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治理的根须扎进街巷里弄
小区楼下的快递柜又塞满了,张阿姨在业主群里喊了句"谁的快递占了公共空间",半小时后就有人默默取走;菜市场门口的电动车总乱停放,街道办找商户和居民开了场"院坝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定下了"先来后到、划线停放"的规矩……这些发生在街头巷尾的小事,恰恰藏着社会治理的大道理:基层稳,天下安,夯实基层基础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要让老百姓在柴米油盐里感受到秩序与温度。
基层治理难在哪儿?难在"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里藏着太多具体问题。楼道堆物不是简单的"素质问题",可能是老人舍不得扔旧物的习惯;广场舞噪音背后,或许是退休老人缺乏活动场地的无奈。如果只是用"罚款""禁止"来硬管,看似解决了问题,实则可能埋下新的矛盾。就像有些地方为了整治占道经营,把小商贩赶得一干二净,结果居民买菜不方便了,路边的烟火气也没了。这说明,基层治理不能搞"一刀切",得顺着群众的需求找办法。
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探索"接地气"的治理招法。有的社区搞"积分制",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调解纠纷能攒积分,换物业费减免;有的村社建"议事厅",大事小情坐下来商量,谁也别想"一言堂"。这些做法的共同点,就是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毕竟,住在这片儿的人最清楚哪儿堵得慌、哪儿需要修,把大家的智慧聚起来,治理才能说到点子上、办到心坎里。
当然,夯实基层基础也离不开"硬件"托底。以前有些社区办公室挤在老旧平房里,居民想反映问题都找不到地方;现在不少地方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不仅能办事,还能搞活动,成了名副其实的"百姓之家"。但要警惕的是,硬件上去了,服务不能"悬浮"。要是工作人员总是"坐办公室等上门",而不是主动到楼栋里、田埂上听呼声,再好的场地也只是个摆设。
说到底,社会治理就像种庄稼,只有把根扎在基层的土壤里,才能长出枝叶茂盛的大树。从调解邻里纠纷到排查安全隐患,从关照独居老人到组织文化活动,每一件看似琐碎的事,都是在为治理根基添砖加瓦。当群众觉得"有事有人管、难处有人帮",基层治理的底气自然就足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就有了最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