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资本巨头贝莱德与梁建章等人,在携程上演“资本腾挪”双簧?

500

贝莱德以“低价增持”为筹码,推动携程回购托价;创始团队借助股价高位套现离场;双方通过信息隐匿与时点操控,实现“低买高卖”的双向分赃,而这一切的成本与风险,都由中小投资者承担。

作者:李淼淼

编辑:贾 明

近日,携程集团“左手回购,右手减持”的资本运作引发了广泛关注。梁建章等创始团队的减持、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的增持以及公司的大规模股票回购计划,这三者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利益链条。通过深入分析股权结构变化、资金流向和市场操作细节,可以发现携程创始团队与贝莱德之间存在潜在的利益协同。

其核心目标通过回购托市、股权换手实现“外资接盘、创始人套现”的资本腾挪。这一系列操作不仅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可能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和市场公平性构成威胁。

01

股权结构重构:

贝莱德精准接盘创始人减持份额

携程的股权结构在2025年发生了显著变化,创始团队持股比例下降,而贝莱德持股比例同步上升,形成了精准的股权换手。根据携程递交美国SEC的文件及公开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9月,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持股比例为5.3%,与新晋大股东贝莱德完全持平。这种股权均衡状态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一系列刻意安排的结果。

500

▲携程集团SEC文件

贝莱德的增持轨迹与创始团队的减持节奏高度吻合。

公开数据显示,贝莱德在2024年一季度开始增持携程股份,增持18.1%至2545万股,随后在2025年持续加仓至3481万股,最终达到5.3%的持股比例。

与此同时,携程集团创始团队成员开启了密集减持:梁建章计划出售100万ADS,价值约5.27亿元人民币;总裁范敏在2025年多次减持,累计金额已达2.19亿元人民币。

500

▲携程集团公告

这种股权换手的精准性体现在两个关键维度,一是时间窗口的高度重叠,贝莱德的主要增持期与范敏的多次减持在时间上完全覆盖。二是持股比例的微妙平衡,梁建章与贝莱德最终均持有5.3%股份,形成了无单一控股股东的格局。

这种股权结构的变化与携程“后百度时代”的股权多元化战略高度契合。

贝莱德的增持可能解决了创始团队减持面临的流动性难题。携程作为市值超470亿美元的中概股,大规模减持极易引发股价暴跌,而贝莱德的同步增持则提供了关键的买盘支撑。例如,范敏在5月27日减持7万股时,携程股价仅微跌0.27%,次日即反弹1.78%。这种异常稳定的股价表现,暗示可能存在机构资金的刻意护盘行为。

携程在2025年推出的50亿美元回购计划,表面上是“提升股东回报”的常规操作,实则可能是连接创始团队减持与贝莱德增持的关键资金纽带。通过分析回购资金的来源与使用轨迹,可以发现一个精心设计的“套现-托市”利益闭环。

这一闭环的起点是携程出售Make MyTrip股份的交易。2025年6月,携程宣布出售其持有的印度OTA平台Make MyTrip股份,获得25-30亿美元现金收入。这笔资金到账后不久,携程董事会便于8月批准了50亿美元回购计划,截至8月27日已完成4亿美元回购,回购均价57.14美元,显著低于当前72.79美元的股价。

回购资金与出售资产所得的关联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额匹配,4亿美元已回购资金占出售Make MyTrip所得的13%-16%,且50亿美元回购总额与941亿元人民币(约131亿美元)的现金储备相比,更接近出售资产的规模;二是时间衔接,出售交易在6月完成,回购计划在8月获批,中间间隔仅2个月,资金腾挪的时间窗口恰好吻合。

这种安排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获得的资金进行回购,既不影响核心业务现金流,又能制造“用自有资金回报股东”的良好形象。

然而,这种操作实际上是对全体股东利益的不公平分配。回购操作对股价的支撑作用直接利好创始团队减持与贝莱德增持。携程美股股价自6月触底55美元后持续反弹,至9月5日收盘已达72.79美元,涨幅达32.3%,这一反弹周期与回购执行周期高度重叠。

