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半年报拆解:地产史上,最水的老二

8月22日晚间,绿城中国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

 

实现收入约533.68亿元,同比下跌23.27%;

毛利约71.58亿元,同比下跌21.36%;

股东应占利润约2.09亿元,同比下跌89.77%。

 

请注意,这是绿城新管理层上任以后的首份中期业绩。

 

我看到这份中期业绩的第一感觉,是割裂。

 

因为在2025年前7个月的房地产市场中,绿城中国毫无疑问是那个最靓的仔。

 

截止2025年7月31日,绿城中国勇夺两个行业第二:

 

全口径销售额行业第二,拿地金额行业第二。

 

在这个下行市场里,能稳住销售就已经不易,能逆势突围就算表现优秀。

 

而像绿城中国这样,销售拿地两不误的,目前也只有头部的央企,才有实力和能力做到。

 

但资本市场,显然不这样觉得。

 

作为房地产市场里为数不多的表现亮眼的房企,绿城中国在资本市场无法获得与TOP3另外两家企业一样的待遇。

 

截至2025年7月31日,TOP1保利发展的市值约为955亿元;TOP3中海地产的市值约1489亿港元(约1362亿元人民币)。

 

而同期绿城中国的市值约为251亿港元,仅为中海地产17%、保利发展的24%。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待遇呢?

01

行业老二的“里子”

 

过去几年,我一直重复一个观点,规模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规模是万万不能的。

 

从规模纬度,绿城中国确实表现得可圈可点。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统计,2025年1-7个月,全口径销售额前三名的房企分别为保利发展、绿城中国、中海地产,销售额分别为1632亿元、1368亿元和1320亿元。

 

500

图源网络

而克而瑞的统计口径,则更加细分,需要分两个榜单来看。

 

在克而瑞全国房企操盘榜上,克而瑞的数据和中指院基本一致,绿城中国位列行业第二。

500

图源网络

但在克而瑞的销售榜上,1-7月行业销售“三甲”分别为保利发展、中海地产、华润置地,销售额分别为1632亿元、1319.5亿元和1236亿元。

500

图源网络

如图所示,绿城中国,以857亿销售额位列行业第五。

 

事实上,中指院和克而瑞的这两份榜单,就充分展示了绿城中国真实的销售家底。

 

特别说明一下,因为中指院的榜单和克而瑞的操盘榜基本一致,在这里我们就统一以克而瑞的榜单来做对比分析。

 

首先,克而瑞操盘榜和销售榜有511亿的差额,在于绿城中国业务的特殊性:除了住宅开发销售之外,绿城中国还有部分代建业务。

 

换句话说,2025年1-7月,绿城中国1368亿的总合同销售额中,有511亿是代建业务的合同金额。

 

你可能要说了,绿城中国的代建业务也能给公司贡献不少营收。

 

是的,不否认绿城在这块业务的优势。

 

但代建业务本质上与自主开发销售的权益性质不同,代建收入更多基于品牌与管理输出,对企业自有资产的增值和利润积累贡献相对有限。

 

且代建占比过高,局限性也很明显,最直接的就是对利润的摊薄。

 

因为代建项目虽然能拉动销售规模,但权益归属方并非绿城,其贡献的净利润率不足3%,仅为自主开发项目的五分之一。

 

其次,我们都知道,相比全口径销售金额,权益销售金额更能反应销售的含金量。

 

如上图所示,如果按权益口径算,绿城中国2025年1-7的销售规模只有581亿,仅占1368亿操盘金额的42.47%,占857亿全口径销售金额的67.79%。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TOP3中的保利发展和中海地产。

 

2025年1-7月,保利发展的权益销售占比在78.8%,中海地产的权益销售占比更是高达92%。

 

相比之下,绿城的权益销售占比在TOP3中明显偏低,使得其看似庞大的销售规模在实际权益收益上大打折扣。

 

正是这种“代建冲量+小股操盘“的模式,让绿城的销售规模不断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绿城中国的这种模式还在延续。

 

2025年上半年,绿城新增货值831亿元,位列行业第二。但其中46%的地块采用合作开发模式,实际权益货值仅450亿元。

 

对比之下,保利发展899亿元新增货值中,权益占比达78%,净增权益货值699亿元,是绿城的1.55倍。

02

资本市场的“差别待遇”

 

