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撬动法律行业210亿的生意?
作者 | 看世界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法律科技是什么?
AI,AI,还是AI。
仿佛不提人工智能,法律科技就不配叫科技。
它们被吹得如天神降临,但真正能解决行业核心矛盾的,却屈指可数。
真正的狠人,往往是闷声干大事,还能把荷包填得满满的。
今天要说的这家公司,17年来专注做「律师小棉袄」,用「琐碎的生意」做成估值30亿美元(约220亿元人民币),每年增1亿美元的商业帝国。
最近,还以10亿美金(约73亿人民完成了法律科技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对垄断市场长达半个世纪的大佬Westlaw和LexisNexis说:
俺来也。
Clio的开始并不传奇。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律所预算也大量紧缩,尤其是中小型律所,他们占据法律市场的八成,却长期被忽视。
当时的管理软件要么又贵又笨重,要么就是Excel和纸质便签的混乱组合。
于是,Clio决定做一个易于使用、基于云端的律所管理性价比高的平台。
创始人杰克牛顿(Jack Newton)说:「我们不是在和其他公司竞争,而是和低效竞争。」
创始人兼CEO杰克·牛顿,及联合创始人里安·高弗罗(Rian Gauvreau)
Clio就像一位无微不至的「小棉袄」,把律师和律所最头疼的案件追踪、账单开具和报告生成等功能,整合到了一个线上系统。
不高大上,但解决问题;不颠覆,但很实用。
在那个云计算尚不普及的年代,Clio是全球前几个提供云端律所管理系统的公司(有点类似飞书之于新冠期间),也由此获得了巨大的「先发优势」。
这种「底层思维」让Clio迅速崛起,它不是在做产品,而是在解决一个问题。
一个被精英法律科技圈长期忽视的问题。
17年时间,Clio从零做到估值30亿美金,服务超20万律师用户。
它成功背后,也揭示了行业两个残酷的真相。
第一,全球的法律行业的绝大多数参与者不是大所,而是挣扎在温饱线的小所和独立律师;
第二,律师们需要的不是更多工具,而是一套能打通工作流的操作系统。
当然,Clio的野心不止于此。
最近,他们宣布以10亿美金收购法律研究平台vLex,这是法律科技史上最大规模的交易。
vLex是全球最大的法律图书馆之一,拥有超过10亿份法律文档,更是唯一在内容体量上接近两大巨头的挑战者。
更重要的是,vLex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通过州律师协会免费推广,积累200万用户。
Clio这一手,不仅买了数据,更买了通往Big Law的门票。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Clio真正要做的,是挑战法律行业的双龙头:Westlaw(万律)和LexisNexis(律商联讯)。
WL两家本来也长期被比较
此次,会不会让Clio渔夫得利呢?
但挑战龙头从来不易。
Westlaw和LexisNexis的护城河不是技术,而是几十年积累的数据权威和用户习惯。
它们的地位类似裁判文书网,未必好用,但等同于唯一的选择。
一个大所合伙人直言:「我用Westlaw不是因为它最好,而是因为我引用了它,法官不会质疑。」
这种信任壁垒,不是10亿美金就能轻易砸开的,更残酷的是文化冲突。
Big Law的保守是刻在骨子里的,他们宁愿每年花数十万美金买熟悉的工具,也不愿冒险尝试新系统。
Clio从中小律所起家的基因,反而成为进军高端的原罪。
就像小米汽车,技术再好,也难逃审视的目光。
但Clio的赌注恰恰在于未来。
当法律行业的内卷蔓延到价格战,当客户开始质问「为什么隔壁所一小时便宜50美元」时,Big Law的傲慢就会松动。
收购vLex后,牛顿更是放出豪言:「我们不是在打造工具,而是在打造法律的操作系统。」
他们要做的不是Office,而是Windows;不是App,而是iOS。
当AI把法律检索、文书起草变成「一键生成」,律师的价值不再是知识储备,而是信任与流程管理。
而信任,正是Clio这17年来,在每一个微小体验里积累的资本。
Clio会不会挑战成功暂且未知,但至少他们知道:
真正的痛点不在庭上,而在办公室的琐碎里;不在大所的奢华里,而在小所的生存里。
决定未来的,从来不是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无数被忽视的小问题。
不要小瞧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