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GOAT:为什么中国不会引进日本和牛?为什么你只吃过羔羊?

这两年,阿根廷和澳洲牛肉开放进口,国内牛肉市场是真越来越香了。别说老百姓,连美国牛肉出口商都开始喊疼。你可能忘了,美国牛肉其实是2017年才重新解禁的。说到这儿,我就想起了另一个还在禁区里的存在——2001年就被禁的日本和牛。

民间吃到的所谓日本和牛,大部分是灰色地带“进口”过来,而且基本都是过了赏味期限的。

是的,不了解的朋友可能不知道,日本人在食品保质期之外又加入了一个赏味期限——指食品能够保持最佳风味的期限。过了这个期限就打折处理了,不然到手的和牛不会这么便宜。还有一类就是拿澳洲或国产的冒充的去骗顾客。

500

有些店家,介绍自己的肉是日本的黑毛和牛,一眼不懂行,这种属于脱裤子放屁,说了等于没说。因为日本和牛总共4种——黑毛和种(Kuroge Washu,最常见,占95%以上), 褐毛和种(Akaushi,主要在熊本), 日本短角和种(Nihon Tankaku,主要在东北地区), 无角和种(Mukaku Washu,非常稀少)。

你想吃到另外三种,还真不好弄。

500

500

品种 ≠ 品牌

是不是经常听到神户和牛,近江和牛,米泽牛,松阪牛,以及最近市面上卖的比较多的木盒子装的宫崎和牛,等等。这些都不是品种,而是品牌。起名规则是地理标志 + 行业协会认证。所以,能卖到高价的不是“和牛”三个字,而是产地协会背书、严格血统管理和营销包装。宫崎牛营销就非常成功,2007–2017连续三次获得“和牛奥运会”冠军,甚至成为日本外交的“国礼牛肉”。 

所以,它的地位有点像“后起之秀”,在国际市场上和神户牛平起平坐。

怎么定义和牛呢,肯定不是日本产的牛都叫和牛。一只合格的和牛,需要经得起三代的血统追溯,如果其中混杂了其他牛种或者拿不出背书,都不能称之为和牛。因此日本,北美一些以和牛为招牌的餐厅,都会摆上血统证明书,来标榜自己店里的和牛的纯正。当然,血统证明不只是为了炫耀,实际上这是在证明“这牛没乱来”。

500

为什么要如此严肃?因为日本和牛的血统太单一了。为了保证自身的血统纯正,选用的是近亲繁殖,就跟中世纪的欧洲贵族一样(安禄山进长安,唐完了)。。。基因缺陷特别多。日本和牛(尤其是黑毛和牛)绝大部分血统,都能追溯到 20 世纪初的少数几头公牛。 

比如有名的种牛“田尻号”(Tajiri-go,出生于 1939 年)几乎是所有黑毛和牛的共同祖先。因为整个黑毛和牛的基因谱系都很集中,如果未来发现某个致命基因缺陷(比如影响肉质或健康),就可能在几乎所有血统里存在。 

这就像一个“单点故障”,风险不分散。

500

再叠加日本农户大多依赖“指定种牛精液”人工授精(比如某个著名公牛后代能占到一个县几乎 80% 的存栏量),一旦这个种牛的后代被发现有问题,整个产业链可能受冲击。

500

因此,日本和牛协会有极为严苛的“血统书”,每头牛的父母、祖辈都要可追溯,避免过度近亲交配。我就吃到过一只牛。。。他的爷爷和外公是同一头牛。

除此之外,日本也会做和牛的DNA检测,防止遗传病扩散,想到了高中生物的AaBb了。也保留了上述另外三种和牛品种,为的就是增加遗传多样性,不然按照市场需求,早就不养了。

所以,在90年代盗了日本和牛种的澳洲,通过杂交手段培育出的澳洲和牛,基因多样性比日本大很多,繁殖力高、饲养更容易,生产成本低,更受广大市场青睐。

500

500

500

至于美国和牛。。。到顶了就是个A3标准,也就是澳洲和牛的M10,M9。(虽然我觉得到这也可以了,A5真的很腻的,处理得不好几千块吃一口油)。

500

500

以神户和牛为例,根据部位不同,价格从每公斤4000元到16000元不等。至于为什么这么贵,那些搞噱头的听音乐养殖咱们就不管了。一头和牛基本要养到700公斤,差不多30多个月,到这个时间线,牛体内的油酸含量增多,会导致脂肪熔点降低,真的能做到入口即化的感觉。这30个月,每个阶段提供的饲料不同,来到达最佳的育肥效果,通过不断地按摩来让牛的皮下脂肪平均分布。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和牛,得到协会的认证——早年有一个傻大哥,和我说一直吹什么A5和牛,今天带你吃一个C5的,高两个档次。

500

和牛其实分15个等级,A为良好,B为一般标准,C为较差。数字1至5代表肉的品质,分别是油花比例及纹理分布,肉质色泽,肌肉纹理及结实度,脂肪品质及色泽,四项来鉴定,数字越大越优质,最终分数取最低者,比如其他三项5分,另一项一分,这块肉只能去A1。

