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选孟加拉吗?
2024年下半年,孟加拉国经历了一场剧烈的政治地震:因政府试图恢复备受争议的公务员配额制度,全国爆发大规模抗议,最终导致连续执政15年的总理谢赫·哈西娜下台流亡。
政权更迭后的孟加拉国政局逐步趋稳,新成立的临时政府把振兴经济作为头等大事,并积极调整对外政策,寻求与各方(包括中国)深化合作。
在此背景下,拥有1.7亿人口且发展潜力巨大的孟加拉国正成为中国企业出海投资的新热土。
然而,机遇伴随着风险:从政治不确定性到营商环境短板,以及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都需要深入研判。
回顾政权更迭
孟加拉在2024年的政权更迭是由其国内的配额风波引发的,该事件的导火索是哈西娜为首的政府恢复公务员录用中的“配额制度”决定:
56%的政府公职为特定群体保留,其中30%留给1971年独立战争老兵后代、10%给女性、10%给落后地区、5%给少数族裔、1%给残障人士。
该制度被许多年轻人视为就业障碍。尽管学生运动压力下哈西娜曾在2018年废除配额制度,但2024年6月孟加拉国高等法院裁定废除违法,配额得以恢复。
这一消息点燃了长期郁积的不满情绪。孟加拉国经济虽多年保持6%左右增速,被誉为“南亚奇迹”之一,但青年就业机会严重不足,66%的国立大学毕业生面临失业。“就业难”与持续高企的通胀(2023财年通胀率约9.7%)侵蚀着民生。
此外,政府被指腐败和裙带风盛行,发展红利更多让执政党朋党受益。哈西娜家族长期垄断政治权力,其子女在海外拥有巨额资产,引发民众强烈不满。这些深层次矛盾最终在2024年夏天集中爆发。
抗议运动于2024年7月从大学校园蔓延到全国,最初以和平示威为主。然而政府的强硬应对激化了矛盾——执政党学生翼“恰特拉联盟”及警方对示威者使用催泪弹和实弹驱散,特警部队甚至被部署,上百名学生被逮捕。
|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5日,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右二)参观了Mirpur的一个地铁站,该地铁站在抗议活动中被学生破坏。
7月底,达卡发生被称为“七月大屠杀”的流血事件,短短几周内约266名抗议者遇害,其中包括至少32名未成年人。暴力镇压引发全国民众更大愤怒,学生领袖宣布发起“不合作运动”,要求哈西娜及其内阁立即辞职。
8月5日,大批抗议者不顾宵禁和军方戒严,发动“进军达卡”的总游行,成千上万人冲向总理官邸。当日下午3时左右,见大势已去的哈西娜宣布辞职,并于当天乘直升机逃往印度。她的辞职被视为孟加拉国自1971年独立战争后的“第二次解放”,举国上下陷入狂喜和混乱交织的局面。
哈西娜出走后,全国出现短暂的权力真空。为防局势失控,孟加拉国总统沙哈丁(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当即宣布解散议会,并与军方及各界代表协商组建临时政府。陆军参谋长瓦克尔·乌兹·扎曼将军发表全国电视讲话,称军方已“暂时接管国家”,承诺尽快恢复秩序并移交权力给文官政府。
在各方博弈下,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被广泛推举为领袖人物。8月6日,总统办公室宣布尤努斯接受任命,出任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实际上的代总理)。
尤努斯现年83岁,是享誉国际的格莱珉银行创始人,以“小额信贷之父”著称。他与哈西娜长期不和,并在其执政时期身陷官司,如今则被视为各派都能接受的技术型过渡领袖。哈西娜倒台后的最初几天,街头一度陷入无政府状态。
一方面,不少民众欢庆“新时代”到来:有人挥舞国旗涌上街头狂欢,甚至在被攻占的总理官邸前与维持治安的士兵合影留念;在首都达卡,由于警察大量退岗停勤,大学生自发走上街头充当临时交通志愿者,指挥拥堵路口的车辆通行——这一幕成为社会秩序迅速重建的生动注脚。
