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93阅兵上的3款洲际弹:东风-31BJ、东风-61、东风-5C!
昨天文章后面的800多条留言大伊万都看了,各位读者老爷们不出意外,最感兴趣的还是在阅兵方队最后出场的战略打击群,尤其是以东风-31BJ,东风-61和东风-5C为代表的三型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所以,咱今天就来说说这些战略大杀器,讲讲它们的研发考量,装备定位,以及在核战略中的地位。
东风-31BJ
首先是东风-31BJ型新型战略核导弹,“新型战略核导弹”是现场解说词,也是关于该型洲际弹道导弹的标准描述。
而从字面意义上看,东风-31B,意味着该弹是东风-31系列的第二个改进型号,而J则对应的是“发射井”,也就是井下发射型,这从该弹的发射筒结构上可见一斑。
该弹的运载车系统,在发射筒上没有见到类似于其它战略导弹的软质抗冲击大底,而是采用了刚性大底,两侧则安装有卷扬机和滑轨,还有在发射井内固定的支撑设备等。这些都是用于将导弹起竖之后填装进入发射井的特征。
所以,东风-31BJ型和东风-5系列一样,是我国的井射洲际弹道导弹,也是我国第一款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井射洲际弹道导弹。至于为何井射固体火箭发动机洲际弹道导弹还是以东风-31为基础改进,可能有这两个原因:
一方面,随着我军东风-41、东风-61乃至新一代用于替代东风-31的洲际弹道导弹先后出现,东风-31已经到了该退场的时刻。然而如果就这样退场的话,毫无疑问会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那么将机动弹改井弹就成为了一个可选的改进项。
二方面,以东风-31的弹体来说,该弹弹体总体设计不错,完全可以以此为基础,深度改进乃至重新设计出一个全新型号用于井下发射。这个型号和东风-31A的关系,大概跟图-22M3和图-22的关系差不多,但是老东风-31经过改进后,也可以部分达到东风-31BJ的性能用于井下发射。
总之,我们的新井射弹,从研发考量上,充分利用东风-31系列的研发和装备成果,实现装备效益最大化。
东风-61
其次是东风-61型洲际弹道导弹,该弹让几乎所有军事博主都翻了大车,没公布型号前,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东风-41,而把东风-31BJ当成了东风-61。
结果等到幕布揭开的时候,大家都傻眼了。不过这也怨不得谁,东风-61和东风-41的外形特征着实太像,二者都使用泰安特车的HTF-5980A底盘。
底盘外形,驾驶楼特征,特车车厢外形,车厢上的辅助动力系统,通风空调管路等等几乎完全一致。发射筒尺寸,外形特征,通风管道和电缆集线盒外观完全一样,连发射筒上的爆炸螺栓的数量都完全一致。要不是写了这是东风-61,咱们还真分不出来它有啥不一样的。
短短的几年时间,东风-41怎么变成了东风-61?其实这才是冷战的常态嘛。冷战时期,美苏两国5年左右一换代洲际弹道导弹,最慢的大约7到10年换代一次洲际弹道导弹纯属正常。现在美国拿着自己的民兵-3改来改去,弄个下一代洲际弹“哨兵”十来年都搞不利索,那是它自己研发和基建能力彻底完蛋的表现,并不是正常的洲际弹道导弹换代特征。
而我们的东风-41呢?立项比较早,995工程的产物,弄到2019年才搞定,技术冻结的时间太早,研发周期比较长,面临着刚刚研发成功就有更好选项的问题。
毕竟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技术水平在2010年到2020年出现了一次大飞跃,更是让这些2000年左右出来的装备,显得完全不够看了。空军在这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其实同样的问题对火箭军来讲也是存在的。
这就是为什么东风-61以极快的速度取代了东风-41的根本因素,新装备出来的太快,老装备一晃眼就过去了。
既然是新装备,那么相比老装备的优势还是明显的。咱们这么说吧,东风-61可以算作是东风-41的plus、pro、Max版本,尤其是在机动发射能力和设备可靠性上,还有部分关键弹上分系统的设计上,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两家并不是一个地方出来的,但是装备的通用性很强,用东风-41的单位可以无缝衔接东风-61,最后所有单位都通用东风-61,所以东风-41就这样一晃眼就过去了。
