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英特尔高管带队,星环科技二次上市能否补上增长“短板”?
作为国内最早聚焦AI与大数据融合的科技企业之一,星环科技,这家由前英特尔CTO孙元浩创立、曾被腾讯等巨头押注的"最大纯AI基建商",近日宣布要赴港上市了。

据港交所披露,星环科技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拟在香港主板上市。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其首次登陆资本市场:2022年10月已在A股创业板上市,彼时募资14.3亿元。
从“英特尔基因”到国产替代先锋,从A股首秀到三年后港股再出发,星环科技这背后既折射出其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深耕与突破,也暗藏这家科技企业对突破增长瓶颈、把握产业红利的迫切诉求。
前英特尔CTO创业,腾讯旗下基金、恒生电子都曾押注
星环科技成立于2013年,作为一家专注于企业级大数据基础软件开发的科技企业,其本质可视为"AI时代的IT基础设施供应商"。公司核心业务聚焦于为企业搭建AI所需的底层数据处理软件,涵盖数据库、大数据平台及AI建模工具等领域,并已于2022年10月下旬成功登陆A股创业板。
回溯星环科技的成长史,很难忽视的一点是,作为一家典型的IT类企业,其创立与当时全球IT龙头英特尔渊源不浅。
创始人孙元浩1977年出生于江苏常州,自幼对编程抱有浓厚兴趣,本科与硕士均就读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2003年,26岁的他加入英特尔,从技术人员逐步晋升至数据中心软件部亚太区CTO,并成为英特尔Hadoop发行版的开发者。
2013年,孙元浩辞去英特尔高薪职位,瞄准自主可控的大数据基础软件赛道创立星环科技。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核心管理层普遍具有英特尔背景:39岁的执行董事兼副总裁吕程,2008年获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士学位后,2008至2013年任职于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任软件工程师,现负责公司研发与技术整体管理;董事兼数据工程部总监朱珺辰同样曾在2011至2013年担任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软件工程师,拥有南京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
关于创业初衷,孙元浩后来回顾道:“那时候,大数据管理软件几乎都是国外产品。我们判断,以中国的数据量,以及应用的复杂程度,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会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而国外的技术不一定能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
基于这一判断,星环科技在创业首年便推出了大数据平台TDH,正式踏上基础软件国产化之路。
凭借核心团队的"英特尔基因"吸引力与企业初步展现的技术实力,星环科技于2016年完成1.55亿元B轮融资,这在当年地产经济盛行的背景下尤为瞩目。同年,其成为了Gartner发布的数据仓库及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市场魔力象限中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
次年,星环科技进一步实现重大突破:作为全球首家通过TPC-DS测试标准的数据库厂商,成功克服数据库挑战,这一里程碑不仅验证了其技术实力,更推动助力自身一举拿下腾讯领投的2.35亿元C轮融资。此后,公司成立人工智能部门,明确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并列为两大核心战略方向,并推出AI产品Sophon。
至此,星环科技被IDC评为"中国大数据市场领导者",堪称国内最早布局人工智能基建的企业之一。
从创始人光鲜的职场履历到持续的技术突破,星环科技在2014年4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完成七轮融资,投资方涵盖腾讯旗下林芝利创、产业基金(SS)、云友投资、方广资本、启明创投、恒生电子、中金祺智、深创投(CS)、TCL等多家知名机构。2020年12月,公司完成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获中金资本等机构约3.01亿元注资,当时投后估值达46亿元;截至当前,其A股(星环科技-U)总市值已超64亿元。
与一级资本市场表现相呼应的是其强劲的客户阵容:截至2025年3月,星环科技已服务超1600家企业客户,其中包括约110家《财富》中国500强企业。更值得关注的是客户黏性,2022至2024年,复购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持续超过70%,充分体现老客户对其产品与服务的长期认可,愿意为之持续买单。
“最大纯AI基建商”却增长乏力,星环怎么了?
