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的终结时代来了

 ——先发优势带来的超额利润、无限增长的传统模式与有限资源、公平分配之间的根本冲突,是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核心矛盾。

一、先发优势与超额利润的 “不可持续性”:三重必然约束

发达国家依托工业革命、技术垄断、全球规则制定权形成的 “超额利润体系”,本质是 “历史阶段性红利”,随着时代发展必然面临三重不可逆的约束,使其难以长期维持:

1. 技术扩散:超额利润的 “护城河” 逐渐瓦解

先发优势的核心是 “技术垄断”(如早期蒸汽机、后来的半导体、现在的高端芯片),但技术的本质是 “可传播、可模仿、可迭代” 的 —— 后发国家通过技术引进、人才培养、自主研发,必然逐步打破垄断,压缩超额利润空间:

案例 1:制造业转移。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依托汽车、电子产业的技术优势,获取全球制造业超额利润;但随着日本(汽车、半导体)、韩国(电子、造船)、中国(全产业链制造)的技术追赶,全球制造业利润从 “美国垄断” 转向 “多极竞争”,美国汽车产业利润率从 1960 年代的 15% 降至当前的 5% 左右。

案例 2:新能源技术。过去十年,欧美在光伏、风电技术上的先发优势,随着中国在光伏组件(全球产能占比 80%)、风电整机(全球产能占比 60%)的技术突破被打破,光伏度电成本从 2010 年的 3 美元 / 千瓦时降至 2023 年的 0.03 美元 / 千瓦时,欧美企业的超额利润几乎消失,行业利润转向 “规模效应 + 成本控制” 的竞争。

这种 “技术扩散→垄断打破→利润平均化” 的过程,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先发国家若不能持续创造颠覆性技术(如当前 AI、量子计算的竞争),超额利润必然逐步萎缩。

2. 资源环境约束:无限增长与有限资源的根本冲突

发达国家的超额利润,很大程度上建立在 “低成本占用全球资源” 的基础上(如殖民时代的原料掠夺、工业化时代的能源消耗),但地球资源(能源、矿产、生态容量)是有限的,这种 “资源依赖型增长” 必然面临天花板:

数据层面:全球人均碳排放约 5 吨,而美国人均碳排放达 14 吨(是全球平均的 2.8 倍),这种 “高消耗、高排放” 的增长模式若被全球复制(如全球 78 亿人都达到美国的碳排放水平),需要 5 个地球的生态容量,显然不可持续。

现实矛盾:当前全球能源危机(俄乌冲突后的油气价格波动)、矿产争夺(锂、钴等新能源金属的价格暴涨),本质是 “传统增长模式下资源供需失衡” 的体现 —— 先发国家若继续维持 “高资源消耗换超额利润” 的路径,必然引发与后发国家的资源争夺,甚至对抗(如欧美对锂资源的 “本土化战略”、对非洲矿产的控制)。

3. 全球利益分配失衡:超额利润的 “合法性危机”

先发国家的超额利润,往往伴随 “中心 - 外围” 的全球分工体系(中心国家掌握技术、品牌、金融,获取高利润;外围国家承担制造、资源供给,获取低利润),这种分配模式随着后发国家的崛起,必然引发 “合法性质疑”:

案例: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2023 年,一部售价 1000 美元的 iPhone,苹果公司获取约 50% 的利润(500 美元),而中国组装厂仅获取约 3% 的利润(30 美元),这种 “品牌技术垄断→超额利润” 的模式,随着中国、印度等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如小米、传音),正面临 “利润再分配” 的压力 —— 消费者开始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非欧美品牌,苹果的超额利润空间已从 2015 年的 65% 降至 2023 年的 50%。

社会层面: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全球最富 10% 人口掌握 85% 的财富),本质是 “先发优势带来的超额利润未被合理分配” 的结果,这种失衡必然引发后发国家的不满(如发展中国家对 “数字税”“碳关税” 的反对),甚至导致全球治理体系的动荡(如 WTO 改革受阻、区域贸易协定碎片化)。

二、经济增长魔咒的本质:“量的扩张” 替代 “质的提升”,陷入 “增长依赖症”

你提到的 “经济增长魔咒”,核心是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 “无限量增长” 的路径依赖 —— 将 “GDP 增长” 等同于 “社会进步”,忽视了增长的质量(公平分配、资源效率、民生福祉),最终导致 “增长无意义”(即 “GDP 增长但民生未改善”)或 “增长不可持续”(资源耗尽、生态崩溃):

1. 增长的 “边际效益递减”:投入越多,收益越少

传统增长模式依赖 “资本、劳动力、资源” 的投入,但随着投入增加,增长的边际效益会逐步递减:

工业时代:早期投入 1 单位资本,可带来 2 单位 GDP 增长;但当产能过剩后(如钢铁、水泥),投入 1 单位资本可能仅带来 0.5 单位 GDP 增长,甚至引发产能浪费(如中国钢铁产能利用率从 2010 年的 85% 降至 2023 年的 78%)。

