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济奇袭战:日本再次制造的珍珠港事件

500

安倍内阁发动的贸易战突袭令文在寅政府措手不及,这一措手不及体现在不同方面:韩国完全没有日本背后捅刀的预判;韩国也没有事先获取相关情报;韩国更没有未雨绸缪想好对策。实际上日本对韩国发起的贸易战攻势在对手面前完全做到了出其不意,因而令主流媒体和国际舆论颇感意外。

媒体的“意外”之感为日韩贸易战的发生带来了过多的随机性暗示,此前日韩的主要矛盾还集中在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韩国在对日政策上的“激进”举动惹怒了安倍内阁,故而日本政府选择了更加“激进”的报复性措施,直接打击韩国经济产业,完成一次特朗普式的国际政治“贸易”。

似乎安倍政府的举动建立在情绪化冒进之上,贸易战像一场心血来潮之举,但我们知道,国家行为不会有真的“心血来潮”,即便是特朗普这么奔放的大统领,对华政策也是酝酿依旧,白宫会犯错,但白宫不会头脑发热。善于小处算计又贪生怕死的日本人自然更不会搞大冒险活动,媒体所谓的“意外”只是表明,何止是韩国政府,国际舆论对事态走向同样完全缺乏预见性,而这恰好让安倍摘得了一枚“七生报国”的勋功章——平成时代,他是日本铁腕首相,令和时代,他是战后的山本五十六,在密不透风的内阁府墙壁后面,安倍和幕僚们成功地谋划了一次经济版的珍珠港事件,并且旗开得胜,虽然对象是韩国。

和当年山本司令官以小敌大的珍珠港突袭相比,安倍仗势欺人敲打韩国经济多少有点胜之不武的意味,但国家利益是讲情面的,山本司令官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伊始就预见了日本和自己的悲剧结局,哪怕一战封神,国家早晚万劫不复。而战后70多年的忍气吞声,已经让日本政客们深谙“狗仗人势”与“闷声发财”之道,同样是历史问题和领土纠纷,安倍内阁叫喊了好几个年头的“对华包围网”从未有任何实质性的举动,日本产业军团也从不曾与中国同行展开生死鏖战,政府主导的抗衡性“基建出海”和“日产推销”也都是见好就收,毕竟大家都要恰饭的,互相背书一波,让中国基建走得更长远,让中国基建上运转的日本制造跑得更畅通,让"热爱中华”的日本经济人士将自己深深融进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所以说,单靠“慰安妇”和“强征劳工”就能逼得安倍上蹿下跳显然过于naive——安倍很清楚,捏柿子得挑最软的,周边国家谁最软,宇宙起源南朝鲜。

正因如此,一个很反常的现象出现了,在以往几年的日本舆论中,铺天盖地的是“中国威胁”和“北朝鲜核问题”,韩国是日本人不屑一顾的存在,但安倍内阁面对前两者只是光说不练,面对韩国的“硬气”,却反手就是一巴掌,这就是算准了,韩国软得毫无招架之力。

这种“软”先是体现在经济产业上,韩国号称称雄世界的半导体产业其实产业链并不完备,一旦日本在原材料上断供,韩国半导体立刻成为无米之炊,这一尴尬局面令明眼人一眼洞穿,不可一世的三星,其实也是高度依赖国际产业分工的“绣花老虎”,日韩两个表面上龃龉不断的国家,背地里的经贸关系与产业交缠却极为深厚,全产业链不是韩国这种小国能玩得起的东西,这边华为能以一己之力对抗发达国家集团,甚至反手“制裁”美国,平时低调,其实獠牙凶煞,那边一向看轻华为的韩国三星,别说美国,面对日本都不堪一击,徒有其表的狺狺狂吠换不来国家崛起和产业振兴,力量不行,国家颜面就是个不存在的东西。

韩国的“软”同时还体现在地缘上。过去几年的国际局势风云起码让日本人认清一个事实,日本韩国虽然在国家模式上极为相似,都缺乏主权的完整性和国际政治话语权,完全受制于美国,但在东亚一隅中,日本还是可以仗着自身的体量发挥一些区域力量的作用,更何况日本的地理位置也可以让它向太平洋方向发展,只要不碰美帝的核心蛋糕,当个“皇协军”起码还有发号施令的机会,但韩国则不然,地缘上重重叠叠的外部力量已经把韩国向外发展的道路全部封死,这个国家的立国基础基本出于冷战格局,冷战格局早已结束了,在中美俄以及日本朝鲜的力量旋涡里,韩国早就丧失掌控局面的能力,日本没有能力解决中美相关的问题,或者解决拥核后的朝鲜问题,但日本起码可以在中美俄的缝隙里解决非核小国相关的问题,这种国家能力虽然不强,但聊胜于无。而韩国似乎完全不具备这种国家能力,《太阳的后裔》只是一个蹩脚的笑话。甚至在朝鲜民族内部,掌握民族命运之门——核钥匙的一方也是北边,作为朝鲜民族的政权之一,这个政权未来的前途同样暗淡得可以。

