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冲这阵容,烂了我也骂不出来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要说顶配拍烂片,放眼好莱坞可谓是见怪不怪了。
今天要聊的这部,单拎出来任何一个都是顶级的大Top。
斯皮尔伯格监制、《哈利·波特》前两部导演克里斯·哥伦布执导,再加上海伦·米伦、皮尔斯·布鲁斯南、本·金斯利三位奥斯卡级演员领衔。
更重要是,影片改编自英国作家理查德·奥斯曼的同名现象级小说。
结果扑了——
《周四推理俱乐部》
故事发生在英国库珀斯蔡斯养老院,这片看似田园诗般的退休社区,藏着一个特殊的秘密社团——“周四推理俱乐部”。
社团由四位平均年龄七十多岁的老人组成:
前军情六处特工伊丽莎白是团队的“大脑与领袖”,优雅外表下藏着过人的谋略与掌控力;
前工会领袖罗恩性格冲动却人脉广博;
前精神科医生易卜拉欣心思缜密,擅长从细节中洞察人心;
新近加入的前护士乔伊斯则凭借多年医护经验,屡屡在关键处发现线索。
每周四,四人都会聚集在养老院的拼图室,分析那些被警方遗忘的陈年悬案。
这既是“发挥余热”的脑力游戏,也是平淡退休生活中的亮色。
起初,俱乐部的活动仅限于纸上推演。
他们曾深入研究1973年伦敦东区的一起悬案:一名女性受害者腹部中刀后从窗口跌落身亡,其男友声称目睹凶手逃离,却在接受警方简单讯问后离奇失踪。
就在众人因缺乏医学依据陷入僵局时,乔伊斯的加入填补了团队短板。
但谁也没想到,一场真实的谋杀案即将打破养老院的平静,让他们的“脑力游戏”变成实战。
风波的导火索是养老院两位合伙人伊恩与托尼的分歧。
伊恩计划将养老院地皮改建为豪华公寓,这意味着所有老人将被迫搬离;而托尼因自己的姑妈居住在此,坚决反对改建计划。
两人激烈争吵后,托尼被发现死于家中,头部遭钝器击打,案发现场被翻得一片狼藉,却没有强行闯入的痕迹。
这起谋杀案让“周四推理俱乐部”的成员们既意外又兴奋——终于有机会将推理经验付诸实践。
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若能侦破此案,或许就能阻止伊恩的改建计划,保住养老院。
四人迅速行动,各展所长。
伊丽莎白说服年轻女警唐娜成为“内应”;罗恩与易卜拉欣设下计谋,迫使警督将唐娜调入核心调查团队;乔伊斯则从养老院的日常细节中寻找蛛丝马迹。
随着调查推进,警方在托尼家中发现了关键合影——照片中托尼身边站着的竟是在逃犯罪集团首脑鲍比。
更令人意外的是,鲍比其实是养老院的第三个秘密合伙人。
财务数据显示,托尼身故后,其名下地皮股权将自动划转至伊恩账户,涉及金额高达1200万英镑。
种种线索指向伊恩:他既有铲除反对者的动机,又能通过托尼之死独吞巨额利益。
然而就在案情似乎明朗时,反转出现。
伊恩不仅手握不在场证明,还主动“爆料”将矛头指向鲍比。
几天后,伊恩带施工队强行闯入养老院,老人们在现场抗议推搡中,伊恩突然倒地身亡。
尸检报告显示,他是被人注射了过量芬太尼。
几乎同时,养老院旁的墓园里,伊恩雇佣的打手在挖掘时竟在一座坟墓的棺材上方挖出了一副无名尸骨。
这具被刻意掩埋的尸骨,又与托尼之死、伊恩之死有何关联?伊丽莎白还收到了神秘人的跟踪与警告,让案情更加迷雾重重。
线索如乱麻般交织:1973年悬案、托尼谋杀、伊恩暴毙、无名尸骨、神秘合伙人鲍比……俱乐部成员们发现所有案件的核心都围绕着养老院地皮的利益分配与多年前的旧怨。
最终,在四人通力协作下,真相浮出水面。
平心而论,《周四推理俱乐部》并非“烂片”,优点与缺点同样鲜明。
影片最大亮点是“银发天团”的演技。
海伦·米伦将伊丽莎白的优雅与狡黠演绎得淋漓尽致,堪称全片“定海神针”;
皮尔斯·布鲁斯南与本·金斯利虽戏份有限,却也凭借稳健表演让角色跃然银幕;
西莉亚·伊姆里饰演的乔伊斯自带英式幽默,为悬疑氛围增添温情。
几位老戏骨同台飙戏,精准还原了原著中“鲜活生动、各有萌点”的老年群像。
影片还延续了原著“舒适推理”风格,用轻喜剧基调冲淡凶案沉重感。
老人们将探案当成“日常消遣”,在调查中插科打诨、互相调侃,甚至会为获取线索“耍小聪明”,这种接地气设定让悬疑故事多了温情,拓宽了受众面。
但这些优点难以掩盖核心缺陷。
首当其冲的是叙事节奏失衡。
导演克里斯·哥伦布擅长营造温暖氛围,却没能把控好推理故事的节奏:前半部分铺陈人物背景与日常,显得冗长拖沓;后半段多条线索汇集时,剧情又处理得仓促草率,1973年悬案的破解、无名尸骨的身份、真凶动机都缺乏充分铺垫,让“烧脑感”荡然无存,也使观众失去推理片应有的“解谜快乐”。
人物塑造的倾斜同样影响影片质感。
原著中是典型群像戏,四位老人各有高光时刻;电影却几乎完全围绕伊丽莎白展开,罗恩成了“工具人”,易卜拉欣的“洞察力”流于表面,乔伊斯作用被弱化,三人都未展现原著魅力。
年轻女警唐娜的角色设计更显单薄,加入“内应”的动机模糊,完全成了推动剧情的“背景板”。
最关键的是,影片弱化了推理片的核心——推理环节。
反派作案动机苍白,缺乏逻辑支撑;真相揭晓时毫无惊喜感甚至牵强,让“探案”流于表面。
如同手握顶级食材的厨师未能掌握火候与调味,最终菜肴只能“及格”而非“惊艳”。
从现实角度看,《周四推理俱乐部》的改编困境是许多“IP改编电影”的缩影。
现象级小说搬上银幕,观众既期待原著精髓,又希望获得新体验。
但该片既未充分还原原著的“舒适推理”与群像魅力,又未在电影叙事逻辑与节奏上突破,最终沦为“中规中矩”之作。
或许如许多观众所言,对于这种人物众多、线索庞杂的故事,“娓娓道来的迷你剧”才是更合适载体——
能有足够篇幅刻画人物、铺陈线索,让“银发侦探”的智慧与温情真正打动观众。
当然,若是海伦·米伦、皮尔斯·布鲁斯南等老戏骨的粉丝,该片仍值得一看——能看到这些“殿堂级演员”同台飙戏本就是难得享受。
但若期待的是“烧脑又温情”的推理经典,或许回到原著小说中才能真正感受“周四推理俱乐部”的魅力。
有些故事的细腻与深度,终究需要文字来承载,这也是电影难以替代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