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娃”降世,这次真的是“国产之光”
国产电影经历本年度最大“真香”现场。
大概半年前,当《哪吒·魔童降世》的预告片和人物造型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这世上竟有如此又丑又邪的小哪吒!丑拒!
毕竟哪吒是官方盖章的“青少年神话偶像”,中华神仙宇宙中永恒的“流量小生”,可做逆天正太可做莲花美男,我们小盆友心目中的哪吒是这样的
是这这样的
是这样的
再不济也是这样的
,然而和这个“黑眼圈恶魔”相提并论的可能只有王宝强那个著名的表情包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初见人见人厌的哪吒却在点映时罕见地口碑爆棚,在众多见多识广、口味挑剔的动漫迷中获得了极佳的口碑,正式上映仅仅四小时票房就突破一亿,预测票房一路攀升,最终很有可能以30亿的成绩收盘。
在经历了近半年低迷重新恢复喧闹的暑期档市场,一个熟悉的词又被送上了各类官媒和自媒的标题——“国漫之光”。
然而,作为资深动漫迷,提到这个看上去很热血的词却多少有点尴尬。伴随着邻国日本动漫烈火油烹的繁盛时期从小屁孩儿一路走过青春期的这一代中国人,已经一只脚跨进中年。当年,一边看到得是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无穷欢乐与震撼,感动和启发的日本动漫作品,一边是祖国的动画事业长期萧条,无论是技术和剧情,甚至连一部可以跳起来抓住当年日漫衣角的作品都没有。
那种激愤、煎熬、期待和无奈真的颇有点100年前中国志士东渡日本寻求救国之路却看着中国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那种心情。正是因为那一代青年的童年还不是喜洋洋,因此心里一直终归还埋藏着一颗“重拾旧山河”的种子,可惜多年以来新一代动漫人追寻这道“光”的路上却是充满了坎坷和风雨。
在曾经最黑暗的岁月里,国产动画画面和技术的粗糙只要能做到“不掉帧”就能让动漫迷齐声夸赞、纷纷感动。原有的体制崩塌之后,国家多年来大笔银子砸进去,“振兴发展动漫产业”,甚至“动漫”可以挂到任何事物之前赶个时髦,却催生出一大批用粗制滥造的动画来蒙骗国家补助的动漫公司,最“经典”的耻辱莫过于当年那部“国产3D巨作”《雷锋的故事》。
中国的动画产业从来不缺人才,因为早在2000年代初,因为成本的原因,大量的日本一线动画作品就已经把大量的工作外包给中国,而另一方面中国的一批真正想要做点东西的3D动画公司也逐渐成熟。然而不断推出的“大片”却依然透露出一股贫穷的气息,当年的“革命志士”此时此刻又多了一份改革开放初期“四化青年”们看着欧美日本的神仙日子而祖国尚未温饱的纠结和慨叹。
《蜗居》中的宋思明曾经说过:“一切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动画电影依托国内市场、动漫番剧依托网络平台都有了金主爸爸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技术上虽还是无法与迪士尼梦工厂一较高下,至少3D动画领域已经完全可以呈现出令人惊艳赞叹的视觉效果。
在《哪吒魔童降世》中,3D动画效果的运用、镜头的流畅和宏大的场景已经炫目到可以自由炫技的成分,之前的《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甚至是《大鱼海棠》这样的电影也可以做到胜任大屏幕的动画技术。
即使如此,国产动漫依然在黑暗中徘徊,即使不断被或善意或功利地誉作“国漫之光”的作品,也大多是“盛名之下,名不符实”,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之前被各种“吹爆”的《大圣归来》、《大护法》、《白蛇缘起》、《大鱼海棠》还有更早些的《魁拔》,都有着同样的缺陷:
一曰故事;二曰节奏。
但是这种剧情上的缺陷却不是像人们评价国产电影、国产剧那句老生常谈的:“还没学会讲故事”可以概括的。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根源在于:
这一代动漫人太急于要证明自己!
要证明什么呢?要证明很多,就是因为太多,太难得到理解,所以动漫的核心被刻意地忽视了:
首先,中国动画人太急于证明,我们也可以做迪士尼。
不可否认,无论是剧情、技术还是文化影响力,迪士尼、梦工厂等美国电影公司都站在了全球动画食物链的顶端,而且相对于内容比较成人向的日本,好莱坞金色光环和全年龄向的内容更能得到中国主流(俗称政策制定者和跟随政策制定者的金主爸爸)的青睐。
当年,一息尚存的上美影受到了《狮子王》、《花木兰》的刺激,一心要搞“中国自己的国产动画大片”于是调动了各种资源和力量做了一部比较优秀的“动画大片”《宝莲灯》,我还记得当年在电视里听到鞠萍姐姐说的一句话:“有人说,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国产动画大片,《宝莲灯》就是我们自己的国产动画大片!”
