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母第一天:适应新生活,只需三十秒
文 | 十三姐
知道我能力强,没想到这么强啊。
别人送娃去上学就是送娃去上学,我送娃上个学结果现在成了密歇根安娜堡宣传大使。
突然就有压力了,有点担心我凭一己之力搞垮安娜堡。上一次被我搞垮的仙潭村这几年都一房难求了,真怕安娜堡房价被我搞上去。
这两天最新公布的Niche榜单上,密歇根安娜堡已经是美国公立大学第一。好家伙,别说房价了,怕是学费也要涨。就算涨也不能赖我,学校也不给我奖学金,安娜堡也不给我分套房,我交着8W多刀一年,吃着19刀一份的豆苗,住在外环边上200刀一天的地方,还要独自承受离别的折磨......
说到离别,又是天将降大任于宣传大使,必不让她随便走。
别人跟孩子道别就是道别,我可倒好——刚道别完,我航班被取消了。再道别一次,航班又延一天。最后一次道别我都没情绪了,甚至忘了道别,只想着许愿今天能飞......
这个情也太难煽了。
好不容易,航班终于把我送回了上海。
一进门看到柚子,他坐在《告别焦虑》前面生闷气,可能是要备考清华,我赶紧一顿安抚,别气了,以后这个家里你排第一了。十三姐夫也跟着晋级了,现在排名进入前三,除非我买个新的扫地机器人。
这时候我似乎有点明白生二胎的意义了。
中年老父母的主业其实就是养娃。当孩子长大了远走高飞了,我们就像失业了一样。
这时候哐当一下,一看家里还有个老二,掐指一算老二距离高考还有2190多天,突然就有种必须延迟退休的高配得感和被需要感,脑袋又嗡嗡地转了起来,不像我此刻脑袋空荡荡的。
真羡慕那些有二胎的,还好我没有。
那些在留言区里天天让我再生一个的朋友,请你们摸着自己的脂肪肝好好想一想,换位思考一下......反正这个二胎我是不生了,我宁愿再读个博。
不是,狗才读。
好,现在我们老两口正式开启了留守父母生活,今天起我感觉先要给他立点规矩。
以前我客客气气,稀里糊涂,还不是因为娃在家嘛。从现在起我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没那么容易稳定住的女人。
以前想离婚还得等儿子高考结束,现在总不用等儿子博士毕业吧?
不对,等儿子博士毕业也行,只要他真的能博士毕业。
对,下次去五台山就这么许愿,用我放弃自由身的代价换取娃的锦绣前程,想必又能感动神灵一回。
老天奶啊,母爱可真是太伟大了。
前几天发了一条回答问题的视频,其实我的后台的留言除了提问题,更多的还是抒发一种“舍不得把孩子送去大老远读书”的感慨。
说实话,分离焦虑这个东西存在的最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距离。
孩子去安娜堡读书和去闵行读书的差别仅仅在于:是一年回来气我一趟还是一个礼拜回来气我一趟。
分离焦虑的核心还是在于我们得彻底放手,这一关真的挺难轻松应对的。哪怕形式上做好了各种准备,精神上还是总觉得准备不足。
出发前,我找人订机票,对方一如既往地问:“这次还是三张往返是吗?”
我下意识说:“对”,过了三秒才反应过来,不对,我娃那张是单程机票。
当时就有点止不住地伤感起来,儿子再也不是那个跟在我们屁股后面一起出去玩一圈再一起回来的小屁孩了。
从意识到这种分离已经来临的那一刻起,其实就没有一分钟心情是平静的、简单的。
可以说相当复杂,只能不断用一些非常主观的正面幻想来修补自己的纠结。其实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内心还是有许多关卡要过,应了那句话——不是孩子离不开我们,是我们离不开孩子。
这种焦虑情绪随着送娃到了全新的环境、一点点打磨、逐步适应、练习独自应对所有事,而逐渐冲淡;刚觉得他开始渐入佳境、慢慢放心,又因为要分离而愁绪渐浓,情绪起伏跌宕,很符合中年老母神经兮兮的人设。
网友特别会雪上加霜,很多人对我说:送孩子还不算什么,送完孩子回到家,面对空荡荡的房子,才是分离焦虑真正的开始......
我回到家,面对空荡荡的房子,正准备酝酿情绪呢,看到了消息:保险账单收到了,可以付款了。
我阅读完这条信息的详细内容,仅仅花了30秒。
30秒之后,我的分离焦虑突然被稀释了,满脑子只有转账。
果然,只有转账能解决女人一切虚无的情绪。
别人给我转能使我快乐,我给别人转能让我专注。总之,在这账面的一进一出之间,什么形而上的惆怅和浮夸的自我感动都丧失了生存空间。
务实才是对冲娇贵病的捷径,搞钱才是女人终身治愈自己的良方。
你看,有的留守老母沉浸在消沉之中不能自拔,而我已经开始努力工作抵抗空洞的过渡期。我的目标是要在以后每一次收到账单的时候面不改色心不跳,只需30秒就能消灭多愁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