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上)剧本,查了如下时间点
第二篇《亨利四世(上)》
查了如下的时间点:
1,“一千四百年以前,为拯救我们,被钉在伤心惨目的十字架上面”。被钉在十字架上是公元33年左右,时间差不多是1433年。而理查二世战败,亨利四世篡位是1399年。
2,“死者的尸体在威尔士妇人的手里受到如此的凌辱,如此兽性的无耻的阉割”。英格兰北约克郡Wharram Percy遗址(11-13世纪)的考古发现表明,当地村民会通过斩首、肢解、焚烧尸体防止死者“复活”为丧尸(Revenant)。这个时间点没问题。
3,“着个鼻壶”。英国历史上有使用鼻烟壶(或称鼻烟盒,snuff box)的习俗,这一传统始于17世纪,在18至19世纪达到鼎盛。折中,18世纪成为身份的象征,这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不符。
4,“喝甜酒加糖”。英国在酒类饮品中加糖的习惯。18世纪英国通过“三角贸易”(纺织品→非洲奴隶→美洲蔗糖→英国)大量获取廉价蔗糖。糖价暴跌后,中下层民众开始模仿贵族习惯,在酒精饮料中加糖。甜酒(如加糖的啤酒或葡萄酒)搭配面包成为廉价高热量餐食,用于补充工业革命时期繁重劳动的体力消耗。19世纪精英阶层贬低甜味,推崇苦味饮品,甜酒成了阶级区隔的文化符号。文中已经贬低喝甜酒,所以时间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不符。
5,“还告诉我说如果要医治内伤,天下再没比鲸脑油 更妙的灵药”。英国使用鲸脑油(Spermaceti)治疗“内伤”或作为药用的做法,主要集中在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其应用与工业革命时期鲸油产业的繁荣及传统医学观念密切相关。不管是18世纪初还是19世纪中,这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不符。
6,“肯德尔绿衣裳”。肯德尔是指从菘蓝中提取的天然绿色燃料,改工艺在英国纺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明代后期(1600年左右)工艺改进,使用酒糟发酵法提高产量。就是明朝有名的蓝靛和蓝靛厂。
7,“紫苑草”。原产欧亚大陆,英国多为人工培育品种,适应温带气候,需全日照环境。7世纪宗教引入 → 19世纪科学记录 → 20世纪至今品种培育与园艺普及。
8,“这东西人称之为沥青”。英国在1832~1838年间在格洛斯特郡修筑第一段煤沥青碎石路。18世纪中期英国因为工业革命,煤炭取代木材成为主要能源,煤沥青是副产品。
9,“魔鬼也骑着琴弓子来了”。来源于19世纪欧洲流传的关于帕格尼尼(1782-1840)的“魔鬼琴弦”传说,称其琴弦由特殊材料制成,或被魔鬼赋予魔力,使其演奏时能产生非凡音效。时间不符。
10,“粗土布,荷兰细布,八先令一码”。英国粗花呢:源于18世纪苏格兰农民的实用需求,19世纪经贵族改造后成为户外文化与英伦风格的标志;荷兰细布: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技术代表,以莱顿为中心的高端毛织产业,因外部竞争与内部衰退于18世纪中后期消亡。时间不符。
11,“把嗣子给他作侍童”。16世纪的英国存在侍童制度,主要服务于国王个人。
12,“我要养一只八哥,教它说话把我的短尾巴马的鞍子拍拍”。八哥鸟属包含多个物种,其原生分布集中于亚洲热带至温带地区,尤其以东洋界(印度至东南亚)为核心。英国商人约翰·卢特默(John Luttmer)于1950年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带回爪哇八哥至英格兰。作为“异域观赏鸟”满足战后欧洲对新奇物种的需求。因不适应英国阴冷气候,该鸟出现行为异常(鸣叫刺耳),1958年因扰民被转卖,后随新主人迁至新加坡。另外一种说法是反讽,但1400年英国能知道八哥和八哥不好养活的人不多。
13,“玫瑰”。13世纪由王室引入,15世纪因玫瑰战争成为政治图腾;到18世纪借“花语”风潮成为爱情信物,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奠定大众文化地位。
14,“提着锡酒壶叮叮当当地”。18世纪英国人发明的新合金提升了锡器工艺,使锡制酒壶逐渐普及。19世纪至20世纪,英国皇室和普通民众均偏爱锡制酒壶盛啤酒。
15,“身穿皮背心,水晶扣子,头发短短的,玛瑙戒指,酱色袜子,毛绒袜带”。两篇文章唯一的对穿着描写。
16,“荣誉不过是一副挽幛”。英国的葬礼包括宗教仪式、灵柩护送和墓地安葬等环节,通常不设置挽嶂。
17,“土耳其人格里高利立下的那些战功也比不上我今天的表现”。格里高利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史诗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核心人物。他虽是顿河哥萨克,但被设定为具有土耳其血统(“骨子里流着遥远国度土耳其的血脉”),性格桀骜凶猛,一生深陷战争与爱情漩涡。写的是1912年到1922年俄国两次革命,1928年出版第一部。另外,有解释说这个格里高利是圣格里高利,擅长的是施展神迹,反讽的说法。
18,“两颗星不能在同一条轨道里运行”。英国天文学界并未直接提出这一论断,在天文学中,长期存在一个理论观点:若双星系统的两颗子星距离过近(轨道周期短于5小时),其引力相互作用会导致它们快速合并或碰撞。
这剧本首次出版于1598年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