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哲学的核心
上一章我们介绍了,哲学的核心是认知的提升。认知的提升是为了可以更好的理解社会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正是因为哲学的核心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国产哲学出现了。哲学史上的第一个狂潮,春秋的诸子百家来了。
既然我们已经很明确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诸子百家看起来就不会是看天书那样,看不懂了。那么,社会的问题是什么呢?国强和民富。
国产哲学的核心
国强和民富。到了今天依然是国家的重点。什么抽象的GDP,经济,债务都可以不懂,但是国强和民富一定很懂。随机在街上拉住一个行人,他都可以给你说上三天,中间还不带停的。
既然大家都懂。那么诸子百家懂吗?诸子百家里面的绝大部分,从来不考虑民富,甚至连国强都不考虑。仅仅是抽象的爱和和平。“爱与和平”为什么不能成为哲学,如果“爱与和平”能够成为哲学,那么黑猫警长,孙悟空,路飞也应该成为哲学。“爱与和平”是结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即使类似于墨家这种爱与和平,也不过是表面结果,所以他们维持不了太久就消失了。
战国的七雄里面,最终有六国选择了法家进行整体改革。改革之后都呈现了一大段时期的强悍,用了法家都说好。即使是最弱小的燕国,长期躺平等战国结束的吊车尾,鱼腩。在用了法家之后突然变了猛男,北上打吞并东北三省,和朝鲜;南下攻占齐国七十多个城市,差点灭了齐国。
为啥?因为国不强就只有等待被灭。齐国在燕国强大前,灭了燕国。但是比燕国的管理更民不聊生。燕国复国之后,放弃抽象的“爱与和平”,开始进行“国强民富”的改革。最终居然以一个弱国的身份,坚持到了战国的结束。同样的还有韩国。
因此,国强并且民富,“爱与和平”自然就有了。国弱,民贫,再怎么宣传”爱与和平“都是镜花水月。
准确的说,民富是我提出来的。春秋战国的各个君主其实并没有太考虑民富,他们基本只想要国富兵强。除了法家之外,也没那个派别会考虑民富。国君考虑的民富,更多是一种顺带的条件,不是必要条件。但是,国强和民富往往是一起出现的。国强而民不富的话,这个国家很快就会被其他国家吞并,灭亡。
为什么是以国强和民富为核心?因为无论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发表的言论和内容,都是围绕国强和民富而开展的,只不过对于民富的定义不大一样。道家这个派别其实有点抽象,我们暂且不讨论。因为这个派别的理论,在春秋和战国从来就没有被那个君主应用过。这个派别的人,也不大想出来做官,他们只想着“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偏安与乱世”。
春秋和战国的各个君主,他们中有不少的人是雄才大略的。他们政府里面的大部分人才,来自于自己的亲戚,但是他们也希望有一些外来的人才,可以协助他们富国强兵。因此在招聘广告上,他们明确注明要能够做到国富兵强的人,他们才会要。
前面提到的几位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都希望做官,所以他们在写简历的时候,也就是他们的“哲学”核心,都是围绕“富国强兵”这个中心点而进行的。理解这个最为基本的核心,讨论起来才能在同一频道之上。
但是,准确来说,儒家的核心只是富国。从来没有强兵和富民。甚至,他们的核心也不是富国,应该叫尊王。
问题的根源
“国富兵强”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在讨论这个概念之前,还是需要先解释一下,当年的社会环境。
分封制,来到孔子这个年代的时候(公元前500年左右),已经出现了极大的恶劣影响。周天子已经没法号令世界,当时存在的十几个国家的君主,已经不把周天子当一回事了。即使周天子已经是一个名义上的联合国国君,但是各国的国君都很少搭理他了。反而是周天子时不时的送一两件衣服,或者一些礼品,来表彰这些国君打赢了某场仗。
对于各国的国君而言,他们碰到的问题跟周天子是一样的。他们封地上面的二级贵族,也不大把他们当一回事。同时,二级贵族也不大爽,因为三级贵族也在干同样的事情。
周朝分封制核心情况一览
表格里面的一级贵族,他们碰到的问题比周天子严重的多。因为二级贵族已经开始逐渐的造反,即使还没造反,也在造反的路上。无论是一级贵族打败二级贵族,还是二级贵族打败一级贵族。只不过是新轮回的开端,因为三级贵族又开始有想法了。
这种混乱的情况,使得生产力不单没有提升,反而是在萎缩,民众的生活更为艰难。但人口还在不断的增加。国家也因此收不上税,税款越来越少,国君也日益贫穷,所以不得不加税。而加的税,基本又落到了民众的头上,但是收益的人是贵族。贵族也因此更为强大,造反的几率大增。
在这个关头,进步的国家,或者贵族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国富民强”首先不是针对敌对国家,而是自己国家。如何才能终止轮回是,并且以后不要再发生这种轮回。是国君招聘广告里面的核心问题。因此,建立强大的中央军队,并且使得国家富裕,是国君需要这个应聘者有这样的能力。
在这个背景之下,不同的国君开始有意识的选择解决方法。前面提及,七国里面有六国选择了法家,剩下的齐国,选择了儒家。为啥选择儒家呢?