我们本来以为,井射弹会赋予一个全新的型号,而东风-41的改进型号会赋予一个比如东风-41A一样的编号……结果,嘿!谁也没想到,咱们这不按套路出牌啊~
东风-5C
最后则是东风-5C型,额,这么一型导弹说意外也意外,说不意外也不意外。
说它不意外,东风-5系列一直在持续改进这个大家都知道,东风-5A提高可靠性、基本具备实战能力和洲际打击能力,东风-5B使用多弹头分导式载具。但是到了东风-5C,一开始很多人认为可能是个东风-5B的进一步改进型,甚至可能是东风-5B的HGV版。
结果谁也没想到,嘿,东风-5C一出现,解说词说的一清二楚,说该弹具备全球打击能力!都具备全球打击能力了,那还用说,这就是传说中的FOBS——轨道轰炸系统没得跑了。
所谓的轨道轰炸系统,也就是先把弹头送入地球轨道绕地球运行,然后从轨道上往下扔,那可不具备全球打击能力嘛。同时,也要求用于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速度增量要满足卫星发射入轨的要求。不过考虑到东风-5本身就是长征2号运载火箭的研发基础,弄个轨道轰炸系统也没啥意外。
我们为啥要弄个轨道轰炸系统?其实就和冷战的时候,苏联设想的一模一样,美国的主要反导拦截系统都对着北方、北冰洋的天空,尤其是可以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GBI陆基拦截弹,更是有44枚都在阿拉斯加的格里利堡基地。因此,在美国南部就有一个防御空白区。
美国远程预警雷达覆盖范围
毕竟,拉美国家也不可能像美国和加拿大一样签署北美防空协定,让美国把北美防空司令部的经验再复制到拉美去……这就给了我们从拉美方向对美国的导弹预警系统实施突防的机会,这就是轨道轰炸系统的研发意义。
当然了,我们的轨道轰炸系统不会采用长期在轨部署这种不可靠的手段,而是部分轨道轰炸,等到接到核反击指令后再发射入轨,本质上跟发射卫星没有区别。
如何看待三型洲际弹
所以,这次出现的三种洲际战略核导弹,东风-31BJ,东风-61,东风-5C,来龙去脉咱们都说清楚了。
东风-31BJ,咱们称之为东风-31风味的井射洲际战略导弹;东风-61咱们称之为东风-41 pro、plus、MAX版;东风-5C则是东风-5改进过程中的一个可选方向,在改进火箭发动机提高投掷能力和改进载荷提高打击面目标能力之间选择了剑走偏锋改进轨道轰炸能力以提高突防效果。当然,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它也绝对不会只有这一个改进方向应用就是了。
那么这三种洲际战略核导弹,具备怎样的战略地位呢?大约符合一般的核战略原则吧。
比如井射洲际弹道导弹,由于其发射井阵位固定,且经过长期航天侦察监视,也可以基本搞清楚这些发射井的装填情况,因此井射洲际战略核导弹,有那么两重战略宣示:
其一是在核威慑态势下,宣示出比较低的核绊线。毕竟发射井相比机动式发射车和弹道导弹核潜艇要容易摧毁,因此拥有大量发射井的一方往往会选择进攻性较强、核绊线较低的核战略。比如在空反击战略,只要判断出敌方发射出来的可能是核武器,不等核武器落地就启动核反击程序开打,以此来慑止对手的核突击冒险。
其二是在核实战态势下,大量的发射井具备双重意义。首先是可以做到快速通讯,快速接令,快速发射,发射井的有线通讯相比发射车、弹道导弹核潜艇等是最可靠的,也是反击速度最快的第一波反击。其次是可以作为弹头磁铁,吸引对手使用大量宝贵的弹头来打击导弹发射井,以此来降低我人员财富密集区域受到的打击。
这两点在我国选择大量装备以东风-31BJ为代表的井射固体火箭发动机洲际弹道导弹,以及东风-5系列导弹安瓿化的情况下,会表现得尤其明显。
而机动式导弹发射车,长远来看我们会逐渐放弃苏联式的冲刺式发射模式,而是采用俄罗斯现在采用的,以及美国之前曾经试图采用的长距离巡航,机动发射的模式。
相比容易被侦察的冲刺式发射,长距离机动式发射的隐蔽性更好,但是相应的也对通讯系统的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导弹发射车本身的隐蔽性要求也更高,适合作为第二波次、第三波次核突击的后手打击力量存在。
总之,从2025年九三大阅兵体现出我战略核力量建设的情况看,只能说我们的战略核力量建设思路已经完全明晰,相信在2029年国庆八十周年大阅兵上,会有完全不同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