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兵看中日关系
在阅兵前,日本政府游说各国不要参加,看来收效甚微。欧美国家不用游说,需要游说的是亚洲国家,但出席国家还就是亚洲为主。东盟来了大半,普拉博沃国内政治动乱温度刚下去一点,晚上起飞、凌晨到达也要来北京参加,当晚又赶回去了。南亚、西亚也来了很多,只有印度、土耳其等少数显眼的缺席。
可能因为《南京照相馆》引起的强大反响,日本很担心阅兵和领导人讲话对中日关系造成冲击,但实际上阅兵和讲话并没有太高调反日。
向抗战老兵致敬是必须的,日本也没啥好担心或者抱怨的。检阅前高唱《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也谈不上挑起反日情节。说起来,我这人不掉眼泪,老婆曾经发狠,一定要想个法子让我掉眼泪,没成功,很愤愤不平。但一听到《松花江上》,我就不行了。那首歌触动了灵魂深处的一根柔软神经,估计这一辈子都这样了。
阅兵后,日本政府只是淡淡地表示不便置评,他们也确实没什么好说的。民间情绪可高可低,但中国政府在牢记历史和着眼未来之间一直是分寸仔细把握的。
换句话说,阅兵后,中日关系该怎么发展,还怎么发展。阅兵针对的是历史上侵华的日本,不是现实中的日本。现实中的日本要是愚蠢到“拉针对”,那93阅兵也充分提示:“你不想这么做!”
93阅兵还会继续举行。希望抗战胜利100周年的时候,美国、欧洲甚至日本领导人都会来到北京,共同庆祝反法西斯的胜利,共同展望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