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极限运动员,选择将人生「存档」
文丨阑夕
影石成为了资本市场热捧的科技新贵。
从公司一度突破1400亿的市值,到刘靖康90后千亿公司创始人的头衔,再到频频发布创新性硬件产品,影石这个月收获的关注,可能比此前加起来都要多。
不过相较于吸睛的叙事,我更关心影石到底做对了什么,才能受到如此体量的用户青睐,不仅在趋于饱和的市场竞争里脱颖而出,还开始正面硬刚根基深厚的行业一号位。
也正是最近,影石联手PICO开启全景视界探索计划,邀请了一批极限运动员来体验全景相机+VR的魅力,在此之前,他们大多数已经是影石全景相机或PICO系列的老用户了。
而在深入了解其中三名极限运动员的故事后,我发现他们与影石和PICO的高度共振,源于「打破边界」的同一目标。
不止他们,在很多年轻的科技公司身上,这种脱离于常规之外的特质总是一再出现,特立独行,却又合乎情理。
用镜头征服群山
坐落在新疆喀什地区、横跨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乔戈里峰,是国际登山界公认八千米以上攀登难度最大的山峰,向来有「野蛮巨峰」「万山之王」的称谓。
2024年,高立和他的团队向这座山峰发起了第四次挑战,不过与两年前初次登顶乔戈里峰有些不同的是,高立在这次攀登时,用影石全景相机记录下的乔戈里峰日出全景视频,在抖音收获了极为热烈的反响。
这条视频最新的数据是316万点赞、386万转发以及32万评论数,评论区除了对「此景只应天上有」的赞叹之外,还惊讶于抖音上传的全景视频,居然可以在手机的方寸屏幕上提供如此新奇、沉浸的视觉观感。
高立对攀登这件事并不陌生——单是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8次攀登记录,去年还达成了七大洲最高峰全部登顶的成就——但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来说,全景视频的受欢迎程度无疑是种意外之喜。
以至于在此后高立的抖音创作里,全景视频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相比于传统拍摄方式,全景视频可以让高立这样的极限运动爱好者,把注定人迹罕至的景色更加立体地带进公众视野。
双脚攀登的同时也在用镜头征服群山,这对高立而言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影石与PICO率先接触的创作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流量网红明星,而是包括高立在内的一批热爱冒险的极限运动员。
严格来说,全景相机和VR都不属于科技新贵的范畴,科技公司如今对硬件的探索,大多都落在了「创造一个虚拟世界」的构想上,用户能多大程度沉浸到被创造出来的世界里,也就意味着科技发展创造了多少增量价值。
这样的思维,多少也符合主流文艺作品的想象,比如在游戏赛博朋克2077里,主角通过佩戴名为「超梦」的大脑传感装置,便能自由出入一段虚拟记忆,对于科技公司而言,这固然是一种可预测的方向。
不过要说它能完全满足人类对冒险精神的追求,倒也未必准确,或者说,技术的迭代帮助人们打破现实边界的体验,与创造一个虚拟世界同样重要。
是表演危险还是渴求自由?
1969年,法国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写出了那本传播度极高的著作「生活在别处」,书名的五个字,被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相继追捧了数十载。
米兰·昆德拉出身于乱世,最严重的时期迫于政治压力强行隐身,不仅当时被电影学院从教职名单里除名,连同他的所有作品也一并消失。
在动荡的年代里,「生活在别处」的期许是令人高度信服的,人们需要类似的想象来脱离当下的战乱和饥荒,但在如今的和平时期,重新提起冒险二字,乍看之下有种难以理解的「不合时宜」。
张树鹏便是长期不被理解的极限运动员之一,翻看他早前的抖音评论区,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翼装飞行的意义是什么?」「这么高危的运动,真的值得吗?」
张树鹏身上有很多title,除了滑翔伞世锦赛冠军、翼装飞行世锦赛亚军外,他还是一名内容创作者,自五年前开始尝试将自己翼装飞行的训练过程发布到抖音开始,至今已经累积了160多万粉丝。
在此之前,翼装飞行是一个绝大多数人甚至未曾听过的极限运动,网络上盛传着翼装飞行死亡率高达30%的「传说」,最先关注到张树鹏的一批人,大多也都是怀着猎奇心态。
张树鹏坦言,在初次接触翼装飞行的时候,他也认为这是一群疯子在追求的极限运动,但随着了解愈发深入,他发现翼装飞行背后实际上需要大量科学严谨的训练作为支撑,所有看上去的疯狂都有迹可循,而实际统计的千分之五事故率,也与网传的三成相去甚远。
本着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张树鹏开始爱上了翼装飞行,并将日常训练封装成视频发在抖音上。
随着时间推移,网友们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尊重鼓励,再到如今很多老粉愿意不远千里奔赴天门山实地观看他的飞行过程,甚至已经能熟络地在评论区玩「翼装飞行零失误纪录保持者」的梗了。
对于这份转变,张树鹏萌生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他认为如果作品只停留在让人惊叹「好刺激、好快、好危险」的层面无疑是失败的。
「我追求的,是通过镜头语言、声音设计、节奏把控,去传递那些无法被镜头直接捕捉的内在状态。我在用作品翻译我的感受。刺激是外壳,而能量是内核。」
