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日本老龄化社会遇到的养老问题,如何能不陷入老后破产?
来源:@汪有
这几天把NHK电视台的书《老后破产》看完了,很值得一看,讲的是日本老龄化社会遇到的养老问题。这篇3000字但有不少干货,建议收藏。一句话干货版,里面有个受访人说:大部分的问题,有钱就能解决。那么大家还是攒攒钱。
我归纳了一下,不至于陷入老后破产的点在于:
1.有钱(积蓄/稳定收入的工作/规划养老年金);
2.有靠谱的家人(伴侣/子女/亲人),认真呵护自己的家庭;
3.锻炼身体,早点看病,晚一年生病就省一年钱;
4.保持与世界连接互动,学习获取资讯;
5. 从社会层面,在年轻时就应该呼吁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这样老了才能用上。
书是十年前的书,里面提到的物价也都是十年前的物价。汇率我按照粗糙的20:1随便算算,了解数量级就行,不影响大局。
之前聊过,我看日本纪实文学的原因就是:那边恰好比我们先经济发展,先房价缩水,先老龄化,先少子化,人均GDP还更高,有点测试服的意思。可以借鉴他们的一些经验,避开他们踩过的坑。
所以才有开头总结的,从个人层面出发的5点,一条条过:
1.有钱
没有什么事比有钱更重要,任何时候都得把攒钱变成第一要务。那边的养老金体系分2种,国民养老金和社会养老金。全民都有的基础养老金,一般每月6.5万日元,人民币3千多。企业可以额外缴纳更多年金,我看到里面有按月领十几万日元的。还是不够,10万日元依然会因为医疗陷入贫困。
我们可以自己评估,在自己城市所在地,每月需要花多少钱。书里典型的案例是:每月8万日元收入,到了月底,扣除生活成本,医药费,每月定亏3万日元。图1为纪录片里的例子,一位月入8万日元的大叔,每月亏损7万日元。这要看积蓄有多少,积蓄不断减少,很多人有窒息感,这段时间不敢看病。
而且,书里采访的时间段,养老金会缩水发放。日本养老金面临不足,采访当年,减少金额比上年少了大约5000日元。看着不多,但对于很多老人,这就很多了,以及,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减少,这就更紧张。
他们还有个兜底策略,叫生活保护制度,如果收入过低,且是单身老人,约等于没有存款,没有房产(或者房产价值低于一定额度),支付给单身老人的生活保护费,有13万日元左右,这比6.5万好很多。但这要求老人把房子卖了,还得把存款慢慢花完。很多老人不敢。所以我们不管怎么样都得攒钱,年轻时就得为养老做准备,社保肯定是不够花的,等老了再筹钱来不及。
2.有靠谱的家人
没有催婚催育的意思,但看了书里案例,里面确实陷入困境的大多数是:没有家人子女,以及,有家人子女,但对方不靠谱。里面有个调查,独居老人遇到困难,找谁帮助:回答最多的是“孩子”,占39.8%;
其次是“朋友、熟人”,占24.7%;
继之是“兄弟姐妹”,占19.9%;
11.7%的人没有人可以求助,他们非常危险。
这个时候社会力量严重不足,指望社工、志愿者是非常难的。
在东京非常有钱的区,港区,统计出来有6000个独居老人需要支援。东京雇了一些咨询员,走访老人,讲解政策,帮助他们获得一些社区帮助。结果,只有11个咨询员,只能覆盖里面200个最困难的。东京最富的区也就这样,可见指望社工、志愿者不现实。需要有自己信得过的人,以防不测。
有个案例,菊池奶奶。本来过着很幸福的生活,夫妻恩爱,还有孩子。但,独生子在外工作,可能由于工作劳累,猝死了。到现在她都谴责自己,是不是自己要宝宝的时候身体不好,没有让孩子身体健壮。
菊池奶奶和丈夫相依为命,两个人每个人都有6.5万日元养老金收入,本来过得也不错。但丈夫查出肝癌,三年前去世了。采访组发现已故丈夫的佛龛前,还供着一盒烟,问为什么。奶奶说是丈夫生前喜欢抽烟喝酒,但后来生病,只能控制,她为了丈夫的健康,把家里的烟和酒都藏了起来。在丈夫最后的日子里,她想着老头子怪可怜,故意放了一盒烟在外面,想让他自己发现偷偷抽。但当时病情很重,没看到烟就去世了。她想着“你落下东西了啊”,就把烟放在了佛龛前。
丈夫去世,没有孩子,她靠着6.5万日元的收入,很难过活。每个月积蓄都在变少,她不知道能撑多久。这样的案例非常多。