服务业时代:欧美发达国家的 GDP 增长主要依赖服务业(如金融、医疗、教育),但这些行业的增长也面临瓶颈 —— 金融行业过度扩张会引发金融危机(如 2008 年次贷危机),医疗教育的过度商业化会导致民生成本上升(美国人均医疗支出达 1.2 万美元,是中国的 10 倍,但预期寿命低于中国)。

这种 “为了增长而增长” 的模式,最终会导致 “增长成本高于增长收益”,陷入 “增长魔咒”:不增长会引发失业、债务危机,增长又会带来资源浪费、社会失衡。

2. 增长与民生的 “脱钩”:增长不代表福祉提升

传统增长模式将 “GDP 总量” 作为核心目标,忽视了 “增长成果如何分配”:

美国案例:2000-2023 年,美国 GDP 从 10 万亿美元增长至 25 万亿美元(增长 150%),但底层 50% 人口的实际收入仅增长 10%,而顶层 1% 人口的收入增长了 200%—— 这种 “增长偏向少数人” 的模式,导致社会撕裂(如民粹主义崛起、街头抗议频发),即使 GDP 持续增长,社会稳定性仍在下降。

中国警示:过去几十年中国依托 “投资 + 出口” 实现高速增长,但也面临 “房地产泡沫、地方债务、贫富差距” 等问题,因此提出 “高质量发展”(从 “速度优先” 转向 “质量优先”),本质就是要破除 “增长魔咒”,让增长与民生改善、生态保护挂钩。

三、破局方向:构建 “有限富余社会”—— 从 “量的争夺” 转向 “质的共享”

“有限富余社会” 的核心不是 “否定增长”,而是 “重构增长的目标”—— 承认资源有限、增长有边界,将经济体系从 “无限量扩张” 转向 “有限量优化”,核心是实现 “三个转变”:

1. 增长目标:从 “GDP 总量” 转向 “福祉总量”

不再将 GDP 作为唯一考核指标,而是建立 “多元评价体系”,包括:

公平分配指标:如基尼系数、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中国目标 2035 年中等收入群体达 8 亿人);

资源效率指标:如单位 GDP 能耗、水资源利用率(欧盟目标 2030 年单位 GDP 能耗较 1990 年下降 55%);

民生福祉指标:如预期寿命、教育医疗可及性(北欧国家将 “幸福指数” 纳入政策制定依据)。

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让增长服务于 “人的全面发展”,而非 “资本的无限增殖”—— 例如,芬兰的 GDP 增速虽仅 1-2%,但通过高福利、低贫富差距,连续多年蝉联 “全球最幸福国家”,证明 “有限增长也能实现高福祉”。

2. 资源利用:从 “线性消耗” 转向 “循环利用”

面对资源有限的约束,“有限富余社会” 必须建立 “循环经济体系”,减少对 “新增资源” 的依赖:

生产端:推行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如汽车行业的 “模块化设计”,让零部件可回收;电子行业的 “以旧换新”,减少电子垃圾);

消费端:倡导 “理性消费、共享消费”(如共享单车、二手平台的兴起,减少 “一次性消费”;欧美 “极简主义” 生活方式,降低人均资源消耗)。

案例:德国的 “循环经济” 实践 —— 德国垃圾回收率达 68%,再生资源产业产值占 GDP 的 2%,通过 “垃圾收费、回收补贴” 等政策,实现了 “资源消耗下降但经济仍增长”(2010-2023 年,德国单位 GDP 能耗下降 30%,GDP 增长 25%),证明 “有限资源也能支撑可持续增长”。

3. 全球治理:从 “零和博弈” 转向 “多元协作”

破除 “中心 - 外围” 的分工体系,建立 “公平的全球利益分配机制”,是构建有限富余社会的关键:

技术共享: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开放低碳技术、医疗技术(如中国向非洲提供光伏技术援助,帮助非洲实现 “绿色工业化”),避免技术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让全球共享技术红利;

规则公平:改革全球贸易、金融规则(如 WTO 的 “特殊与差别待遇” 条款,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政策空间;建立 “全球碳定价” 机制,避免 “碳关税” 成为贸易壁垒),让后发国家有更多机会参与全球利益分配;

公共产品共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疫情、粮食安全等全球挑战(如中国提出的 “全球发展倡议”,推动 100 多个国家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合作),将 “资源争夺” 转化为 “合作共赢”。

四、破除增长魔咒,才能跳出零和博弈

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与超额利润不可持续,本质是 “无限增长模式” 与 “有限资源、公平需求” 的根本冲突;而当前全球的对抗(贸易保护、技术脱钩、资源争夺),正是这种冲突的外在表现 —— 若继续陷入 “零和博弈”,最终只会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生态崩溃、社会撕裂。

构建 “有限富余社会”,不是要回到 “贫困时代”,而是要建立 “更合理的增长与分配体系”:承认增长有边界,但通过 “质的提升”(公平分配、资源效率、民生福祉),让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共同福祉。这需要全球各国(无论是先发国家还是后发国家)放弃 “零和思维”,转向 “共赢协作”—— 只有这样,才能打破 “增长魔咒”,让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的未来。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