另一方面,全国多地发生打砸抢事件:愤怒的人群涌入前总理家族住宅肆意破坏,西南部萨德基拉县一座监狱遭袭,近600名囚犯集体越狱逃脱。
更令人担忧的是,穆斯林极端分子借机煽动针对少数族群的袭击。面对纷乱局势,新上任的尤努斯政府一面安抚民心,另一面下令军警严厉打击趁火打劫者,并组织青年志愿者保护各地少数族裔社区。
截至目前,孟加拉国政局虽较先前平稳,但仍存在不确定因素。主要反对派民族主义党(BNP)多次敦促尽快举行大选,而尤努斯以经济改革尚未完成为由,暗示推迟选举至2025年底或2026年上半年。2025年3月,BNP资深人士莫因汗警告称:“如果今年内还不还政于民,人民的强烈不满可能导致局势再次动荡。”
所幸经历了去年剧变的震荡后,各派对内乱均心有余悸,有意保持基本克制,为经济恢复提供了相对可贵的稳定窗口。
| 当地时间2025年4月14日,孟加拉国达卡,孟加拉新年1432的庆祝活动中,谢赫哈西娜的图案出现在孟加拉新年游行中。孟加拉人民参与游行以庆祝孟加拉新年。
新政府如何施政?
2024年政局动荡给孟加拉国经济带来重创,所以政变后孟加拉所有政策都围绕经济建设展开。长期以来,孟加拉国以年均6%以上的高速增长表现,被誉为“南亚奇迹”之一。然而连续数月的抗议、罢工和社会瘫痪使经济骤然放缓,使得2024-25财年GDP增速预期降至3.8%,为近二十年来低点。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孟加拉国对美服装出口同比下滑10.97%,西方采购商因局势不稳而缩减订单。洪灾等天灾叠加政局人祸,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塔卡对美元汇率一度跌至历史低点。
临时政府执政后,面对高通胀、汇率贬值、失业增加、外资观望等挑战,可谓“内忧外困”。为稳定经济基本盘,尤努斯团队将恢复宏观稳定作为施政核心,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针对居高不下的物价(2024年7月通胀率高达12%),央行迅速收紧货币政策,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并放宽汇率管制允许塔卡贬值,以抑制进口成本。在IMF建议之外,央行自主行动的力度之大前所未见。财政方面则压缩政府开支、下调增长目标,把控物价为先。
这些举措初见成效:2025年6月孟加拉国点对点通胀率三年来首次回落到9%以下,外汇市场也趋于稳定。侨汇汇入同比增长26%,出口亦止跌回升约8.6%,共同推动外汇储备从2024年底的200亿美元左右回升至2025年6月的270亿-320亿美元区间。
尽管12个月平均通胀仍在两位数,高食品价格继续让低收入群体承压,但物价失控的紧急态势已明显缓解。同时推进深层次结构性改革,其中税制改革是重中之重——孟加拉国税收占GDP比率常年不足10%,为全球最低之一。临时政府启动国税局拆分重组,将税务与海关部门职能分离,以提高征管效率。这一改革突破了多年禁区,尽管引来税务官员的抵制抗议,尤努斯团队并未让步,被舆论视为“大胆的一步”。
此外,当局加快政府数字化和简政放权,试图减少官僚作风对企业的掣肘。尤努斯还提出“智慧孟加拉”愿景,倡导利用科技提升治理效能。财政顾问萨利赫丁·艾哈迈德表示:“接管时经济千疮百孔,如今宏观形势已大为好转。”他强调外储回升、物价趋稳是政府阶段性胜利,但也坦承“我们只是止住了下滑,还谈不上实现全面复苏”。
在对华政策方面,新政府的基本策略是延续友好合作,寻求共赢发展。历届孟加拉国政府普遍奉行“大国平衡”外交——在中、美、印等力量间保持中立,但注重从各方争取最大利益。
哈西娜执政时期与中国关系密切,中国是其执政后的第一大援助国和贸易伙伴,双方在基建、电力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如中资企业承建的帕德玛大桥、卡纳普里河底隧道等标志性工程相继落成)。更换政府后,中孟关系是否生变备受关注。目前迹象显示,新政府基本延续了对华友好政策,并在某些方面更进一步。
