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合成粮食与人类文明新纪元
如果人类实现了工业化合成粮食,那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呢?
我认为它是新时代的农业革命,跟新仙女木事件后导致人类农业产生的意义相当。人类不仅仅可以解决粮食危机,而且为迈向星辰大海做好了准备。
下面以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为例,分析工业化合成粮食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特点,工业化合成粮食对电力的稳定性要求较低。
现在的农业是一年种植一季或多季,可以实现供人类一年甚至多年来食用。人工合成淀粉,是在工厂里,用水、二氧化碳、电力,合成淀粉。也就是说,可以用很短时间,就可以生产供一年或多年食用的淀粉。
因此,工业化的粮食生产对电力的稳定性相比其他生产就要低得多。只要一年内把粮食生产出来即可。
因此它可以用峰谷电生产。例如夜里电费较低,那么可以在夜里开工生产。它还可以用风电、光伏电这些稳定性非常差的电力。还有西南地区,存在水电弃电的情况。
但这些电对于工业化生产粮食就没问题,有风有太阳有水的时候,就开机生产粮食。目前电力存储的技术还不成熟,而工业化生产粮食把这些本来要浪费掉的电力变成了可以吃的食物。
这岂不是美事一件吗?
第二,对水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世界农业用水占比占总用水的70%。这些水大部分用于作物蒸腾和地表蒸发,利用率很低。而工业化生产粮食,因为水是在工厂里循环使用,蒸发损失很小。初步估算,其整体耗水量可能仅为传统农业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第三,二氧化碳成了宝贝。
此前工厂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被排入了大气,现在可以直接收集起来,用于淀粉生产。以后再也没有二氧化碳排放产生的全球变暖等不良影响了。二氧化碳都变成了钱。
第四,大大减少粮食生产需要的耕地。
现在能作为农业生产的耕地,其实需要有很苛刻的条件。例如当地需要温度不冷不热,降雨充沛,有河流、地下水作为灌溉用水,没有台风这些自然灾害,地形要平坦,便于耕作。
而工业化合成粮食,完全可以在非耕地进行。整个生产过程在一个巨大的罐子也就是生物反应器中进行,类似于啤酒发酵或生物制药。工厂可以建在沙漠、戈壁、盐碱地、城市郊区、甚至地下。只要保证水、二氧化碳、电力的供应充足,就可以生产。
那么未来人工合成粮食会是什么生产方式呢?
首先就是集中在厂区例如钢铁厂,收集工厂排出的二氧化碳。然后用管道运输到粮食生产厂区。
第二就是生产地点。
我认为有三个地点很合适。
沿海风电或太阳能资源很丰富的地区,例如江苏、河北沿海。这里可以用风电进行海水淡化和粮食生产。
广大西部地区,这里的风力、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以建立大面积的电站,然后工业化生产粮食。
西南省份水电丰富的地区,这里不缺水,又有水电,也非常适合。
因此以上这些地区会迎来行业发展的机遇。
前面之所以把工业化合成粮食看成是人类的农业革命,是因为它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人类解决粮食安全、荒漠化、地下水超采的问题。
如果能用工业化合成粮食,那么人类基本不再担心吃不饱肚子。以后就可以不再需要有以前那么大面积的耕地,这些土地可以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因此未来世界的生态会大大好转。
人类的荒漠化主要还是因为农耕、过度放牧而产生。这些作为农牧生产的土地以后都可以进行生态修复。
2000-2015年全球土地退化、恢复评估图。中科院供图。
此外,当前人类面临着非常紧迫的粮食、水资源危机。例如,从印度到北非一带的半干旱、干旱地区,这里人口众多,而且都因为种植粮食出现了地下水超采的情况。在未来20年左右,地下水都将陆续枯竭。
2018年各流域因农业部门导致的水资源压力程度地图(联合国粮农组织官网)
前面提到工业化合成粮食对水的消耗是传统农业的10%甚至更低。未来农业需要的水会大大减少。这将有助于地下水的恢复。
所以工业化合成粮食,是一项把人类从马尔萨斯陷阱中拯救出来的伟大技术。
第二,它能帮助人类开启星舰时代。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呆在摇篮里。人类终将走出地球,移民月球、火星,甚至飞出太阳系。
但这里面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怎么解决食物的供应?
在漫长的星际旅行中,不可能带上全部的食物。可行的方式是以核聚变为能源,在飞船上生产食物。
当前的人工合成淀粉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其成本据估算高达30万美元/斤,约合413万元/吨。而传统玉米淀粉的市场价格,大约在2500至3000元/吨。这相差了至少137万倍。
人工合成淀粉要实现商业化,还需要10到15年,甚至更长时间。
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