确实,宝莲灯的故事和品质确实属于佳作,里面的几首主题歌也都成了非常经典的歌曲。但是,这部动画无论是主人公成长+小动物朋友陪伴的经典组合,还是中间时不时穿插进来的歌曲和舞蹈,笑点的设置、明星的配音阵容,都是在全方位模仿迪士尼。
这种对于美国动画照抄式的模仿一直持续到《白蛇缘起》里许宣和他的狗。可以这么说,人物怎么设定、剧情怎么走,时至今日的中国动画电影依然被笼罩在“美国动画大片”的阴影之下。
其次,中国动画人太急于证明,“我们的动画不是做给小孩子看的”。这种心态估计来自一代人的心理阴影,这就和今天的中央领导人依然在“激励”刘慈欣:“再接再厉,做好青少年儿童科普工作”一样让人哭笑不得。
当年的这代人对于父母长辈那句“都多大人了还看动画片!”无比抓狂。同一个世界,同一对父母;同一个世界,同一批领导;当我们还在被日本动漫中的爱情友情、世界观和想象力而震撼感动时,他们依然打着“少儿不宜”的口号,让国产动画永远是小猫小狗、成长快乐。
所以当这批人长大之后、拥有了制作动画的主导权,便集合洪荒之力也要向世界证明:我们做的东西不是给小孩子看的!——然而很不幸,家长们依然带着放暑假的熊孩子走进电影院来看他们制作的“动画片”了。
于是就有了《大鱼海棠》无限跳票后意识流不知所云的剧情;就有了《大护法》故作深沉然而不懂的人依然看不懂,懂的人觉得太幼稚,熊孩子看见爆头吓尿了;于是有了《白蛇缘起》在软色情边缘疯狂试探的镜头角度……创作者往往还为了证明“我的世界很有深度”而营造起一个庞大的世界观,虚张声势的设定劝退了一批人之后,最后大家发现讲的还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中二故事……
当然,我绝对没有底气说《哪吒·魔童降世》已经完全规避了上面的两大问题,但是,坐在电影院里不断经历这激动、大笑、流泪体验的我终于可以有底气地说:这部动画终于学会了克制而脚踏实地地讲故事。
首先,这部电影的节奏相当地成熟,不会让人觉得有尴尬的冷场,不会把煽情拖到让人厌烦的程度,也不会有过度的“屎尿屁”庸俗搞笑,换句话说,在一种比较成熟的电影语言控制中,剧情和矛盾在稳步地向前推进,由小高潮最终走向大高潮。整部剧的节奏可以打到80分,可以说已经排除了前面所说的那种“证明自己”的强烈情绪,而且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掌控力完成一个故事,整体的效果我认为已经不输给那些动画强国的一流大片。
其次,这部剧虽然是对于经典哪吒故事的改编再创作,在故事缘起、人物设定上甚至颠覆了传统故事,但是不会给人很“虚”的感觉。究其原因正是创作者已经摒弃了很多国产动画原创故事中那种浮躁的心态,真正从受众——青少年的角度来设计人物、设计剧情想要表现的思想、设计主题和立意。
可以说,这种剧情的设计,算是国产动画学习梦工厂、迪士尼真正“由表及理”的原因。为什么好莱坞的动画电影在全世界可以狂澜票房、树立品牌,并非他们多么地“深刻”多么地“全年龄”,恰恰是他们剧情的出发点都是老少咸宜的——迪士尼走向辉煌的原点就是他们的口号“做让一家人能够坐在一起欢度时光的作品”——而符合这样目标的题材和立意,无他,唯“成长”与“亲情”耳。
《哪吒·魔童降世》的剧情正是围绕着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而且讨论得也比较深刻。看似是一个古代神话故事,其实讲的都是我们身边的孩子或者就是我们自己的成长,以及和爸爸妈妈的各种交流和问题,甚至是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如何了解孩子——这是一个无论是电影院里的孩子、少年、青年以及“爸爸妈妈”们都有着深刻共鸣的话题。
《哪吒·魔童降世》中把传统哪吒闹海中的正邪两派——祸害百姓的龙王太子敖丙和保护百姓的哪吒变成了一对朋友——“好孩子”敖丙和“坏孩子”哪吒。虽然这两个人的设定是玄幻,但人物的塑造却让我们感觉就来自身边的人:哪吒天生聪明、天赋异禀,爱扮酷耍帅然而他的能力却被众人所误解、所敌视,他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然而却总是换来更大的误解,于是干脆“放飞自我”,不走寻常路,各种捣乱使坏,目的只是为了引起大家的主意,并且享受那种“讨厌我却没法干掉我”的快乐——很多“不良少年”的诞生都是这样;
而另一方面“好学生”敖丙看似五讲四美三热爱,但时却非常孤独和迷茫,他没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唯一的方向就跟着大人们的指挥棒走,成为家长心目中完美的样子。很多现实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这样,然而这种优秀是非常脆弱的,一旦面对的社会现实产生落差,一旦“指挥棒”点歪,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误入歧途,正如剧情中所发展的那样。
