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生产 科技救国 | 抗日战线上的科技英雄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十四年抗战中,许多科学家也尽其所能、发挥所长,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我们介绍陈芳允、葛庭燧以及龚祖同三位院士的抗战经历片段。
01
陈芳允:把救国落在实处
1938年,陈芳允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留在本校无线电研究所工作。在任之恭和孟昭英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从事通信技术和晶体滤波器方面的研究,并研制出一款保密电话机,但未能投入应用。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这次挫折让陈芳允更加迫切地想要从事前线急需的科技工作。1941年秋,陈芳允加入专为前线生产所需各类无线电设备的航空委员会成都无线电厂研究室,投身飞机定向仪和导航设备的研制。在这里,无线电基础扎实的他不久便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用无线电导航仪,顺利装备空军。
02
葛庭燧:传递希望的使者
1938年秋,经冀中军区技术研究社成员阎裕昌联络,葛庭燧以燕京大学为掩护,向冀中抗日根据地运送了一批关键器材,并提供科技资料和报刊。他穿过日军重重封锁,在冀中军区开展了半个多月的技术工作。北平沦陷期间,葛庭燧想方设法为根据地找来电子管、无线电元件等各种物资。他总在深夜会见叶企孙的秘密交通员张瑞清,通过张瑞清向游击区传递资料并接受新任务,还动员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生翁景光、邝华俊等人参加军用无线电工作。直至1941年8月赴美留学前,葛庭燧始终一边学习,一边秘密为根据地服务,为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03
龚祖同:放弃学位 军工救国
1938年,龚祖同刚刚在国外完成博士论文,适逢抗日战争爆发,军用光学仪器告急。“我宁肯做独立国的平民,不愿做亡国的博士”,于是他毅然放弃论文答辩,回国投入筹建昆明兵工署二十二厂(昆明光学仪器厂)的工作。龚祖同试制出光学玻璃,结束依赖进口的历史。1939年冬,他在上海小规模试制光学玻璃时,一度遭特务绑架,多方营救之下才得以逃回昆明。在他的领导下,昆明光学仪器厂冒着空袭危险,研制出我国第一批双目军用望远镜,后来又研制出机枪瞄准镜,为前线提供了有力支持。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