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位教员
今天是九月十日,一个寻常又特殊的日子。
在这个纪念教师的节日,我们要纪念一位身份特殊的老师。
这位老师,毕生最喜欢别人称呼他为“教员”:一个朴素至极、却承载着千钧重量的称谓。
他虽然是教员,却没法站立在三尺讲台之上,教孩子们识字算数。
他的“课堂”是破碎的山河,他的“学生”是四万万苍生。
他的“教案”是如何将一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从深渊中托举而起,重塑其筋骨与灵魂。
旧中国的山河破碎,不是史书上的几行文字、几张照片、几个镜头,而是一个民族彻骨的疼痛与绝望。
版图之上,列强环伺租界林立,军舰在内河肆意游弋;
土地之内,军阀混战割据一方,战火从未停歇过片刻。
经济崩溃,民生凋敝,亿万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榨下苦苦挣扎,工人在阴暗的厂房里,换取微薄的生存资料。
精神上,更是笼罩着巨大的迷茫与屈辱: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显得步履蹒跚,彷徨失路。
“中国究竟该向何处去?”成为那个时代,每一个有识之士心头最沉重、最焦灼的追问。
正是在这至暗时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代革命家,登上了历史的前台。
他的伟大,绝非后来神话叙事中的一帆风顺,而是在无尽的黑暗摸索中,找到了一缕微光,并最终将其燃成燎原之势。
他所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收拾山河”。
这“收拾”,绝非简单的修补裱糊,而是一场从地基开始的、彻底的重建。
他深入中国最广袤的农村,看到了蕴藏在最底层民众中的磅礴力量。
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国,必须首先唤醒这沉默的大多数,将他们组织起来,赋予他们斗争的目标与方法。
于是,“打土豪,分田地”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它彻底颠覆了延续千年的封建土地关系,让亿万农民第一次成为土地的主人,也为自己而战。
他的方式,是彻头彻尾的“教员”方式。
他从不以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自居,而是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他的文章、讲话,总是力求深入浅出,用最朴实生动的语言,阐述最深刻革命的道理。
他告诫同志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走遍千山万水,去了解中国的真实国情。
他教会了党和军队,如何发动群众,如何建立根据地,如何以弱胜强……
如何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眼光,去审视这片古老的土地。
他的军事思想、政治哲学、战略眼光,无一不是在实践中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生动教材。
他不仅是革命的领导者,更是这场伟大实践的首席“教员”,孜孜不倦地教育着他的同志、他的军队、他的人民。
而他个人,对“教员”这一身份的认同,远超过其他任何辉煌的头衔。
主席、领袖、伟人……甚至“红太阳”、“阿波罗”这些光芒万丈的称谓,都不及一声“教员”让他感到真切和踏实。
因为这源于他事业的起点,也定义了他事业的内核——教育与唤醒。
他早年便在湖南农村办过夜校,启迪民智。
后来一生都在致力于教育他的党、他的军队、他的人民,如何去认识世界,如何去改造世界。
他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等待被拯救的麻木群体,而是一个被唤醒的、充满历史主动性的、能够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伟大人民。
“教员”二字,蕴含的是一种平等的姿态,一种付出的精神,一种构建而非赐予的哲学。
他毕生都在践行“教员”的职责,直至生命的尽头。
我们在这个日子怀念他,我们所怀念的,不仅仅是一位历史伟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方法,一种态度。
他和他所代表的那个一代革命家群体,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底色。
他们在一片废墟上,以惊人的意志和智慧,为我们重新拼凑起一个民族的尊严,开辟了一条走向复兴的道路。
这条路充满荆棘,过程中亦有曲折与代价,但其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未曾偏离“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九月十日,秋风渐起。
今天,我们纪念这位特殊的“教员”,不仅要颂扬他的伟大,更要去理解他身处的那个时代的巨大困境。
理解他和他同志们,为了破局所进行的艰难求索与伟大实践。
理解他们如何将“破碎”一点点拾起,又如何将“苍生”真正置于历史的中心。
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堂深刻的课。
而这,也正是那位毕生喜欢被称为“教员”的人,所真正期望看到的。
他教给我们的,最终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这堂课,至今仍在继续。
文章来源,公众号:特例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