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的功绩不容否定

## 沉默的脊梁:中国农民的功绩与尊严不容否定

在当代中国的宏大叙事中,农民常常被简化为一个模糊的背景,一个等待被"拯救"的群体,甚至在某些语境下成为"落后"的代名词。这种认知的扭曲与简化,掩盖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农民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与传承者,更是现代中国崛起的无名英雄。他们的功绩不应被否定,他们的尊严不应被轻视,他们的贡献不应被遗忘。

翻开中国历史的长卷,农民始终是文明延续的根本力量。从河姆渡的稻作文明到都江堰的水利智慧,从《齐民要术》的农学结晶到精耕细作的传统技艺,中国农民用双手塑造了世界上最持久、最辉煌的农业文明。他们不仅是土地的耕种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二十四节气成为民族共同的时间记忆,农耕祭祀演变为全民节日,乡村伦理构成了社会道德的根基。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指出:"文明首先是一场农业革命。"中华文明能够五千年绵延不绝,正是因为中国农民创造了世界上最高效、最可持续的小农经济体系。

当我们将目光转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农民的角色更加令人肃然起敬。新中国成立初期,正是通过农业税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民为工业化积累了原始资本。据统计,1950-1978年间,农业部门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的积累相当于同期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原值的总和。改革开放后,农民工群体如潮水般涌入城市,他们建起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却住在简陋的工棚;他们生产着世界工厂的商品,却常常面临欠薪与歧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曾指出:"中国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农民的巨大付出之上。"这种付出不仅是体力的,更是情感的——无数农村家庭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成为时代之痛,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发展的整体进程。

令人忧虑的是,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今天,农民贡献的集体记忆正在被系统性淡化。城市中心的纪念碑很少镌刻农民的身影,主流媒体很少讲述农民的故事,学术研究很少关注农民的智慧。更甚者,一种隐性的歧视正在蔓延——将农民视为需要被教化的对象,将农村视为需要被改造的空间。这种认知暴力比物质上的不平等更具破坏性,它否定了农民的主体性,剥夺了农民的话语权,扭曲了历史的真实图景。德国哲学家阿多诺警告:"遗忘过去的苦难是新一轮苦难的开始。"如果我们集体遗忘农民的牺牲与贡献,我们将失去理解中国发展本质的关键钥匙。

重新发现农民的价值,不仅是对历史的公正对待,更是对未来负责的表现。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传统农耕智慧中的循环农业、多样化种植、水土保持等理念,恰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应简单理解为对农民的补偿,而应是对农民价值的重新认识——他们不仅是粮食的生产者,更是生态的守护者、文化的传承者、社区的建设者。日本农学家福冈正信曾感慨:"农民是离神最近的人。"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与生命对话,与自然协商,实践着人类最本质的生存智慧。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亟需构建一种更加公正的农民叙事。这种叙事不应将农民浪漫化为田园牧歌的主角,也不应将其简化为需要帮扶的对象,而应当如实呈现他们作为历史主体的复杂性——他们的坚韧与智慧,他们的困顿与渴望,他们的传统与变革。只有当农民的功绩得到充分承认,农民的声音获得平等尊重,农民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我们才能说这个社会真正理解了公平与正义的含义。

中国农民如同大地的脊梁,默默承载着国家前行的重量。否定农民的功绩,不仅是历史的无知,更是道德的贫血。在追求现代化的狂热中,我们更需要时常回望那些在田野间弯腰劳作的身影,记住一个朴素的真理:没有农民的奉献,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不尊重农民的价值,就无法构建真正的中国未来。农民的尊严,应当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农民的功绩,应当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的丰碑之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