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缉毒”枪响加勒比:11条人命、违宪争议与一场早该醒的“毒品战争”噩梦
特朗普“缉毒”枪响加勒比:11条人命、违宪争议与一场早该醒的“毒品战争”噩梦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9月5日星期五
当美国的军事火力在委内瑞拉海岸的国际水域响起,11条生命随着涉嫌运毒的船只一同沉没时,这场被特朗普政府包装成“打击贩毒”的行动,迅速撕开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多重裂缝——违宪的质疑、国际法的践踏、对“毒品战争”的偏执延续,还有政客们藏在“安全叙事”下的政治算计,每一条都足够刺眼。
一、隐秘授权下的致命打击:总统权力是否凌驾宪法?
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特朗普政府绕过国会的“秘密授权”。据报道,特朗普曾签署一份秘密命令,授权五角大楼用军事力量在国外打击贩毒集团。正是基于这份“隐秘授权”,美军于周二对委内瑞拉海岸附近国际水域的一艘涉嫌运输可卡因的船只发动致命打击,直接造成11人死亡。
然而,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国会拥有宣战权,总统无权单方面决定动武。明尼苏达州民主党众议员伊兰·奥马尔的质问一针见血:“将一个团体指定为恐怖组织并不意味着任何总统可以肆意妄为。”她进一步指出,从现有信息看,美军发动袭击时并未受到对方船只的威胁,“这次使用武力在法律上没有任何可以想象的正当理由”。若拿不出自卫的铁证,这便是明晃晃违反国际法的“草率杀戮”。
二、两百年干预史的延续:“缉毒”外壳下的“美国侵略”阴影
这场袭击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对拉美地区长达两百年干预史的又一页。过去200年里,美国对拉美地区的干预超过100次,从19世纪末的势力渗透到20世纪的政权更迭(如智利、巴拿马等),其影响力从未真正撤离。如今特朗普政府以“缉毒”为名动武,不过是将历史剧本换了个外壳,却让“美国侵略”的担忧再次在拉美上空蔓延。
伊利诺伊州民主党众议员德莉亚·拉米雷斯直言:“从伊朗到委内瑞拉,再到美国本土城市,特朗普继续滥用军事力量,破坏法治,并在政治表演中侵蚀宪法界限。”这种“先轰炸再提问”的模式,本质上是对他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也是对国际法“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公然违背。
三、“毒品战争”的失败遗产:用军事升级掩盖政策无能
支撑这场非法行动的“理由”,竟是美国早已被证明彻底失败的“毒品战争”。奥马尔批判道:“他们现在利用失败的‘毒品战争’来为对国际法的严重侵犯辩护。”回望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战争”,其代价触目惊心:
人道灾难:为躲避毒品暴力,无数拉美家庭被迫背井离乡,形成大规模强制迁移;军警与贩毒集团的火并中,平民伤亡、人权践踏成常态。生态破坏:为打击制毒窝点,雨林被滥砍滥伐,环境遭受不可逆损害。政策失效:讽刺的是,贩毒集团依旧活跃,毒品流入美国的通道从未切断。连拉美右翼总统都不得不承认,这场“战争”在“每一个层面都是戏剧性的、深刻的失败”。
特朗普政府却试图用军事力量“加码”,将失败逻辑升级。正如奥马尔所言,这不仅注定失败,还可能把美国拖入“无休止、毫无意义的冲突”。
四、权力滥用与政治算计:转移焦点还是彰显“绝对权威”?
细究特朗普的动机,政治算计清晰可见:
转移舆论焦点:此前他高调承诺“结束俄乌战争”却无实际行动,媒体追问使其陷入“交白卷”尴尬。此时发动“缉毒袭击”,恰好能用“打击犯罪”的噱头掩盖外交无能。强化“强人形象”:特朗普一贯不满足于宪法对行政权的约束,从绕过国会搞移民政策,到用行政命令干预经济,再到如今擅自动用军事力量,均是为彰显“绝对权威”,挑衅美国“三权分立”制度。
人权观察组织前主任肯尼斯·罗思将此次袭击称为“即斩即决”——在没有正当法律程序、国会授权和充分证据的情况下,用军事力量剥夺11人生命,这不是“缉毒”,而是对生命权的漠视、对国际法的践踏、对宪法原则的背叛。
五、该醒的“霸权逻辑”:当“正义”成为非法的借口
奥马尔和拉米雷斯的谴责已发出,更多对行动合法性的质疑仍在发酵。但比谴责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需清醒认识到:当一个国家的总统可以随意绕开权力制衡,用“正义”名义行“非法”之实;当一场早已失败的“战争”被反复当作侵犯主权、践踏人权的借口,其危害远不止11条人命的悲剧——它冲击的是国际秩序的根基,挑战的是人类文明的底线。
特朗普的“缉毒”枪响了,但该醒的,是那些还在为霸权逻辑辩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