500

▲百度股市通

回购均价57.14美元与梁建章减持计划披露时的股价(72.79美元)存在27.4%的价差,这意味着公司用较低成本回购股票支撑股价,而创始团队则在更高价位套现,其中的差价显然是全体股东向创始团队的利益输送。

贝莱德在这一资金闭环中同样受益显著。作为财务投资者,贝莱德的核心诉求是短期股价上涨与退出收益,而回购计划恰好提供了股价安全垫。贝莱德2024年一季度增持时的股价约为45美元,2025年增持均价预计在55-60美元之间,均低于当前股价,回购形成的股价支撑使其持仓浮盈已达21.3%-32.3%。

这种“低买高卖”的套利机会,显然是贝莱德愿意接盘创始团队减持股份的核心动力。

携程创始团队与贝莱德的利益共享不仅体现在股权与资金层面,更体现在公司战略方向的调整上。通过分析携程2025年的业务布局与资本运作可以发现,双方已形成“短期资本回报优先”的战略共识,

这一共识以牺牲长期业务投入为代价,却同时满足了创始团队套现需求与贝莱德的短期收益诉求。

根据2025年Q2财报,携程调整后的产品开发费用同比增长21%,一般及行政费用同比增长8%,但这些增长主要源于“人员相关费用”,而非核心技术研发或市场扩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携程宣称的“深耕国际化”战略缺乏实际资金支撑,2025年一季度非流动资产合计仅135.47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无显著增长,显示国际化投入并未实质性增加。

与此相反,用于股东回报的资金规模却创下纪录。50亿美元回购计划相当于携程当前市值的10.5%,若全部执行,将成为中概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回购之一。这种“重回购、轻投入”的资本策略,明显偏向贝莱德等财务投资者的利益诉求。作为全球最大资管机构,贝莱德一贯主张上市公司将过剩现金用于回购和分红,而非风险较高的业务扩张,这一投资逻辑在携程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2025年,美团、飞猪、京东等竞争对手正通过低价策略和场景渗透蚕食携程的市场份额,国内酒店均价同比下跌,机票价格面临定价压力,携程的核心业务护城河正在收窄。在这种竞争态势下,正常的战略选择应是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投入,但携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大量现金用于回购,这种“逆周期”操作背后,显然是资本力量压倒了业务需求。

创始团队与贝莱德的战略协同还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微妙变化上。随着股权结构分散化,梁建章与贝莱德并列第一大股东,携程已进入“无控股股东”时代,这使得贝莱德能够通过董事会影响公司决策。

尽管目前尚无公开信息显示贝莱德已获得董事会席位,但从50亿美元回购计划的迅速获批可以看出,短期资本回报导向的提案在董事会中获得了足够支持。这种治理结构的变化,实际上为贝莱德主导携程资本策略铺平了道路。

在线旅游行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关键期,AI技术应用、国际化布局、服务体验升级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而大规模回购则透支了未来发展潜力。2025年Q2,携程入境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100%,本应加大投入抓住这一市场机遇,但公司却选择将资金用于回购,这种战略短视的背后,显然是创始团队与外资股东的利益凌驾于公司长期发展之上。

02

监管风险隐现:

利益输送的合规性存疑

尽管携程的资本运作看似合规,但深入分析其操作细节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多处监管风险点,这些风险点若被证实存在违规,将直接暴露双方利益输送的实质。从信息披露、交易时点、资金流向等维度看,携程的资本运作已游走在合规边缘。

最显著的风险点在于信息披露的不充分性。携程在公告中仅披露了回购的总金额和均价,却未详细说明回购资金的具体来源,尤其是未明确是否使用了出售Make MyTrip的资金。根据SEC监管要求,上市公司应披露重大交易的资金来源及用途,携程的模糊处理可能违反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原则。同样,关于贝莱德增持的具体时点和价格,携程也未在财报中详细披露,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中小投资者无法准确评估双方交易的公允性。

交易时点的选择同样存在合规疑问。范敏在5月27日的减持发生在Q2财报发布前3个月,尽管不在法定窗口期内,但此时公司已掌握Q2入境游增长等关键经营数据,存在利用未公开信息择机减持的嫌疑。更值得关注的是,携程在8月28日发布Q2财报的同时披露50亿美元回购计划,这种“利好+回购”的组合发布方式,明显有刻意提振股价的意图,为随后9月初披露的梁建章减持计划创造有利条件,这种操作时序安排可能构成市场操纵。

