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石“肉搏”大疆,胜算几何?
如果不是几次“出圈”营销,或许很多人不会注意到影石——一家成立不到十年的影像硬件公司。
最典型的一次是8月14日晚,为庆祝全景无人机影翎 Antigravity A1开启公测,创始人刘靖康在公司团建现场以个人薪金名义撒出20万元现金红包,随后在社交网络上疯传。
但业内人都知道,刘靖康这次撒的是钱,也是对大疆的战书。
毕竟,靠卖全景相机起家的影石,高调进场无人机领域,而大疆也早已发布了自己的全景相机产品“Osmo 360”。
这两家位于深圳,总部距离不到10公里的科技出海巨头,就这样开始互攻腹地。
或许,透过高调且华丽的营销,还得回到技术、产品、生态层面;才能更好了解影石,这家敢与大疆“肉搏”的企业。
01 一家爱折腾的上市公司影石爱折腾的风格,与创始人刘靖康的个人风格不无关系。
大学期间,他曾通过一段记者采访周鸿伟的拨号声,破译出周鸿祎的电话号码。
同年年底,还在人人网发布《如何通过入侵老师的邮箱拿到期末考卷和修改成绩》。
他对技术的痴迷和胆大敢玩的性格由此可见。创业后,他依旧不走寻常路,用独特方式吸引关注。
2014年,影石团队从校园直播业务转型,开始研发全景相机。
此时,全景相机存在“传输慢、分享难”等技术瓶颈。影石敏锐地发现,这是将技术创新与社交分享结合的机会。
于是,刘靖康决定将全景技术引入运动相机领域:在别人还在比拼像素和防抖时,影石推出了“子弹时间”“隐藏自拍杆”等自带传播力的功能,使产品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炫技神器”。
同时,影石长期与Google、Adobe、Facebook等巨头的合作,一度成为 Facebook官方推荐品牌,顺势切了全球创作者社群,引并聚合了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大使。
来源:影石官网
在资本市场,2021年9月影石递交招股书,2022年1月完成注册,然而上市过程却经历了近四年的“折腾”,最终在2023年6月顺利敲钟。
这种“高调基因”也延续到了上市之后。影石依旧善于制造话题,营销与产品活动频频出圈。
8月14日晚,为了庆祝全景无人机影翎Antigravity A1开启公测,刘靖康在公司团建现场,以个人薪金的名义撒出20万元现金红包,场面一度轰动。
资本市场也一度买账,股价逐日攀高,8月19日冲上318.88元的高点。
随后 72 小时跌幅近 17%,市值蒸发超过 216 亿元。截至2025年9月4日,影石报收342.99元,总市值1375.39亿元。
从表象看,影石是一家高调且爱折腾的上市公司;可真正决定它未来的,终究不是营销噱头,而是生意的底色。
02 关于商业模式的约束业务结构看,影石的主营业务非常明确:以全景相机为核心,其市占率一度连续六年全球第一(2024年达81.7%)。
产品主打防抖、后期编辑简便、社交分享友好等功能,在旅行博主、极限运动玩家和普通Vlogger中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用户。
但问题在于,这个盘子其实并不大。
根据IDC相关调研数据,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市场规模仅约50亿元人民币。
即便影石几乎垄断,也难以把营收突破百亿大关。换言之,影石所押注的赛道,就是一个“小而美”的市场,而非“大而广”的消费电子。
与此同时,2024年其境外收入占比高达76.52%,主要集中在美国(22.92%)、欧洲(24.23%)及日韩(7.66%),海外依赖程度明显。
这意味着,一旦遇到贸易政策调整、汇率波动或当地监管趋严,营收与利润都可能受到直接影响。
更为棘手的是,国内市场对其支撑有限,使得公司缺乏内循环的缓冲空间。在这样的结构下,影石的增长不仅受制于全球市场本身的小体量,也面临海外依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波动风险。
当然,更大的约束则是来自技术层面。
来源:华安证券
事实上,影石在硬件乃至生态链与竞争对手相比,都有一定短板。
硬件方面,影石的核心影像处理芯片依赖安霸等海外供应商。相比之下,大疆自研芯片能力更强:2023年,大疆吸纳了OPPO解散的芯片团队,尤其是ISP领域的人才,加速图像处理芯片研发。
大疆的优势不仅体现在研发上,还延伸至大传感器、长续航、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更关键的是其成本控制能力:同样更换外置镜头,大疆仅需 159 元,而影石则要 199 元。