历经十余年发展,星环科技已在AI基础设施软件供应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作为聚焦AI、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融合的企业,其核心定位是为企业提供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AI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主要产品包括大数据与云基础平台(TDH/TDC)、分布式数据库(ArgoDB/KunDB)、数据开发与治理工具(TDS)、人工智能平台(Sophon-LLMOps/MLOps)及知识平台(TKH)等。
然而,虽然起步早,创世团队履历也非常亮眼,但是随着科技渗透率日趋增强,星环科技的先发优势似乎并不那么凸显,商业能力反而愈发乏力。
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星环科技营收分别为3.73亿元、4.91亿元和3.71亿元,体量显然并不大,且起伏之下增长力并不强劲。
今年上半年虽小幅修复,营收微增8.8%至1.53亿元,但整体规模仍未突破瓶颈。尽管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按2024年收入计,星环科技位列中国AI基础设施软件市场第五,甚至被称为“最大的纯AI基础设施软件提供商”,但这一排名更多受限于统计口径的覆盖范围,在AI软基建的全链条竞争中,其市场存在感并不突出。
从业务结构分析,作为增长主引擎的AI与大数据基础软件(含软件授权费与技术服务费)表现疲软,是拖累整体业绩的关键。2022至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板块收入分别为2.98亿元、3.9亿元、2.84亿元、1.11亿元,收入贡献从80%大幅降至72%,波动与总收入同步。
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解决方案业务(为金融、政府、能源等行业提供定制化系统),虽凭借高客户粘性维持了收入稳定,2022-2025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6115.6万元、7909.1万元、7275.9万元、3411.51万元,占比从16.4%提升至22%,但未能有效填补主业务的增长缺口。
盈利层面,星环科技自上市以来持续亏损。2022至2024年,毛利率从52.3%下滑至36.5%,净亏损分别为2.72亿元、2.89亿元、3.44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虽同比收窄至1.43亿元,但整体亏损态势未根本扭转。
拉长周期看,据A股招股书披露,2019-2021年公司已累计亏损6.41亿元,六年累计亏损超13亿元。这意味着,尽管深耕AI基建领域12年,其商业优势仍未充分显现,过长的投入周期甚至可能削弱企业的创新活力。
这一问题在成本端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是销售费用率高企,2022-2024年,星环科技销售费用分别为2.05亿元、2.63亿元、2.04亿元,占同期营收比例均超5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同期可比公司销售费用率均值都在35%左右。
其次是回款效率下降,2022-2024年,其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规模分别为2.42亿元、3.77亿元、3.37亿元,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从198天延长至342天,资金回笼压力显著加大。
且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承压,2022-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连续三年为负,分别为-3亿元、-3.65亿元、-3.27亿元,流动性压力凸显。
即便如此,技术始终是立身之本,为此,作为一家科技企业,星环科技坚持为技术研发投入了大量资源,包括关键人才招聘及各类研发项目。据招股书披露,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其于研发方面投入1.9亿元、2.4亿元、2.6亿元、9900.18万元,其中少部分被资本化,而员工成本在研发开支中占比最高。
整体来说,当前的财务指标显然不利于星环科技抓住AI产业爆发的关键红利期。或许正是基于对产业机遇的判断与公司现状的考量,二次上市成为其补充资源的重要选择。
据了解,此次赴港IPO,星环科技计划将募资重点投向技术研发、产品升级及海外市场拓展,以期突破现有增长瓶颈。
大模型订单近3000万,并牵手香港宽频,星环数据AI融合有戏?
虽然财务指标的不足不能忽视,但星环科技这些年努力的成效是在不断涌现的。
凭借精准的产品定位与全栈工具矩阵,星环科技正构建起覆盖AI基础设施的“全家桶”体系,其AI类产品营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尤其是在2025年的产品发布会上,星环科技正式推出新一代AI基础设施,并明确将数据平台确立为AI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动作凸显了其对“AI与数据深度融合”战略的深刻理解。
公司指出,数据已成为企业构建AI竞争力的关键生产要素,通过提供覆盖数据管理与AI能力的系列工具,星环科技致力于赋能客户运用高级数据管理技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企业数据资产,并基于此微调模型、构建智能体,加速数据资产向业务成果的自动化转化。
实际商业成效层面,2025年上半年,受益于大模型技术的应用热潮,星环科技斩获近3000万元大模型相关订单,主要涉及大模型运营平台及AI就绪的数据平台等解决方案,客户覆盖金融、政府、能源、教育、制造等多个行业。
此外,8月27日,星环科技通过官方公众号宣布重要动态:与香港宽频企业方案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全港首家由网络运营商正式销售其一站式数据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企业;同时,星环科技已加入香港宽频创科生态联盟(iTEA),共同推动香港企业数智化转型。
资料显示,香港宽频企业方案隶属香港宽频有限公司旗下,专注发展企业方案业务,是领先的系统集成ICT服务供应商。凭借专业团队和丰富经验,结合香港宽频全港唯一的三重光纤网络覆盖优势,香港宽频企业方案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包括云端与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智能及数码方案、AegisConnect及中小企方案等。
这或许也是驱动星环科技此番赴港上市的另一重催化因素,融资端和合作端的协同或许能将新动作的价值发挥到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