另一方面,两人的父母也代表了现实中父母的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错误教育方法:哪吒的父母李靖夫妇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孩子,对于孩子的孤单寂寞和叛逆主要采取“哄”的办法,对内用善意的谎言哄孩子,对外又用自己的金钱和名誉拼命去安抚那些反感孩子的人,虽然父母不求回报地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由于永远没有解决核心问题,孩子并不能体会和理解父母的苦心;
另一方面,敖丙的父亲,龙王则是另一种“有毒家长”,可怜的敖丙小朋友简直就是“龙族凤凰男”,龙族培养他颇有一点“一家子常年被大队书记欺压无处伸冤于是举全家之力培养最优秀的孩子去考公务员”的感觉——孩子的努力和优秀不是为了自己,而只是为了实现爸爸妈妈没能实现的理想和愿望。孩子稍有不快,或者想做自己喜欢的事,父母就拿“家里不容易”“你要为全家想想”“全家就指望你了”“要改变命运只有这一条路”来进行道德绑架。孩子也只能硬着头皮走父母选好的路,最后往往是葬送掉一生的幸福。
有了这样强大的现实基础,这两个“苦命孩子”的相识相知,共同扶持,到最终完成各自的自我超越就比单纯“卖腐”更让人动容。
有了这样踏实接地气的故事和人设,再加上炫酷的视觉效果和恰到好处的搞笑戏份,我在电影院观影时坐在我旁边的一家三口无论是哪个6、7岁小孩子还是他们的父母,都是一路欢歌笑语一直到最后的彩蛋(不得不说最后一个彩蛋真坑爹,不用去看),我觉得这是对电影本身故事的最佳褒奖。
不仅如此,在故事的立意和主旨,或者通俗一点说,整部电影的“燃点”上,可以说《哪吒·魔童降世》也做到了中国动画的“精神传承者”。
中国的国产动画是一个“出道即巅峰”但随着一种精神的逐渐沉沦且曾经长期蹉跎的存在。一部《大闹天宫》诞生于一个特殊的时代,整个亚洲第一代动画的几乎全体精英齐心协力、不计工本、结合了最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只为表现一种不屈反抗的精神——我们今天所熟悉并且津津乐道的“大圣”形象并非源自于传统的西游记原著,而几乎都脱胎于60年代的这一部经典动画。
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主打的海报依然是那部几十年前的《大闹天宫》。时至今日,看着孙悟空在激越的锣鼓声中打上凌霄宝殿,杂碎一切虚伪的庙堂神仙,最终在花果山升起属于自己的旗帜并且得到了真正自由(没错,《大闹天空》是一个HE)的时候,仍然有一种流泪的冲动伴随着不知道哪里升起的力量在体内涌动。
叛逆,是中国动画最纯正的祖传基因。
随后一部《哪吒闹海》同样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但是,在此之后,原本那种不计工本只为表现一种精神的模式逐渐地瓦解了,《宝莲灯》算是落日前最后的余晖。我们的动画想要表现什么就变成了国产动画探索中新一代年轻人一直在追寻的问题,这么多年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这里。
从《大圣归来》到今天的《哪吒》,虽然“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话有时候让人觉得有点过于龙傲天,但是不能否认,当哪吒用尽自己的洪荒之力,和敖丙两个人一起去对抗上天给他们安排好的命运时,那种心潮澎湃的激动确实是我今年以来看电影得到的最佳体验。比起那些故作深沉地“细思恐极”,这种扎根于年轻人最心底的叛逆情怀才是一个动画大片应该呈现给全年龄段观众的东西。
截止我在写下这段结尾的时候,《哪吒·魔童降世》已经轻松打破《大圣归来》登顶了影史动画电影的榜首。如果说当年的大圣归来属于逆势上扬,绝处逢生,这次的哪吒就是一路高歌猛进,在一片鲜花和掌声中攀登新高峰。但是,之后我们的道路在哪里?“国漫之光”究竟仅仅是黑暗中的一柄火炬还是能够薪火相传最终照亮国漫前行的道路?
从电影结尾的买梗和最后彩蛋中的“姜子牙”预告来看,制片方似乎希望乘胜追击,打造一个国产动漫世界中的“封神宇宙”。随着漫威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在世界商业电影圈成为当之无愧的焦点和摇钱树,“宇宙”这个词就如同当年的“动漫”一样一夜之间成为了业界万金油,甚至连陈思诚拍《唐人街探案》这种只有三部曲的电影也说要搞“侦探宇宙”。
最近漫威的“上气风波”让很多国人愤怒和无奈——西方的大资本不会在意真正的“中国”是什么,只是一味用自己的刻板印象给观众喂屎。同时他们也大可以对你来一句:“我并不是拍给你们看的。”就像历史上,美国和日本这样的电影大国、强国不止一次地将西游记、孙悟空这样的“中国神话第一IP”送上大银幕,然而无一例外作为中国人看来都是“不忍猝视”——中国人如果没有能力拍好属于我们自己的IP,终归没有办法用最犀利的手法来别人的脸。
路漫漫其修远兮,希望有朝一日,2019年国漫的一束光辉最终可以成为20世纪末出生的那一代青年人儿时梦中的繁花似锦,而那时的中国青少年能够在我们自己辉煌而多彩的动漫作品中度过可以追忆一生的青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