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座五代机歼-20S亮相九三阅兵现场,双座和单座有什么区别?
歼-20S 可以被认为是一款全新的五代隐身战机,它基于歼-20 发展而来,却不像歼-20A 一样“简单的升级”,它是奔着改变未来战场形态来的——指挥无人机僚机群,形成“1+N”作战体系。它是“空中母舰”,它与歼-20 单座版本存在着本质差异。
去年的珠海航展上,中航工业首次展出了歼-20S的全尺寸模型,官方技术文件明确定义其为:具备远程打击、重型载荷、双座协同、多任务执行能力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系统。
外界猜测,作为全球率先公开的双座版第五代隐形战斗机,其航电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拥有强大的信息及网络系统,以及自动处理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指挥或者协同大量的“忠诚僚机”。
今年亮相阅兵仪式的时候,解说员介绍称:“亮剑云端,有我无敌,歼击机梯队呼啸而来。歼16D、歼20、歼35A、歼20S、歼20A编成两个楔队震撼亮相。多款新型隐身战斗机列装,我国歼击机家族加速换羽更新,祖国领空绝不容侵犯。”
实际上,具体来说,歼-20S与普通歼-20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任务分工、作战模式和技术能力三个方面,它将对未来空战模式产生革命性提升。
第一,任务分工变革
与歼-20 单座版相比,歼-20S的双座版本的后座飞行员承担战术指挥员职责,专注处理战场信息、指挥无人机编队、协调多平台协同作战。这明显与此前的双座版本后座飞行员负责武器操作或者训练任务存在区别。
由于歼-20S 增强了态势感知、电子对抗及指挥控制能力,开创了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作战的新模式。使得前座飞行员主要集中在飞行操控和本机战术机动方面,而后座统合机载传感器、无人机僚机数据及外部战场信息,实现“飞行+决策”分离,大幅降低单飞行员的信息过载风险。
从外形看,歼-20S的机身更加修长,其降低了超音速的阻力,同时让机身可以容纳更多的航电设备,大幅度提高态势感知和电子战能力。外形的变化可能还是源于进一步提高隐身性能的需求,新型隐身涂料的使用,进一步减小了雷达反射面积。由于其可能换装新一代发动机,其飞行速度可能远远超过早已经服役的歼-20。
第二,空战能力提升
歼-20S的核心功能就是指挥无人僚机群,后座指挥员可以同时操控多架无人机前出执行侦察、干扰、打击等任务,决战千里之外,确保有人机的安全。
由于无人机可以承担更多的风险,可以承载更快的速度,并且可以显著降低战损率,可以大规模集群作战,从而打破了传统空战“狗斗”等单机对抗模式。
在有人和无人作战的协同作战中,歼-20S可以依托机载相控阵雷达、红外/光电系统及数据链,整合卫星、预警机、地面雷达信息,构建实时战场全景图。后座指挥员依托多块大屏显,可毫秒级处理威胁警报并分发指令,效率远超单座飞行员。
珠海航展期间,歼-20S身边放置的是PL-10E和PL-15E,笔者认为,这就是它被定义为“多用途隐身战斗机”的具象化。其可以是一个小型的电子战平台,也可以是小型预警机,更可以是一个空战打击和防御梯队。
第三,改变未来空战态势
歼-20S成为“空中指挥中枢”,使得空战从单机走向体系对抗,从近距离格斗,变成了大规模集群作战。这就向对手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体系破击”而非单一目标。
双座设计验证了分布式作战和人工智能协同的必要性,为六代机“有人机+AI代理”模式提供技术积累。歼-20S与无人僚机、歼-20A的组合,标志着中国在“智能化空战”领域领先全球,迫使对手加速发展同类系统。
总之,歼-20S的双座设计并非简单增加乘员,而是通过职能分工、无人机协同及信息融合,将战斗机升级为“空中战术大脑”。
歼-20S核心价值在于证明“1+1 >2”,降低有人平台风险,扩大任务弹性,引领“有人-无人集群”成为未来空战主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