500

500

500

500

500

举个例子:安格斯牛的断奶体重是200KG,出栏体重是600公斤。需增重 = 600 − 200 = 400 kg(=800 斤) 平均日增重(ADG):1.2 kg/日(约常见闭舍育肥水平) 饲料转化率(FCR,饲料斤数 / 增重公斤):6 kg 饲料 / 1 kg 增重

羔羊的起算体重是20KG,出栏体重:50 kg ,需增重 = 50 − 20 = 30 kg(=60 斤) 平均日增重(ADG):0.25 kg/日 饲料转化率( FCR):4 kg 饲料 / 1 kg 增重

饲料价格设:¥2.0 / kg

牛:400x6 × 2.0 = ¥4,800 → 单位增重成本 = 4800 ÷ 400 = ¥12.00 / kg 增重

羊:30x4 × 2.0 = ¥240 → 单位增重成本 = 240 ÷ 30 = ¥8.00 / kg 增重

需要注意的现实因素(会影响成本/结论)

屠宰率 / 出肉率:牛的出肉率一般 55%–65%,羊约 45%–55%。最终可售肉量不同,影响每公斤出栏肉的成本计算。

羊:快、单头成本低、回笼快,适合快速周转的小规模与短周期商业模式;

牛:周期长、饲料与时间投入大,但单位月增重高、单头出栏价值高,适合追求高单头利润或规模化育肥。羊肉是完全符合边际效益递减,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这张图。

500

因此早期畜牧业以羊为主,甚至为了利益最大化营销出了羔羊的吃法,通过欺骗消费者达到教育消费者的地步。实际上如果有认识的锡林郭勒老乡,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 ,察哈尔羊,会养到160-180招待你,我吃到过一只200斤左右的乌珠穆沁羊,烤制的时候,油膜都是脆的。所以偏内陆和沿海的城市的人们,从一开始对羊肉的认知就是羔羊,完全不知道大羊的鲜美。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刻板印象——小就是嫩,嫩就是好。

500

但是羊对草场的伤害比牛就大多了。

牛是“舌卷式”取草,牛用舌头把草卷起来连根拔高吃,但通常不会啃到草根,主要吃草的上半截。 羊是“唇齿式”取草,它会用门牙紧贴地面啃草,把草连根、甚至地下的嫩芽一起吃掉。

羊的体积虽然小,但是蹄子比牛蹄尖,且羊群比牛群密集,走动频繁,对草场伤害大。更要命的是,牛只吃草,羊是连树皮都啃,植被恢复更难。

1 只羊 ≈ 0.1–0.2 头牛的体重和吃草量,但对草场破坏性可能等于甚至超过一头牛。

所以一些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比如退牧还草)里,会限制养羊数量,提倡“以牛代羊”,因为牛吃法相对温和、恢复力更强。

因此,国家这几年也做了政府补贴养牛,一个是北方的沙尘暴确实需要得到治理,另一个则是给国产和牛提供空间,如果这时候允许日本和牛进来,本土刚起步的高端牛肉产业很可能会被打压。

从牛肉谈牛市,日本和牛就是个典型的“高溢价+高风险”模式:它靠近乎宗教式的血统管理,创造了全球最贵的牛肉品牌,却也把整个行业压在了几个基因节点上。

反观澳洲和美国,路线是规模化和基因多样化,牺牲了一部分“顶尖口感”,换来的是更低的成本、更大的产量和全球话语权。

这对中国的牛肉产业是个很直接的提醒:

如果贸然开放日本和牛,国内刚起步的高端牛肉产业很可能会被一脚踢翻; 

但如果只做低端填补,又永远只能给阿根廷、澳洲做“价格洼地”的补位。 

真正的解法,可能在于“二元战略”——一边用政策补贴扶持国产高端牛肉品牌(甚至打造出“中国的神户牛”,我觉得隆铭牛就不错),一边用规模化和技术进步降低中低端牛肉的成本和稳定性。

所以,日本和牛的故事,不只是一个“美食传奇”,它其实在提醒我们:

品牌溢价、基因多样性和政策保护,三者之间如何平衡,决定了一个产业能不能既做得起全球顶端的奢侈品,又养得起普罗大众的餐桌。

最后提一嘴,不同部位的和牛,价格是天差地别的,这也是国内一些和牛放题的惯用的文字游戏了,和牛确实是和牛,只不过吃的是别人不要的部位,一点还是好几盘。。。有时间的话,我再出一期不同部位的和牛的特性,以及3大产地和牛的对照。选择一块适合自己的牛肉,这就和喝酒抽雪茄一样,懂得多了,才能选到最适合自己的。

500

500

Reference

https://extension.sdstate.edu/multi-species-grazing-alternative-pasture-spraying

https://www.wagyu.org.au/for-members/genetics

https://japan-food.jetro.go.jp/wagyu/europe/uk/story6/index.html

https://worldwagyucouncil.com/about/technical/

https://jlec-pr.jp/en/beef/quality-safety/

https://www.wagyu-genetics.de/herdbook-breeding-international/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