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浙江实践的多元探索与路径启示

社会治理的根基深植于基层,其效能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民生福祉。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近年来在基层治理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这些实践以问题为导向、以数字化为支撑、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多元主体协同: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浙江的基层治理创新始终聚焦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兰溪市云山街道枣树社区通过构建“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多元参与”格局,将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纳入社区网格治理队伍,聘请20余名新就业群体成员担任流动网格员,形成“发现问题—上报—处置”的闭环机制。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问题解决的效率,更让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无独有偶,绍兴市越城区推出的“契约化”共建机制,通过党建联建推动社区与企业签订共建协议,明确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和项目清单,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这些实践表明,只有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才能构建起基层治理的“共同体”。

数字化赋能:重构基层治理“智慧生态”

数字化是浙江基层治理的显著特征。杭州首创的“共享法庭”便是典型代表,这一模式集成在线调解、诉讼服务、法治宣传等功能,将司法服务延伸至村社、行业协会等基层单元。数据显示,杭州“共享法庭”已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1万余件,普法宣传覆盖超460万人次,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此外,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的“吾邻家园”项目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引导居民全过程参与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打造了睦邻港湾、非遗工坊等七大功能区域,并研发“节日儿女”等社区治理微项目,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这些实践证明,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重构基层治理生态的关键路径。

制度创新与文化浸润:筑牢基层治理“长效根基”

浙江的基层治理创新始终注重制度与文化的双重支撑。宁海县首创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通过明确权力边界、规范运行流程,有效遏制了基层“微腐败”,相关经验已在全国推广。与此同时,浙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如浦江县郑宅镇的“好家风”治理体系,将“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的家规文化融入基层治理,通过“家风指数”评选、家风主题公园建设等方式,推动家风与乡风、民风良性互动。这种“制度+文化”的双轮驱动模式,既强化了治理的规范性,又提升了治理的温度感。

基层治理是篇大文章,既需“顶层设计”的宏观谋划,也离不开“基层创新”的微观探索。从兰溪的流动网格员到杭州的“共享法庭”,从绍兴的“契约化”共建到嘉兴的“吾邻家园”,浙江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多元协同、数字赋能、制度文化并重,才能持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