儒家大本营齐鲁
儒家,从哪里起源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有史记载以来,第一个儒家的大人物孔子,他出生在鲁国是确定的。在他的影响下,齐鲁也就成了儒家的大本营。
从地理位置上面介绍。齐国,在今天的山东省内,整个山东省差不多就是齐国的国土面积。其中,只有鲁国这一块地,齐国一直没法占领。鲁国,首都在曲阜,国土被包围在泰山和微山湖之间。有山有水保护,毕竟难攻击。齐国就把整个鲁国包围在内了。这个包围的状态直到战国后期,楚国率先攻占。
齐国没有去占领鲁国,跟任何仁义道德都没关系。纯粹是因为他们的实力不足打不下来而已。他们有多次尝试,例如,后面出场的主人公,春秋五霸的其中一霸齐桓公,继位不久马上就去打鲁国了。这场战争上了语文课本:《曹刿论战》。曹刿在鲁国这边,一直防守,齐国打不过被反击大败。后期多次攻击鲁国,还是打不过,就干脆不打了。
齐国打不过,核心在于鲁国这块地易守难攻。齐国要攻击鲁国,可以在北边自己的首都临淄往南,通过泰山中间的小路攻击。这条路很狭窄,没法展开阵型,所以往往无功而返。如果不走这条路,可以在南边北上,但是齐国粮草不足,并且南边北上需要攻击一个叫台儿庄和枣庄的地方。台儿庄,国军几乎全败的战绩,少数胜利的其中之一就在台儿庄,为啥?这个地方是沼泽地,并且道路狭窄,山林较多。大型的机械化部队展不开,容易进行伏击和包围。也因此,齐国基本没有从这个位置进攻过。
儒家的第一位人物,孔子。孔子在鲁国出生,并且在鲁国成名。所以国产哲学的体系,儒家部分就从孔子开始了。孔子最高的官职是鲁国的相国,差不多就是今天总理的职能。甚至比总理的职能更大,因为这个职位在不同时期的权限是不一样的,有些时期甚至是可以带兵的。例如秦国的庶长,庶长跟相国的一样的职位,只不过叫法不一样。商鞅,张仪任职的时候,是庶长亲自带兵去打仗的。
为啥齐鲁选择了儒家改革,原因很多。核心的原因有那么几个,这里只说其中的一个。齐国,是列国最为富裕的国家,因为他们垄断了盐和桑麻(高级衣服的原材料)。为啥可以垄断?首先是盐这个产品。战国七雄里面有盐这个产品的,只有魏国和齐国。其中,魏国的池盐产量是绝对比不上齐国的海盐的,差了很远。其他的国家只能靠井盐,泉盐。但是产量极低,所以极度的依赖齐国。
桑麻。这个产品最大的两个问题在于他占地多,并且需要稍微干旱的气候。地最多的楚国由于气候问题,放弃了种植桑麻。其他国家的耕地优先用于战争,所以也没太多的地可以去种桑麻。这就造成了齐国在这两块商业上面进行了垄断。
也因此,齐国是商业为主。但是,商业,是排斥法家的,法家也讨厌商业。所以,除非齐国改变自身的整体架构,要不他们是没法用法家的。后期的齐宣王,曾经想要用慎到治国,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整个架构改动太大,相当于把整个系统格式化,重新写代码建造一个新的系统。
那么,儒家的核心是什么呢?他们对于解决齐国目前的情况又是如何设计政策的呢?我们在下一章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