经过行业三年的深度调整,各大头部房企都无可避免地面临利润探底的局面,头部房企也概莫能外。

 

但横向对比来看,绿城中国与同为TOP3阵营的保利和中海相比,依旧有不小的差距。

 

首先是净利润规模。

 

2025年上半年,绿城中国实现营收533亿,实现股东应占利润约2.09亿元,同比下跌89.77%。

 

截至8月28日,已经披露中期业绩的内地上市房企,净利润规模在50亿以上的有2家,10亿以上的有3家,3亿以上都有6家。

 

绿城中国这个净利润规模,就排不进行业前十。

 

我们再看看规模排在绿城中国后面的中海地产。

 

2025年上半年中海地产实现收入832.2亿元,除税前溢利130.0亿元,核心股东应占溢利87.8亿元。

 

也就是说,2025年上半年,绿城中国录得的营收只比中海地产少了大概300亿人民币的规模,但录得的净利润,却连中海的零头都没有。

 

对于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暴跌的原因,绿城的解释是上下半年交付节奏分布不均,上半年结转面积同比下降22.7%,导致收入同比下降。同时,公司为推动长库存去化,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19.33亿元,对利润产生了较大影响。

 

这其实侧面说明,绿城在整体经营节奏的把控上,也不如其他两家头部房企。

 

其实绿城中国和中海地产这种利润上的差距,2024年年报就已经非常明显了。

 

2024年,绿城实现营收1585.46亿元;股东应占利润为15.96亿元,净利润率在1%左右。

 

也就是说每卖出100元的房子,绿城中国只能赚到1元钱。

 

可以作为对比的是,同样是2024年,中海地产实现营业总收入1851.5亿元;净利润156.4亿元。

 

绿城中国虽然规模赶上来了,经营能力的提升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是TOP3房企融资成本的差异。

 

2025年2月18日,绿城中国公告称,拟额外发行一笔将于2028年到期的8.45%的美元优先票据,该新票据将和将于2025年2月24日发行的2028年到期的3.5亿美元8.45%的优先票据构成同一系列票据。

 

而根据中海地产2025年中期业绩,中海的净借贷比率为28.4%,平均融资成本为2.9%,融资成本处于行业最低区间。

 

这意味着,市场给绿城的风险溢价,比头部企业高出近一倍。

 

这种估值落差的背后,反映出市场对其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存在一定担忧。

03

张亚东时代落幕

 

有人可能会说了,不能拿绿城中国的融资成本跟中海这些央企相比,央企的融资成本确实有很强的优势。

 

但各位别忘了,绿城自己也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大股东是中交集团。

 

从今年3月开始,绿城中国也迎来了核心管理层的巨震,中交系开始全面接管绿城。

 

3月27日,绿城中国正式宣布,张亚东因工作安排辞任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并提交日期为3月21日的辞呈。

 

根据辞呈,张亚东的辞任,将于3月28日董事会会议召开前或下一次董事会会议召开前(以较早者为准)生效。

 

履职绿城7年的张亚东,是绿城从1000亿走向3000亿的关键人物。

 

随后,绿城中国官宣:根据绿城中国董事会决议,自3月26日起,刘成云获委任为公司董事会主席。

 

据悉,刘成云曾长期在绿城中国大股东中交集团体系内任职,2023年6月至今任中交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据中国房地产报报道,近日,绿城中国网站撤下了原执行总裁李森的照片,取而代之的是“中交系”资深高管赵晖,成为绿城新任党委书记、执行总裁,主要负责党群、华中区域公司、商业管理等工作。

500

图源网络

中房报认为,此次赵晖接棒执行总裁,标志着“中交系”核心高管全面入驻绿城系关键岗位。

 

2019年,张亚东晋升为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李森“空降”绿城,出任绿城中国执行总裁、党委书记。有一种说法,李森是张亚东点名要的将。

 

除李森外,绿城中国原董秘尚书臣也已辞职。

 

根据中房报的报道,绿城中国的这一系列的变动,是中交集团为解决混改企业“控股不控权”问题。

 

从数月之前,中交系就接连派驻高管进入绿城,通过人事调整确保战略协同与风险管控。

 

而李森的离开,赵晖的到任,都是大股东中交集团重新梳理治理、收回主导权的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在以中交集团背景为主的管理层的主导之下,绿城中国的下一步,是更进一步,还是更稳为主?

 

绿城中国这份最新的半年报,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