生态方面,大疆凭借早期入局优势,在无人机领域建立了完善的生态体系。依托这一体系,大疆实现了不同产品对配件的兼容,进一步强化了“全家桶效应”,通过生态联动吸引并绑定用户。
正是由于其硬件矩阵涵盖无人机、运动相机、全景相机等,强调“一体化解决方案”。用户一旦进入其生态(如购买飞行器、云台及专用配件),便会因高学习成本与强生态黏性而难以脱身。例如,Osmo 360 的镜头只能通过官方售后更换,凸显了大疆对硬件服务的掌控力。
而影石这边,则是更强调“低门槛创作闭环”。
其思路是通过软件侧的 AI 剪辑、多模态大模型自动处理来降低创作门槛,使用户能够快速产出内容并一键分享到微信等平台。同时,其硬件在镜头更换等环节更为灵活,降低了用户的维护成本。
这种模式确实提升了新手和轻度用户的体验,但也意味着影石缺乏对用户的“锁定力”,难以像大疆那样通过生态壁垒形成长期黏性。
简言之,两者在生态逻辑上的差别在于:大疆通过“高门槛+高绑定”稳固存量用户并延展产业链,而影石则依靠“低门槛+易用性”吸引增量用户,却难以沉淀强生态。风险在于,一旦大疆在软件层补齐短板,影石赖以差异化的优势将迅速被蚕食。
对用户而言,算法和功能的细节往往只是短期考量,真正决定长期选择的,是品牌影响力、渠道覆盖以及生态体系的完备度。换言之,影石在软件和功能层面的突破虽能带来一时的差异化,但若无法在品牌和生态上形成壁垒,其优势终将被更强的竞争对手所稀释。
总结起来,影石的商业模式“热闹但单薄”,既缺乏足够大的市场规模,也缺乏厚实的技术护城河。这样的结构,一旦龙头企业入局,后果可想而知。
03 来自大疆的“双向绞杀”事实上,如今的影石正面临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最为明显的是与大疆的直接冲突。
一方面,目前大疆已经对影石的主营业务进行“攻击”。
2025年7月,大疆发布了Osmo 360全景相机,定价2999元起。这一动作,几乎是对影石腹地的直接宣战。
面对冲击,影石不得不在短短一个月内启动大幅降价:Insta360 X4机型直接下调千元至2499元,最高降幅达46%,Insta360 X5套装降价500元至3298元。影石的利润空间被迅速压缩。
这也再次印证了前一部分分析——影石的硬件依赖外部供应、技术壁垒有限,市场一旦有人入局,盈利能力容易受到冲击。
另一方面,无人机市场影石却短期难以撼动大疆市场。
为了扭转局面,影石试图通过进攻打破局面,进入无人机市场,特别是FPV赛道。
2025年 8月14日,影石首次推出无人机产品——影翎 Antigravity A1,并计划于 2026 年 1 月正式发售。
而这一市场几乎是大疆的“后花园”。大疆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据超 70% 份额,其核心竞争力植根于毫米级的飞控精度与影像协同技术。
比如,经纬 M300 RTK 和 DJI P1 的推出,直接将模型成果的分辨率提高到毫米级别,搭配三轴稳定云台和高精度的飞行航线控制,攻克了乐山大佛精细建模难题。
再如大疆自主研发的旋翼芯片技术实现对电机的精确控制,提升抗风性与悬停稳定性,同时降低了能耗。
此外,大疆覆盖了消费级(Phantom)、专业级(Inspire)、行业级(Matrice)全场景需求;并已累积4600+ 项全球专利,而影石仅有900+ 项。
在这样的对比下,影石若无法找到清晰的应用场景,产品销售便难以为继。
更重要的是,这些底层能力并非短期可追赶。即便新机型功能再新颖,缺乏用户信任与生态支撑,也难以在市场中建立真正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影石面临的竞争远不止大疆。GoPro在全球市场不断加码全景功能,理光在高端用户中仍有话语权,而其他中小厂商则在价格、渠道或细分场景上虎视眈眈。消费电子赛道的“血海”特性,让影石在防御与进攻之间寸步难行。
于是,影石陷入了“双向绞杀”:在全景相机领域被大疆压制,在无人机市场又难以打开局面。与此同时,其他厂商虎视眈眈,消费电子赛道的竞争者从来不缺。
热闹的市场背后,是盈利能力被不断压缩、战略空间被逐渐收窄的现实。
结语对于2015年才成立的影石而言,高调并非错,但高调必须有“不可替代性”作为支撑。而目前,无论是芯片定义权,还是生态闭环,影石都未能建立真正的壁垒。
当市场空间有限、对手又是大疆这样级别的玩家时,影石的每一次高调,都会放大自身的脆弱。或许,真正能给影石带来未来的,不是下一次营销噱头,而是一次安静的底层突破。
高调,可能是风险的放大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