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吃鱼吃出翠绿色的骨头,这是什么鱼?有毒吗?

500

撰文 | 苏澄宇

500

有网友在网上发帖,图中的鱼肉上有一排呈现翠绿色的鱼骨。

500

图源:linetoday

在买鱼的时候并不知道鱼的种类,而吃鱼时发现前段的鱼骨颜色正常,但到中段则变成鲜艳的绿色,到后段亦有些许绿色,心感不安,于是发帖询问这是怎么回事。

500

图源:网络

其实,这并非个例。在很多社交平台上,"鱼骨变绿"的帖子隔三差五就会出现,每次都能引发一波"食品安全"的恐慌。

500

图源:sina

真相是这种绿色不仅无毒,反而可能是一种"健康信号"。

2013年,《欧洲食品研究与技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介绍绿色鱼骨的来由。

500

这组图表通过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尺度成像展示了翠绿的鱼骨 图源:文献1

在此之前的半个世纪里,科学家一直认为鱼骨变绿是因为含有磷酸铁矿物。直到德国科学家用现代分光技术重新检测,才发现真正的"染色剂"是一种叫胆绿素的天然色素。

胆绿素,你可能觉得陌生,但其实每个人身体里都在产生这种物质。

当红细胞衰老死亡后(人体每秒钟约有200万个红细胞死亡),血红蛋白会被分解。这个过程就像拆解一栋老房子:血红蛋白先被拆成血红素,血红素再被一种叫"血红素加氧酶"的"拆迁队"改造成胆绿素。

500

胆绿素还原酶可以将蓝绿色的胆绿素催化转化为黄色的胆红素 图源:文献2

在人体内,胆绿素会迅速转化成胆红素。但某些鱼类却像装了"暂停键"——它们体内缺少转化酶,导致胆绿素大量积累。

对于这类鱼,这些胆绿素特别"挑剔",专门喜欢和骨骼周围的胶原蛋白结合。研究发现,绿色最深的部位(如鱼骨膜)胆绿素含量高达61.70微克/克,是普通部位的近3倍。

胆绿素精准地与包裹在骨骼表面的胶原蛋白结合,这才造就了一身均匀亮丽的“翡翠骨架”。

目前已知至少有9种鱼类拥有这种翠绿色的骨头,它们分布在全球各大海域,这里介绍其中3种:

500

颌针鱼 图源:wiki

第一种,也是被投诉“绿骨头”概率最高的鱼种,颌针鱼(Belone belone),又叫青针鱼、长嘴鱼,主要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渤海;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虽说分布比较广,但产量不是很多,所以市面上见到也就比较少。

第二种,蛇鳕(Ophiodon elongatus),主要分布在北美太平洋沿岸,只有约20%的个体有绿骨头,而且雌鱼比雄鱼更容易"变绿。

500

蛇鳕(Ophiodon elongatus)图源:mexican-fish

第三种,大蓝鹦鹉鱼(Scarus gibbus)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它们不仅骨头绿,连鳞片都带绿色。

500

大蓝鹦鹉鱼(Scarus gibbus) 图源:文献

这些这些鱼类分属不同的科,却独立进化出了相同的特征。

既然胆绿素是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为什么这些鱼不把它排出去,反而让它在体内富集呢?

研究发现,生活在污染较重海域的鱼,骨头往往更绿。

500

图源: anka.anka28

这并不是说污染让鱼"中毒"了,恰恰相反——这可能是鱼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环境压力增大时,鱼体会产生更多胆绿素来对抗氧化损伤,就像人在雾霾天会分泌更多抗氧化物质一样。

2021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浅水区(环境压力更大)的鱼比深水区的鱼更容易有绿骨头。这就像是大自然的"压力测试仪"——骨头越绿,说明这条鱼的抗氧化系统越强大。

所以,这鱼到底能不能吃?

完全可以。

500

500

​图源:网络

我们脸型的改变,尤其是下颌部分的轮廓,与一块名为“咬肌”(Masseter Muscle)的肌肉息息相关。

咬肌位于我们脸颊的两侧,从颧骨下方延伸至下颌角,是咀嚼系统中最强壮的肌肉之一,负责闭合下颚,让我们能够有力地咀嚼食物。

和身体上任何一块肌肉一样,咬肌也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当我们进行高强度的力量训练时,手臂或腿部的肌肉会变得更加粗壮;同理,如果咬肌长期处于紧张和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它也会发生“肥大”,即肌肉纤维变粗、体积增大。

500

图源:网络

那么,是什么构成了对咬肌的“过度锻炼”呢?

除了咀嚼硬物、嚼口香糖等习惯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种被称为“磨牙症”(Bruxism)的现象,即不自主地紧咬牙关或来回磨动牙齿。

磨牙症通常在夜间睡眠时发生,但许多人在白天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或专注时,也会无意识地紧咬牙齿。这些长时间、高强度的咬合动作,对于咬肌来说,就如同日复一日的“健身”,不断刺激其生长。

当两侧的咬肌因过度“锻炼”而变得肥厚、硕大时,它们会向外突出,使得下颌角的轮廓变得更加宽阔和棱角分明。

从视觉上看,脸型就会从原本的椭圆形或心形,逐渐向正方形或国字脸的形态转变,脸部线条显得愈发硬朗。这种变化在医学上被称为“咬肌良性肥大”。

500

500

图源:Yasonya

事实上,我们吃的菠萝并非天生无籽,而是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和特定栽培方式的结果。

商业种植的菠萝是通过一种名为“单性结实”(Parthenocarpy)的方式来结果的。单性结实指植物在未经受精的情况下,子房直接发育成无籽果实的现象。

菠萝()是典型的单性结实植物,也就是说,即便没有花粉的参与,菠萝的花朵也能自然发育成果实。这种能力对于植物本身来说,可以在授粉昆虫稀少的情况下确保果实的形成。

500

有籽的菠萝 图源:quora

然而,仅仅依赖单性结实并不能完全解释菠萝无籽的现象,因为野生菠萝在自然环境下是能够产生种子的。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更为关键的原因:菠萝具有“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这是一些植物的一种遗传机制,用以避免自花授粉和近亲繁殖,从而维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这意味着,当一朵菠萝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植株或同一品种的其他花朵的柱头上时,花粉管的生长会受到抑制,无法到达胚珠完成受精,因此无法形成种子。

现代农业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菠萝的这一特性。在全球的菠萝种植园中,通常只会大规模地种植单一优良品种,例如“MD2”(又称“金菠萝”)。由于整个种植园内的菠萝基因高度一致,它们彼此之间无法有效授粉。

同时,为了严防意外的异花授粉,产区会严格控制环境,避免不同品种的菠萝混种。在夏威夷等一些菠萝主产区,甚至立法禁止引进能为菠萝授粉的蜂鸟,以确保果实的无籽品质。

封面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

Jüttner F, et al. (2013). "Biliverdin: the blue-green pigment in the bones of the garfish (Belone belone) and eelpout (Zoarces viviparus)."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36(5): 943-953. 

Austin CC, et al. (2004). "Multiple origins of green blood in New Guinea lizard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1(48): 16819-16824. 

Jüttner F, et al. (2013). "Biliverdin: the blue-green pigment in the bones of the garfish (Belone belone) and eelpout (Zoarces viviparus)."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36(5): 943-953. 

Quarmby C. (2016). "The mystery of the green-boned fish." Chemistry World,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