升级了。
除此之外,引入连锁餐饮其实也是高校的“守场策略”。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设在大学城内,周边琳琅满目的小吃店、奶茶店不仅分流了师生,还存在食品安全(比如无证经营)和交通安全(学生过马路买饭)风险。
连锁品牌进校园后,学生不用出校门就能吃到想吃的,既节省时间,也在一定程度防范了外部食品安全风险。
对于这些连锁餐饮品牌来说,进入高校也很方便。
凭借成熟的经营模式,校园无非是另一个商圈合作形式,彼此照章执行即可。
可以说,高校引入连锁餐饮,本质就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服务升级、管理提效、价值增收”,最终达成师生、高校、品牌的三方共赢。
但这份看似香甜的市场,背后依然藏着很多“坑”。
高昂的进场成本、明显的淡旺季差异,以及学生群体对价格的敏感,对大部分连锁餐饮品牌而言,校园生意并非轻松“躺赚”,而是一场“细水长流的硬仗”。
先说说“进场成本”。
连锁餐饮品牌进校园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食堂开档口,采取“提点模式”,品牌通常要把营业额的25%-32%交给食堂承包方或学校;要是双一流高校,因其生源多、补贴好,提点可能超过35%。
这意味着,若单月营业额10万元,品牌方至少要拿出2.5万-3.5万元给校方,如果再扣除食材、人工成本,利润空间就可能被压缩得很窄。
另一种是选择直接在校园租赁店铺开店,成本更是高得惊人。
由于高校学生市场的特殊性质,校内商铺的年租金几乎都高于同地区的店铺租金。
以“宏哥”所在的上海某财经高校为例,一间紧挨食堂的30平的店铺,年租金高达30万元,折算下来每月租金2.5万元,远超同地段校外商铺的租金费用。
除了租金,部分高校还会再收取高额的押金、管理费,进一步增加了品牌的进场门槛。
再就是校园生意的“淡旺季魔咒”。
与校外门店全年无休不同,高校餐饮严重受寒暑假影响,每年有近3个月的“淡季”,可租金却一般是按12个月收取(因为寒暑假同样有学生在校)。
这段时间客流锐减,营收可能连成本都覆盖不了,只能“硬亏”。很多学生创业开奶茶店失败,就是没扛过淡季的资金压力。
如何扛过淡季,是每个高校餐饮人必经的门槛
换句话说,这也是高校更为青睐那些有一定资金实力的连锁餐饮品牌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基本都有足够资金扛过淡季,还能维持价格稳定。
但大学生大多靠父母给生活费,对价格极其敏感,品牌又很容易陷入“降价伤利润、保价失客源”的困境。
比如老乡鸡武大校园店开业后,就面临这样的尴尬。
老乡鸡在武大的校园店,人均20元的套餐虽比校外便宜,可对比食堂10元左右的餐费,被学生戏称为“食堂贵替”。
由于被很多学生吐槽“味道好但吃不起,只能偶尔解馋”,老乡鸡只好推出“校园专属优惠券”,把部分菜品降价10%-15%,在利润里挤空间。
为了平衡价格和成本,其他品牌也在悄悄调整产品,结果却截然不同:瑞幸推出的“小杯咖啡”,比大杯便宜3-5元,很受学生欢迎;但某汉堡品牌为压价,悄悄减少肉饼分量,被学生发现后吐槽“偷工减料”,反而砸了口碑。
说到底,连锁餐饮品牌挤进校园,如同一场各有需求的牌局:学生想换口味,学校想省心,品牌也想提前锁定未来客群。
可上桌容易,想长期留下来,就得想办法把高提点摊薄、把淡季熬过去、把价格压到学生能接受。
毕竟,高校餐饮的“甜头”不是一口能尝到的,得慢慢嚼,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