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食节的内地预制菜,越来越多了……
今年美食博览一如既往在湾仔会展举行,照例是全港的吃货盛事,作为年年打卡的老饕,我也过去走了一圈。
日本专区依旧很亮眼,百多间食品和保健品公司扎堆,卖从抗衰老产品到百年茶铺的一切,看得我眼花缭乱。
不过,老实说,今年最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忍不住想多说两句的,不是那些高端日本养生产品或者韩国料理,而是部分来自内地的食品。
说是“美食”展,站在一些的摊位前,看到的却是——冷冻的梅花叉烧、咖喱牛腩、菠萝包等预制菜品。
一公斤的梅花叉烧卖80港币,批量买还能便宜点。餐厅只要解冻、拆包装、加热,就能端上桌。
叉烧和牛腩全都在真空袋里维持着标准化的完美弧度。
“这个梅花叉烧特别适合茶餐厅...”销售员递来的样品还带着冰碴。
加热完咬下去时尝不到丝毫炭火气,只有标准化的甜蜜——就像连锁咖啡店永远不犯错的糖浆比例。
摊位小姐姐笑得很自信,说他们去年参展已经吸引到本地的连锁茶餐厅和批发商合作,今年目标是再签两个香港客户。
说起预制菜这事,确实很难去给它下定义判断它的好坏,赞成的,反对的都大有人在。
前阵子茶记冰鲜菠萝包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对一些有追求,爱品鉴美食的朋友来说简直是天塌了。
新闻爆出来的时候我的饭搭子同事直接一脸塌房打击,精神萎靡了几天!
其实香港饮食界早就有讨论,尤其疫情后人手短缺、租金高企、工资上涨,香港很多餐厅为了节省时间和人工成本,都在悄悄用预制菜。
内地的预制菜市场是火到不行——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3预制菜行业报告》,全国市场规模已经超过4000亿人民币,预计2026年突破1万亿。
这样的替代品正在悄然重塑香港的餐饮版图。
从茶餐厅的冰鲜菠萝包到酒楼的即食盆菜,预制菜已经渗入这座城市最骄傲的饮食基因。
据知名港媒报道,香港一些餐厅甚至会从内地集中采购预制菜,来保证稳定的出品和成本控制。
本来对我这种对美食没太大追求的人来说无关痛痒,能吃就行。
但随着拿到手的菠萝包越来越不酥脆,餐厅出品的菜越来越没有锅气,心中的天平也渐渐开始倾斜——“不想再吃假手工菜了!”
在一些场景用预制菜其实无可厚非,支持者会说,预制菜很有“科技感”,品质统一,出餐又快,还能缓解厨师荒。
尤其是连锁餐厅,本来就讲究标准化,用着确实合适。
我承认这点没错,但问题是——餐饮不只是填饱肚子,还是一种体验和文化。
去茶餐厅吃个叉烧饭,想要的是师傅那刀切下去、叉烧油光闪亮、带着炭香的感觉,而不是冰箱里解冻出来、用蒸柜热一热的工业品。
当我们谈论香港味道时,在乎的从来不只是效率。
中环烧腊铺凌晨四点响起的剁砧声,大排档镬气掀动的灼热气浪,茶餐厅奶茶杯上凝结的水珠——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米其林指南。
预制菜或许能复刻味道,却永远无法重现老师傅在高温灶台前额头反光的汗珠,或是街坊那句"今日啲叉烧好靓"的寒暄。
更现实的是,一旦预制菜普及,香港餐饮的竞争力会不会下降?
本地的餐饮优势之一,是那种即时烹调的鲜味和人情味。如果人人都用同一批中央工厂的货,街头的小店和大型连锁还有什么区别?
你去旺角的茶餐厅吃到的咖喱牛腩,可能和你在深圳机场吃的一模一样。听起来方便,但少了点香港味。
当然,我不是完全反对预制菜。它在酒店宴会、大型活动、甚至学校饭堂都有合理的用途。
问题是,香港政府是不是该划一条线——哪些菜可以用,哪些菜最好还是留给师傅的手艺?
内地的“梅菜扣肉”或者“红烧狮子头”可能预制得不错,但港式点心、炭烧叉烧、即炒粉面,真心觉得还是现场做才有灵魂。
看着海外展台的师傅在演示如何用竹刷慢慢搅打抹茶。他手腕起落的弧度,我突然想起中环巷子里那家烧腊铺。
老师傅剁烧鹅时,砧板会跟着他的力道轻轻震颤,桂皮香混着油脂滴在木纹里的滋啦声,是二十年来雷打不动的早餐BGM。
要是这些声音被冰柜的嗡鸣取代,连烧鹅的油光都变成了流水线上精确控制的参数,那也许几年后,去餐厅点菜前,我得问一句:“你们这个叉烧,是厨房师傅做的,还是工厂送来的?”
如果答案是后者,那我可能会转身去隔壁的小店,哪怕等久一点,贵一点,也想吃口真正的“人味”。
在这个连烧鹅都可以冷链配送的时代,或许我们更要珍惜那些拒绝被标准化的手艺——它们不只是食物的味道,更是一个城市倔强的心跳。
毕竟,香港的餐饮魅力,不该只是快和省,还应该保住那一份独特的香气与手艺。
-END-
关注我,就不会错过每一次在香港的体验: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