2025年3月,尤努斯率团访问北京,双方签署九项合作协议,中国承诺向孟加拉国提供21亿美元资金支持。这笔资金包括4亿美元升级蒙格拉港、3.5亿美元用于吉大港“中国经济工业园”建设、1.5亿美元作为技术援助资金用于人力资源培训等。
此外,中方金融机构与孟方签署贷款协议,下调对孟贷款利率,以减轻孟方债务负担。尤努斯在访华期间亲自出席在北京举办的招商推介会,与100多家中国大企业面对面对接。已有近30家中国制造业企业承诺将向吉大港的中企专属经济区投资合计10亿美元,用于建设纺织面料、制药、轻工制造、新能源等工厂。这些投资若落实,将为孟加拉国创造数以万计的新就业岗位,助其实现从成衣代工向更高附加值制造业的拓展。双方还同意启动中孟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习近平主席表示“愿推动更多中国制造业企业赴孟投资设厂”。
虽然加深对华合作是现实需求,但尤努斯政府也小心维护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平衡。
一方面,它积极修复了前政府时期有些紧张的美孟关系,2024年9月尤努斯在联大期间与时任美国总统拜登短暂会晤,双方强调了“建立在共同民主价值基础上的伙伴关系”。美方随后放宽了对孟加拉国部分出口产品的关税待遇,美国企业也表达了对孟投资的兴趣,如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星链”计划开始申请在孟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执照。
另一方面,在地区层面,尤努斯政府亦重视与印度的沟通,尽管两国因哈西娜避居印度及少数族裔问题一度出现嫌隙。为平息印度疑虑,尤努斯公开表示愿与包括印度在内的所有邻国保持友好合作,强调孟加拉国的外交基石仍是“不选边站队”。临时政府总体奉行务实平衡的外交:既不放弃与西方和印度的传统联系,又更加积极地拓展与中国等新兴伙伴的经贸合作,以获取国家发展所需的“真金白银”。
出海要选孟加拉?
面对孟加拉国政经环境的新变化,中国企业应如何评估其投资营商前景?总体而言,孟加拉国具有“人口+政策+区位”三重吸引力,同时也伴随基础设施薄弱、制度障碍等挑战。
市场潜力方面,“人口红利”是孟加拉国最大亮点。1.7亿人口中,15-29岁青年占28%以上,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例如汽车消费领域,受益于中产阶层崛起,年销量2025年有望突破10万辆大关。
再如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中国品牌在孟加拉国深受欢迎,2025年小米、OPPO、vivo等合计已占据超过40%的智能机市场份额。可以说,在服装、食品、家电、通讯、摩托车等大众消费品领域,孟加拉国都孕育着广阔商机。
风险在于孟加拉国目前仍属中低收入国家,人均GDP仅约2650美元。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限,消费能力主要集中于城市中产和出口制造业就业人群,大众市场对产品价格敏感度高。
因此,中国企业进入孟加拉国,既要看中长远增长空间,也需根据当地购买力调整产品结构和定价策略,不能简单复制在国内销售高端产品的模式。
政策与营商环境层面,孟加拉国对外国投资总体保持开放态度,是南亚地区对外资政策最宽松的国家之一。政府允许除少数敏感行业外的100%外资独资企业设立,投资者享有利润自由汇出、资本自由进出的权利。
在财税优惠方面,按行业和地区不同,新企业可获得5~10年企业所得税减免,投资大型基础设施、电力等项目还可申请更长的税期。全国已建成8个出口加工区,入驻企业可享受厂房租赁优惠、电力保障、保税进口等便利条件,另有100多个经济特区在推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吉大港附近的“中孟友谊工业园”,专门为中国企业量身打造。