从VIE架构的特殊性来看,携程的资本运作还面临跨境监管风险。根据SEC文件,携程作为开曼群岛注册公司,通过VIE结构控制中国境内业务,其27%-36%的收入来自VIE实体。在中国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的背景下,大规模回购和高管减持可能引发外汇管理部门的关注,尤其是若证实贝莱德通过离岸市场接盘减持股份,可能涉及违规跨境资金流动。

据了解,2025年8月,携程已因“大数据杀熟”“价格欺诈”等问题被贵州省市场监管局约谈,监管环境的趋严将使后续资本运作面临更大合规压力。

资金流向的透明度缺失进一步加剧了监管风险。尽管携程声称回购资金来自“自有现金”,但941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储备中包含大量受限资金和短期投资,实际可自由支配的资金规模可能远低于披露数据。若调查发现回购资金实际来源于银行贷款或其他债务融资,将构成“借债回购”的财务风险操作,

这在中概股监管框架下属于重点关注领域。此外,贝莱德与携程之间是否存在未披露的“抽屉协议”,如承诺回购价格区间、保底收益等,也是监管机构可能关注的焦点。

03

携程中小投资者困境:

利益链条中的最终买单者

在携程创始团队与贝莱德构建的利益链条中,最弱势的参与方是中小投资者,他们不仅面临股价波动的直接风险,还将承担长期价值稀释的后果,成为这场资本腾挪的最终买单者。通过分析当前市场表现与公司基本面的背离可以发现,中小投资者正陷入“估值陷阱”,回购制造的股价繁荣掩盖了业务增长乏力的实质。

500

▲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

短期来看,回购计划确实起到了提振股价的作用。截至2025年9月5日,携程港股股价收于572港元,较回购计划披露前上涨1.78%,资金净流入7846万港元。当前股价上涨主要依赖回购带来的股本减少,而非盈利增长。2025年Q2,携程净利润同比增长26.3%,看似强劲,但这一增长主要来自成本控制而非收入增长,国内酒店和机票业务的定价压力已开始影响核心盈利能力。

中小投资者面临的第一个困境是“回购依赖症”。携程已执行的4亿美元回购仅能支撑短期股价,若50亿美元回购计划未能如期推进,或贝莱德在增持完成后开始减持,股价将失去支撑,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

历史经验表明,依赖回购支撑的股价缺乏可持续性,一旦回购停止,股价往往会回吐前期涨幅。以2024年携程发行15亿美元可转债同步回购600万股为例,回购结束后3个月内股价下跌12%,显示回购对股价的支撑作用具有临时性。

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了中小投资者的弱势地位。创始团队和贝莱德掌握着公司经营和资本运作的核心信息,能够精准把握减持和增持时机,而中小投资者只能依赖公开披露的滞后信息做出决策。例如,梁建章和范敏的减持计划在股价反弹至高位后才披露,而贝莱德的增持则在低位完成,这种信息差使得中小投资者始终处于“追高杀低”的被动局面。此外,关于回购资金来源、贝莱德接盘细节等关键信息的不透明,也使得中小投资者无法全面评估投资风险。

携程近期的资本运作充满了疑点,种种迹象表明,背后或许存在着不可告人的利益输送。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虽然不能妄下定论,但市场的质疑声不断,监管机构也应引起重视。对于投资者来说,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事件的后续发展和公司的进一步解释,切不可盲目跟风投资,以免成为这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头图来源|携程

版权声明:号外工作室及号外商业发布的所有原创文章(包括但不限于文字作品、图文结合内容、数据图表分析、观点评论、访谈整理等,以下统称“文章”),其著作权(含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全部权利)均归我方或文章原作者(若为我方转载且已获授权的第三方作者)单独所有。未经我方书面授权,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复制、转载、摘编、截图、翻译、改编、汇编、二次创作、发行、表演、广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使用号外工作室及号外商业文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