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海纳百川塑造“新海上大观”

500

海上大观——近现代海派书画名家学术研究展

展览日期:2025.08.01—2026.06.07

展览时间:9:30—16:30(16:0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上海海派艺术馆二楼4号展厅

展览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新镇路1536号

8月15日,“海上大观”近现代海派书画名家学术研究展学术交流会在海派艺术馆隆重举行。活动汇聚了来自美术界、学术界、文化产业界、收藏界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海派书画的历史脉络、艺术价值及其当代意义,为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学术活力。

海纳百川塑造“新海上大观”

■ 何建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上海联合国研究会会长

500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与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此次“海上大观——近现代海派书画名家学术研究展”,就是通过展示艺术家的个体创意表达,对作为上海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派艺术的成功展示。

500

海派艺术馆展厅现场

学术主持王琪森提出一个非常值得探寻与思考的命题:“何为海派”“何以海派”到“何止海派”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

所谓“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其实质是对欧美文化的借鉴。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区别于中国其他区域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海上大观”陈展的海派书画就是海派文化的艺术表达,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商业性和融合性成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的重要现象。

“何以海派”? 上海1843年开埠,逐渐形成了近现代工商业城市的特定气韵,本土或移民来到这座城市的艺术家实现了中西合璧、南北交汇的融合与突破,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向近现代的转型。

城市文化的发展,应当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同时推陈出新,谋求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对海派书画艺术来说,也面临着同样的机遇与挑战。有鉴于此,最值得关注和探究的就是“何止海派”。

“何止海派”,就我的理解,应当是意味着不能“故步自封”,而应顺应新时代大变革的趋势,在前辈“海上大观”的成就基础上创造新的辉煌。如何营造海派书画艺术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我提出自己的三点观察和思考,即应当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码头”与“源头”。艺术“码头”应当是开放的、流动的、淘汰的,具有动态的平衡力。艺术“源头”的澎湃活力在于激情与竞争,事实上是源自于“码头”的能级。“海上大观”展出的海派书画艺术精品,严格意义上说,就是在当年上海滩艺术“码头”的流动中激荡了人才的活水源头,打破传统“南北宗”门户之见,使创作、创新、创造的活力喷发,既有浙派的写实功底,又吸收扬州八怪的写意精神,兼融金石篆刻的朴拙趣味。现在应当敞开艺术的“码头”,激活艺术创作的“源头”。

二是创新与多元。这是海派书画艺术的基因,比如上海开埠后,受后西方文化影响,部分画家尝试将西洋绘画的透视、光影技法与传统水墨结合,在当时取得了创新的成果,也成为今人观赏研究的珍品。当下,现代科技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快速进入AI智能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生产知识的传统方式正在被颠覆,传统的艺术创作范式面临着新的挑战,海派书画艺术应当跟上科技赋能的发展脚步。

三是遗老与新秀。城市学家认为,从时间维度看城市,着眼点在于城市的特殊功能,即城市的文化贮存、孕育和传承功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不断扩大交往和共同活动,城市各种文化彼此融合,相互碰撞,并且在冲突和碰撞中不断地被选择、提升和更新,进而冷却和沉淀与传承,城市成为我们人类行为的文化容器。从空间维度上看,城市是由恒久的意义和永恒目的生发的强烈磁力线而形成的文化磁场,城市就是文化磁体。放眼世界观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批的制造业从城市中心撤离,取而代之的是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城市形态由生产转为消费,大城市的竞争优势将集中在吸引高级人力资本的能力上,即吸引创意阶层人力资本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海上大观”是对申城老一辈艺术家的致敬,更启示着应当大力培养艺术新秀,让新生力量为这座城市注入澎湃动力。但新生力量的成长何其难,面对着城市综合成本高、艺术门槛跨入难、艺术打拼投资回报偏低等一系列难题,所以在申城艺术江湖上难见年轻人活跃的身影。

“何止海派”启示申城:海纳百川,着力塑造“新海上大观”。

500

蒲华

《月桂》

尺寸:139cmx39cm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