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中国获得明确地位的事件,主要集中于二战后
【本文由“guan_17359736762163”推荐,来自《希尔玛·法里德:中国抗战胜利给亚洲人民带来了什么?印尼历史学家这样说》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中国的国家地位简单的看是二战的结果,而真正让中国获得明确地位的事件却主要集中于二战后:1)朝鲜战争,带来的政治地位,在社会主义阵营地位、西方阵营对中国的正视以及第三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一个落后国家是怎么翻身的);2)50-60年代世界左翼运动浪潮下,中国道路与思想以被动方式为主主动方式为辅的对外输出,带来的中国在思想领域的地位;3)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拥抱逐步带来的经济地位。
这也就让印尼这样的国家对中国的看法与态度,以及对于东亚历史的演进产生了必然的复杂性。
这篇采访稿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件事,像中国这样拥有完全民族自觉性和独立意思的民族,在世界范围内仍是屈指可数的;印尼被外国统治300年的时间,期间大规模的反抗起义运动只有19世纪的1次,还是一个落魄贵族领导发起的旨在夺回王位的起义,声势不小但民族性微乎其微,到了日据时期,其所谓的建国领袖们主要思想依旧是同新的统治者合作换取政治好处,当然此时的民族性确实有了不小的提升,但依旧是投机主义明显;虽然日本二战罪恶,但要说的是,亚洲北方的民族们普遍其民族性、独立性强于亚洲南部地区,中朝日皆是如此,比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强了太多。
我坚持经济决定论,而经济本身有何其所处的地理条件与地缘环境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亚洲南部地区单位物产相较于北部更丰富,但气候更炎热潮湿,这也就使得当地民族总体的民族习性上偏安逸、保守、低组织性(不需要出大力就有饭吃、天气不适宜大规模运动和集结出动),自然就产生了低民族性和低独立意识,没有天生的反抗意识;亚洲北方民族则不同,产出低、外部威胁大,只有团结、独立、抗争才能保障族群生存。
总之,这些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民族独立史,更多的是投机主义和西方民族国家概念涌入带来的双重结果,所谓“民族独立解放斗争”相较于中国差之千里,没有不敬的意思,但两者没有相提并论的同等地位(虽然在民族独立叙事中我们天然的将两者对等,但这是一种概念构建,而非本质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