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到南洋:银幕外的烽火记忆与和平守望 》

到上海工作的这两年,《南京照相馆》是为数不多吸引我走进电影院的影片。八月下旬观影后,内心的起伏好一会儿才平复下来。本想提笔书写感受,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直至九月三日晚,看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大会的回放,才终于下决心记录此刻所想。

始于1931年、终结于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作为一名马来西亚华人,在《南京照相馆》一片里,我看到的不只是南京城的沧桑过往,更听到了跨越海峡与时空的回响——抗战岁月里,马来亚华人社群同样经历了悲怆的挣扎,也坚守着不屈的抗争。

南洋赤子的抗战支援

我们这一代人,家中从中国南来的祖辈或曾祖辈,大多亲历过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只是如今身处和平盛世,我们很难真正感受到当年血火交织和水深火热的情景。

那时,远在南洋的华人,始终心系故土。在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各地华侨领袖的振臂号召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席卷当地。“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成为支援前线的重要纽带,华侨们倾囊相助。

抗战前期,马来亚华侨平均每月捐款高达国币420万元,短短数年直接汇回国内的款项约国币几十亿元,这笔款项占全球华人赈款的三分之二以上,为中国抗战筑起了坚实的物质后盾。南侨总会在陈嘉庚领导下,积极发动南洋华侨以财力、物力、人力支援祖国抗战。

更有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毅然决然奔赴危机四伏的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上,他们冒着炮火抢运军需物资,逾千人将生命永远定格在征途之上。

日占时期南洋的苦难与抗争

1941年,日军铁蹄踏入马来亚半岛。本就在英殖民统治下艰难求生的马来亚人民,自此陷入更深重、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的苦难。马来亚华人私下更称日本皇军为“蝗军”,就因他们如蝗虫般到处收刮抢掠。日军占领马来亚后,对曾积极支援中国抗战的华人社群展开疯狂报复,以“大检证” 和“肃清“的名义,残酷地屠杀了无数无辜华人。此外,日军还强制勒索华人缴纳巨额“奉纳金”,几乎榨干了华人社群的经济血脉。

日军为了掠夺东南亚的石油、橡胶和铁矿石等重要战略物资,强征了约8万马来亚劳工,连同其他国家的劳工与战俘,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修建泰缅‘死亡铁路’。在40多万施工人员中,死亡总数近15万人,全长415公里的铁路,平均每公里就要牺牲360人,其中马来亚劳工的牺牲人数就高达4.2万。

但压迫从未磨灭抗争的勇气,马来亚各地有组织的华人(不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组织了抗日武装,钻进丛林、拿起武器,以游击之战对抗日军。更多的华人与少数其他民族志士并肩,加入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Malayan People’s Anti-Japanese Army, 简称MPAJA)——这是当时马来亚组织力最强的抗日队伍之一。整个抗战期间,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作战340多场,毙伤敌军5500余名,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力量。

家族在烽火中的坚韧与牺牲

依稀记得外婆在世时,曾跟我说起她的童年:十二岁读小学那年,曾外祖父带着全家——就像无数华人家庭一样——被迫逃进橡胶园躲藏,过着日夜担惊受怕、食不果腹的日子。为了躲避日军的兽行,许多女孩不得不换上男装,将恐惧藏进粗布衣衫里。遗憾的是,当我真正开始重视这段历史,想要深入了解时,已没有机会再向外婆细细追问当年的具体困境了。

我家姑太(即曾祖姑母)早年从泉州下南洋,育有两子。战争爆发后,两个年轻的生命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最终却音讯全无,只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的遗憾。善良的姑太后来收养了几位亲友的孩子,还将我父亲和另一位友人的孩子收作孙子,以“抚孙过继”的方式延续血脉、慰藉思念。这份沉甸甸的牵挂,藏着一代人的苦难与坚韧。

背叛历史,沦丧良知

回望历史,今日的和平是无数先辈用鲜血与泪水换来的。日本侵略者无视历史真相、甚至企图篡改侵略史实的行径,是对人类良知和国际正义的严重挑战,是对所有战争受难者及其后代的情感伤害,必须受到国际社会最严厉的谴责。

在回顾日据时期的血泪历史时,令人非常痛心的是,竟然有小部分华人为了迎合其反华反共的立场,而选择为当年的日本侵略者洗白。这样的言论不仅在中国有,在马来西亚也存在。此举不仅无视日军在亚洲的残暴行径,更是对无数惨遭屠戮先辈的侮辱。

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犯下的暴行铁证如山,任何企图淡化或合理化的举动,都是对历史的背叛。尤其当这种“洗白”来自华人自身,更显荒谬与可耻。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却因政治偏见而选择站在侵略者一边,反映了良知与道义感的沦丧。华人社会经历过血与泪的考验,铭记先烈牺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对那些数典忘祖的人,我们必须毫不留情地批评。

铭记历史,坚守和平

从当年的小米加步枪到今天纪念大会上亮相的先进国防装备,中国发展的速度与力量令人心潮澎湃。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曾言:“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 而今,前辈们毕生求索的目标,已逐渐化为现实。

历经沧桑巨变,国防力量的日益强大为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稳定环境,也为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南方国家、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注入了信心。正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所言:“以中国的确定性稳住不确定的世界。”这份底气,源自国力,更源于对历史深刻的铭记。

回想两年前的南京之旅,还有游过的中国的其他城镇——山河锦绣、楼宇林立、人民安居。这般安宁繁荣,令人几乎难以想象这片土地曾饱经战火与苦难。那些沧桑往事,如今大多静默地陈列于博物馆、铭刻在纪念碑上,或如《南京照相馆》结尾那般,通过昔日照片与今日景象的对比,让人瞬间泪目,也真切触摸到历史的伤痕与跨越。

这一切仿佛无声地诉说:世间所有的岁月静好,只因曾有人为我们披荆斩棘、负重前行。而今,使命传递到了我们手中,唯有铭记历史、守护和平,才能不负前人,照亮未来征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