在张树鹏看来,影石全景相机让自己在飞行的过程中无需再时刻关注镜头,得益于先拍摄、后构图且360度记录的特性,全景相机不仅成为了能帮助自己表达的绝佳工具,还可以通过PICO 4 Ultra进行身临其境般的学习、复盘。
如今在VR设备上观看其他运动员的全景视频,已经成了张树鹏闲暇生活的一部分,既是欣赏,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对手。
而全景视频+VR带来的奇妙体验,更加坚定了张树鹏做内容的信心,他认为「人类对探索、自由和边界的渴望是共通的,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条件或意愿去承担极端的风险。影石+PICO通过技术让观众也可以体验到翼装飞行是什么样一种感觉,同时无需承担风险。」
更重要的是,360度无死角的全景记录,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翼装飞行的意义,张树鹏用了五年才让粉丝态度发生转变,而现在通过一次VR翼装飞行的五分钟体验,就能让他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翼装飞行。
因此张树鹏也把拍摄全景翼装飞行系列内容提上了日程,并计划同步发布在抖音和PICO上。
作为多年的影石品牌大使张树鹏解释到,「影石倡导的 “Think Bold” 品牌精神,与我不断追求卓越、勇于突破的飞行生涯高度契合,通过360度全景视频,让观众“置身”于飞行,和我一起俯瞰大地、穿越云层,这其中的收获远超想象。」
是的,39岁的他飞跃了上千次天门山,也期待着某天有人在体验VR里的全景翼装飞行过后,能对他由衷地说一句「我虽然永远不会去飞,但我现在终于懂你了」。
脱离沉重的现实,过一段他人人生,「生活在别处」的具象化莫不如此,在无限逼近于飞行的体验里,任何语言上的形容都是苍白的。
诞生于伤病的传承
同为影石品牌大使的张京坤,是中国山地自行车攀爬的顶级高手,自17岁拿到山东省攀爬自行车未成年组冠军后,张京坤在年少成名的叙事里一路狂奔,不仅曾打破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也是全国攀爬自行车锦标赛的常客。
不过张京坤开挂般的职业生涯险些葬送在一次事故里:2016年,张京坤在一次极限跳跃时,因失误从四层楼的高度坠落,导致第一节到第五节脊椎断裂,后来只能通过手术植入的钢钉来维持脊椎的完整性。
在谈及这次受伤经历时,张京坤不仅毫不介意,反倒将其视作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坦言在漫长的治疗和恢复周期里,自己满脑子仍然是对攀爬自行车这项运动的热爱,每次想到可能会面临的糟糕结果,都会觉得「人生没有什么太多希望了」。
好在手术恢复得很顺利,张京坤不仅可以继续骑车,还以此为契萌生了做攀爬自行车教学的念头,从2022年上线至今,张京坤的教学系列在抖音收获了8800万次播放量,账号的全网粉丝量也累积到了1000万。
在张京坤看来,哪怕有一天自己没法再骑车了,也要将脑海里对攀爬自行车的理解拍摄出来,用创作视频的方式影响更多人。
在拿到影石360 X5后,张京坤开始迫不及待地尝试全景教学的新模式,根据他的描述,攀爬自行车以往难以展现的环境细节和动作捕捉,如今通过全景相机可以一览无遗,「会让更多人喜欢上这项运动」。
在被伤痛赋予的新的人生里,张京坤坦言VR可以让新一代运动员更好地规避受伤风险,沉浸式第一视角不仅能对脱敏起到帮助,还可以培养应对危机的心智。
而张京坤曾经对技术发展的期许,就是有一个可以把每天最精彩的片段记录下来的工具,制作成一则纪录片,分享给所有人。
某种程度上,张京坤的愿望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他现在几乎每周都会在抖音分享影石360 X5拍摄的骑车全景视频,而沉浸式体验栏杆平衡、岩石速降这些高难度动作,也已经成了粉丝们的日常。
全景+VR的共感时刻
影石与PICO共同发起的全景视界探索计划,让我联想到威廉·吉布森在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里的「赛博空间」设定:通过链接彼此大脑建立一种共识幻觉系统,让人可以穿梭于各种空间。
考虑到威廉·吉布森对于科技演变的悲观态度,当今世界的发展,很可能已经与他的想象大相径庭了。
比如现在我们已经能实现一部分链接能力了,但创作者们行进的方向,是如何借助全景+VR的组合,打造一座能把探险和奇观存放在云端的记忆博物馆,提供给所有人随时入场体验。
在峻岭山脉插下国旗的攀登者、于悬崖之间往返穿梭的飞行家、从重伤困境里重获新生的运动员,每一个曾对于普罗大众而言遥不可及的故事都在变得触手可及。
这也同样延伸出了VR在未来会产生的内容供给:当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拍摄设备带来的纯视觉体验,而是追求身临其境甚至精确到像素级的感官冲击,VR便会迎来那个期待已久的质变时刻。
相比于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这种能过一段他人人生的新奇体验,更可以成为一台连接个体的「共感器」——让观看者更了解他人,同时也更了解自己——当边界被打破之后,我们才能做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正如张树鹏所描绘的那样:
「几十年后,当我垂垂老矣,我不仅可以“看”回忆,还可以真正地“重返” 那年穿越天门洞的那个中午。我能再次感受到那时的风压,听到那时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