然而营商环境稳定性仍有待提高。首先,政权更迭带来政策连续性问题值得关注,若未来选举后新政府上台,不排除对某些外资项目进行审查调整的可能。
其次,孟加拉国的监管与行政效率相对滞后,一些中国企业反映在孟办理营业执照、用地审批等手续时流程较慢,政府部门存在官僚主义。国际透明组织将孟加拉国列为全球腐败较高的国家之一(2022年排名第147位),商业贿赂和寻租现象在工程、海关等领域仍是挑战。
第三,外汇管理方面,由于美元短缺,央行对外汇汇出管制较严格,一些在孟外企曾遇到利润汇回审批拖延的情况。
产业领域机遇方面,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首都达卡长期拥堵,电网输配能力不足,每逢夏季用电高峰仍频繁拉闸限电。制造业升级是另一重要机遇,孟加拉国是全球第二大成衣出口国,但政府积极倡导多元化,重点鼓励纺织面料、制药、电子组装、汽摩装配等领域。消费及服务行业随城市化兴起,包装食品、家电、电商等市场增长迅速。阿里巴巴早在2018年并购了当地最大电商平台Daraz。
经营实务方面,人力资源成本较低但技能有限。2023年成衣工人月最低工资约1300塔卡(合人民币800元),但劳工整体受教育程度有限,需投入培训。金融服务方面,企业贷款利率已升至两位数,建议寻求“一带一路”专项贷款等融资渠道。法律合规需严格遵守当地法规,欧美买家对供应商有社会责任和环保认证要求。
|人力车停在巴布巴扎桥旁
南亚次大陆的桥头堡还是长期据点?
南亚八国总人口接近20亿,印度虽占主导地位但对中资严加设限,巴基斯坦政局不稳,斯里兰卡因债务危机元气大伤。相比之下,孟加拉国对华合作意愿强,竞争环境相对友好。
孟加拉国具备“四大优势地位”:地缘位置上,位于孟加拉湾顶端,是连接南亚和东南亚的天然通道;经济成长性突出,2023年GDP仍增长约6%,人均GDP已于2020年反超印度,有望2026年脱离“最不发达国家”行列;对华合作基础深厚,中国自2007年以来连续15年是孟最大贸易伙伴,目前在孟中资企业近700家,创造超过55万个就业岗位;作为南亚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地处多个战略走廊交汇点。
但孟加拉国更适合作为值得长期深耕的“根据地”而非“桥头堡”。印度对孟中走近心存戒备,使其难以充当进入印度的跳板。孟加拉国的商业成功更有赖于精耕细作,需要从消费者教育到政府关系的全方位投入。南亚其他国家同样在争取外资,中企应制定区域化布局,可采取“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双基地策略等。
结语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当下的孟加拉国既充满机会又伴随挑战。机遇源自庞大且增长快速的市场、新政权迫切发展的强烈意愿以及中孟传统友好的合作基础。但政治过渡期的不确定性、基础设施短板和国际竞争等风险不容忽视。
进入孟加拉之前,全面调研并关注孟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方向,寻找与当地发展战略的契合点是第一要务;之后再循序渐进,先从贸易代表处起步,注重培养本地化团队,尊重当地商业习俗;到了第三步可以选择合适本地伙伴,中资企业间形成协作网络,打造“抱团出海”模式。
用一位孟加拉国中国商会负责人的话来说:“成功出海孟加拉,靠的是长跑而非冲刺。”只要秉持长期主义战略,稳扎稳打深耕这片土地,未来孟加拉国回馈给中国企业的,很可能是丰厚且可持续的累累硕果。
—— · END · ——
No.6521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朱兆一 陈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