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陈嘉庚的集美老企业家,揭秘了忘年交孙炳火的一段往事

德道者 | 孙吉龙
新学期伊始,又有一批厦门学生从厦门教育基金会孙炳炎教育基金助学金中受益。作为孙炳炎教育基金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孙吉龙在颁奖仪式上致了词。

孙吉龙也是厦门建安集团和厦门建安慈善基金会的创始人。1920年陈嘉庚到孙厝创办乐安学校,孙吉龙的祖父和另外两户乡亲献出房屋做校舍。孙吉龙在致词中说,在座的人可能只有他见过陈嘉庚先生,而且见过多次。
1957-1958年,陈嘉庚先生经常到孙厝,每次到孙厝就先到云龙岩大门口,把礼帽脱下,鞠三个躬,然后到乐安学校视察,最后到母亲孙秀妹家。陈嘉庚先生当时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但随行的人最多三个,一般是两个,一个司机一个警卫员。孙吉龙从中悟出了心底无私天地宽。

孙炳炎先生和孙吉龙更是忘年交,他每次回国都和孙吉龙见面促膝长谈,有一些商务活动及政要见面都叫参加。孙吉龙说,陈嘉庚、孙炳炎都是他学习的榜样。也因为基于对这两位爱国侨领的了解与研究,孙吉龙讲述了陈嘉庚与孙炳炎薪火相传的故事。
孙炳炎先生(1912—2002)是新加坡著名实业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爱国侨领。作为嘉庚精神的伟大践行者,孙炳炎先生以其毕生的实践,完美地诠释了嘉庚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不朽价值,彰显了海外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赤子情怀,是嘉庚先生名副其实的优秀学生。

孙炳炎出生于同安县仁德里孙厝村,此地亦是陈嘉庚母亲孙秀妹的故乡。一九二〇年陈嘉庚先生为缅怀母亲,在孙厝创办乐安学校,孙炳炎有幸成为该校首届学生,自幼深受“诚毅”校训的熏陶,陈嘉庚这个伟大的名字从此根植于他幼小的心田。
1926年,少年孙炳炎随母亲远赴新加坡,白手起家,一步一个脚印,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聪慧创办了新加坡森林集团。早在1931年,孙炳炎和陈嘉庚因商务关系就有往来,随着交往的深入,两人终成忘年交。

陈嘉庚先生不遗余力扶掖孙炳炎,孙炳炎也视陈嘉庚先生为事业的引路人和精神的导师,他曾撰文写道:“我经历过无数的事,接触无数的人,然而许许多多都如行云流水,没有留下多少记忆的印痕;虽经岁月磨洗,却仍久久难忘、历历如昨的就是陈嘉庚先生。”
深受陈嘉庚先生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组织领导“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总会”,孙炳炎毅然响应并当选为芽笼区分会主席,积极开展募捐活动,支援祖国抗战;陈嘉庚兴建同安同民医院,孙炳炎任募捐组长出力又出钱,陈嘉庚先生建设厦门华侨博物院,孙炳炎积极参与并捐出5000元;陈六使倡建南洋大学,时任新加坡建筑材料枋商公会会长的孙炳炎,以公会名义加入南洋大学筹建基金会,积极募集资金。

新中国成立之初,孙炳炎即按照陈嘉庚先生的指示回祖国考察,并与国内开展商贸合作,从而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为新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六十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孙炳炎寄回面粉、大米、椰子油、衣服等支援家乡人民渡过难关。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在中国投资环境尚不够成熟,投资前景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孙炳炎怀着一腔爱国热忱,于1981—1982年率先组团多次到中国考察,是最早到中国投资并响应改革开放政策的华商之一,为外资进入厦门乃至全国起到了巨大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晚年孙炳炎老骥伏枥,不顾年老体迈,又发起成立世界同安联谊会,提议在同安建设世界同安联谊大厦,为海外华侨华人和中国的经贸合作搭建新的交流平台;而后又建议建设莲花水库,解决金门用水。孙炳炎曾说:请人吃饭是福气,被人请是缘份。这句话很有哲理,大家可以回味。
孙炳炎终其一生,无时不刻关心祖籍国的建设与发展,是继陈嘉庚之后又一面爱国华侨旗帜。

嘉庚先生曾赞扬孙炳炎:“热心教育,至堪钦佩”。孙炳炎笃信陈嘉庚“教育乃立国之本”的思想,1947年主动从陈嘉庚手中接办乐安学校,而后扩建乐安学校新校舍,兴建乐安幼稚园,后又倡建乐安中学,在孙厝形成了较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也造福后溪东片区学子;1997年孙炳炎捐资200万元设立孙炳炎教育基金,至今已奖励老师、学生21次,1000多人受益。
在嘉庚精神的感召下,炳炎先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先后担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新加坡同安会馆理事、主席,福建会馆理事、副主席,怡和轩俱乐部主席,中华游泳会主席等社团职务达30多个。

据不完全统计,孙炳炎在新加坡为各项社会事业捐款达500多万叻币,在祖籍地捐款2321万多元,而经其牵头组织募捐和由其策划经营盈利的钱款更是不计其数。孙炳炎是嘉庚先生名符其实的好学生。
鉴于孙炳炎对祖籍国的卓越贡献,他先后受到了周恩来、陈毅、江泽民、贾庆林、杨尚昆、王汉斌、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同学们,你们就要走上新的学校,希望你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学习践行嘉庚炳炎爱国爱乡精神,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跟风,要一步一脚印,腹有诗书,要知行合一,表里如一,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