有孩子,孩子不靠谱也不行。里面有孩子,自己50多岁,没工作了,回去啃老啃他妈,老太太一个月6.5万日元,根本养不活俩人。还有一个大叔,自己不工作,一大早起来喝酒打他妈,拒绝妈妈和社区人士沟通。
还有自己不靠谱的,有位大叔,离婚后再也没联系过前妻和孩子,老了没人理了。我心想这活该啊,因为还有一本书叫《贫困女性》,里面讲了,女性贫困很大的因素就是,单身带孩子,父亲不支付抚养金,这种情况是妈妈和孩子两代人会相继陷入贫困。这全对上了。你让你的前妻和孩子苦了,也该轮到你了。
还有个爷爷,病了,送去医院,浑身又脏又臭,要先擦洗干净才能治病。抬担架的几位都说他家像垃圾堆一样。但他竟然不是独居,他住在二楼,姐姐弟弟住一楼,他就躺在二楼垃圾中,姐姐弟弟不管他,在一楼正常生活。医生说这样的案例很多,有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要不要救他们,治好了他们真的会幸福吗”,但医生的责任就是治疗,只能救回来送回去。
还有爷爷,病了,只能靠弟弟。养老金不够用,他想把房子卖了,就可以得到兜底的保证金了,日子能好一点。弟弟不让卖房子,想想有道理,那是老房子,房子原则上也有弟弟一半。弟弟也一身病,日子也不好,不想让哥哥卖房子。总之要有自己靠谱的人。
3.锻炼身体,早点看病,晚一年生病就省一年钱;即使有积蓄,有靠谱的亲人子女,他们也不可能一直伺候自己,还是要有健康身体。
有个案例,一个奶奶,病了,儿子很好,辞职来照顾,老太太得到了善终。但儿子工作中断了,再找工作就找不到了,儿子的房子只能卖掉,租房子没有担保人,只能去住廉价旅馆。积蓄日渐见底,儿子也病了,步入了老后破产,现在不敢去医院。这个儿子说自己可能也快死了。看病一定要早,要定期体检,很多比较小的病,拖着拖着就大了,最终拖垮家庭。
比如那边医疗费用,在公立医院就诊,75岁以上个人需支付医疗费10%,65-74岁个人支付30%。如果是低收入者,没到75岁也可以减免医疗费,生活保障对象全免。我看起来已经费用不高了,里面很多老人,每个月看起来得了很吓人的病,比如癌症,切除后预后良好,但每个月依然要去医院拿药,每月大概支出几百块钱人民币,但还是难以负担。
前文的菊池奶奶,80岁,腿脚也不好。她表示,人必须要能走5m,能走5m就非常重要。因为独居,现在用的是护工。
那边的日常护理,有65岁以上的强制保险,包括上门洗澡、康复训练、日间照料、护理员驻宅这些,从1级到5级分为不同档次。根据评估不同档次需要花费不同,个人依然需要承担一部分。但,一旦强制保险少交断交,就难以及时享受这些服务。菊池奶奶每月都在赤字,每天只能用1小时。
她能忍着疼痛走5m,就能自己在屋子里上便携马桶。可以在护工来之前,自己把要洗的衣服塞进洗衣机,这样护工来了就能晾衣服。护工的1小时,可以晾衣服、做饭、倒便携马桶。基本上一天就能过好。如果连忍痛走5m都做不到,那就需要更高级别的护理。积蓄就会更早见底,到时候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4.保持与世界连接互动,学习获取资讯;刚刚说港区只有11位咨询员,却有6000个需要帮助的独居老人。很多老人非常闭塞,咨询员上门就被赶走。可能老人也担心被骗,还有老人谈到收入和经济状况,也不好意思说。这导致很多咨询员上门,要用近1年时间才能建立起信任,开始帮助,这极大增加成本,很多先进的扶助老人的政策,就享受不了。
还有的老人,很贫困,与外界唯一的交流就是几十年前买的收音机,只能收到一个台了。本来他是符合帮扶政策的,但不知道。我们也得坚持学习智能手机,掌握信息渠道,和外界联系。
5. 从社会层面,在年轻时就应该呼吁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这样老了才能用上。这不细说了。我们现在为老人发声,就是将来为自己发声。
总体从思想上我们这代人可能需要建立的认知是:不能指望子女在经济上帮助我们养老,能出力,能信得过帮我们联系一下就很好。因为NHK还有一期,叫老后两代破产,这种两代人同时破产的案例也有可能增加。得主动规划自己的养老金、企业年金。提前为护理和失能做好准备。
最后还是锻炼身体吧!周末健身房一起撸铁!老了能多走5米就是巨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