韩国最后的“软”则体现在内部——这个国家不仅在国际舞台上无法操控自己的命运,在国家内部,这个国家都很难自全,朴槿惠事件爆发后,这个国家的政权更显得匪夷所思,同样江河日下的还有韩国经济。在过去几年日本右翼疯狂炒作“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同时,“韩国经济崩溃论”慢慢霸占了舆论一角,不过前者是宣传的谎言,后者可能只是既有事实的夸大其词而已——安倍的内阁府起码做了详细的调研。当然,真正给韩国经济造成“急迫性”危机的是萨德事件的后遗症,在中国国家利益底线前疯狂试探的结果就是,中国依靠自己与韩国经济的紧密关系给了韩国一记重拳,彼时中国网友迫切期待韩国经济崩溃,正所谓损人不利己,而真正发自内心期待韩国药丸的并不是中国网民,而是绵里藏针的日本人,哪怕损人损己,他们也会思虑这种可能性,这才是日本民族与朝鲜民族真实自我的展露,一个是不顾自我的阴险,一个是毫无自知的狂妄。

拿捏到位的安倍桑抓住了给韩国来一次珍珠港的有利时机:在韩国所能依赖的外部力量机制都暂时不起作用的时候。韩国能依赖的外部力量本来就不多,中美两强之外,还有一个同根同源的北朝鲜。

以往南北关系不好的时候,韩国政府一般会在中美之间游走,这是冷战思维和经济全球化思维的反复切换,因为中国和朝鲜是“铁血同盟”,中韩关系的温度一定要和韩美同盟保持平衡,让韩国在不惹炸朝鲜的前提下于中美之间扩展生存空间。但朴槿惠政府开始,这种力量平衡被打破,朴槿惠前期“过度”的亲中,不仅让白宫不满,还令北边的兄弟对华失去了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朝鲜只能在拥核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朝鲜的暴走同样击穿了韩国的安全感,最终萨德事件彻底摧毁了韩国在中美之间维持的力量平衡。所以文在寅很清楚,他短时间内修好中美平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中美不在第一时间逼他选边站已是格外开恩,以往两头讨好的套路已经让韩国难以摆脱任何一边,在此情形下,与北边拥核的兄弟妥协一把才是明智之举。另外,作为韩国民族主义一贯的泄气出口,挤兑一下日本化解国内重重矛盾似乎也是可行之路。

但令韩国人意外的是,一向色厉内荏的日本居然还手了。因为此时中美在贸易战上举国角力,两国都没有闲心在朝鲜半岛上为和自己核心利益不相干的事情扯淡。以韩国的行为模式来看,一旦韩国遇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国际问题,韩国政府肯定会第一时间求“爹”救援,就算是将心比心,日本政府也会对此知根知底的。美国自顾不暇,而且特朗普的“倒行逆施”也让美帝权威日渐堕落,这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一旦韩国求“爹”,美国八成不管,其二,美国也没有太多精力和能力去限制日本的贸易战行动。韩国的表现证明,日本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赌赢了一把。再者,由于萨德问题,中国对韩国的态度至少可以保证中国不会在日韩互相伤害的时候出来偏袒一边,而且朝核问题最终也在中国的斡旋下告一段落,朝鲜虽然对日一向“凶残”,但刚经过中朝的深层交流,朝鲜的注意力也不会在此,更何况经贸领域朝鲜即便有心也是无力的。

这个机会窗口在日本G20峰会前后悄然打开,于是安倍内阁迎头一击。有道是,师出有名,日本发动对韩国的贸易战,借口有的是,但真正的动机却不在此时,日本对韩限制出口的“几大件”已经表明,日本此举,源于三十多年前日韩之间结下的“梁子”,这个“梁子”的核心是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产品之一“存储器”。

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发育甚早,二战结束后仅仅十年,日本便诞生了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这个被称为“随身听”或者“半导体”的东西让日本在这个领域赚得了第一桶金。1959年,美国德州仪器发明了集成电路。由于美苏冷战正处于紧张阶段,美军一直是半导体产品的最大买家,国防部的大订单令美国企业长期不重视民用半导体市场,这给了日本人可乘之机,以索尼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凭借物美质优的民用产品快速攻占美国市场,70年代初,日货在美国市场中独占鳌头,这令美国人大为光火,1972年反倾销大棒砸向日本,美国制裁日本的具体措施之一与制裁华为一样——断供芯片。失去“心脏”的日企还不像华为,它们没备胎,所以这一轮打击非常沉重。但日本人痛定思痛,政府迅速拉起贸易保护和高关税的防火墙,然后国家牵头,组织日立、NEC、富士通、三菱和东芝创立集成电路计划,国家出资补贴,全力以赴“砸”芯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相当显著,短短四年,日本芯片产业就拔地而起,且日本芯片的良品率远超美国。美国制裁反而让日本学会了自力更生,到1985年,日本已经拿下全球半导体内存市场的一半份额。

日企在芯片领域的崛起杀得硅谷哭天喊地,好些美国半导体巨头陪得都要光腚了,为了抵御日企,这些企业组成了美国半导体协会。虽说美国的产业利益集团一般很难降服国会老爷搞“社会主义”,但他们可以游说政府介入美日产业竞争,半导体协会用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逻辑说服了美国政府:半导体行业的衰落会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威胁,美国必须保护芯片的商业市场。于是,美国又举起了反倾销的大阪,1986年,日本被迫在《日美半导体协议》上签字,日本全面开放半导体市场,而出口美国的芯片却被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

在美国的逼迫下,日本半导体芯片产业份额丢了25%,而存储芯片受创最大,回吐了70%,仅剩下10%。不过美国也没有重开这一产业和日本竞争,真正在存储芯片上摧毁日本产业的不是美国,而是背后补刀的韩国,日本吐出来的市场份额基本被韩国吃掉。

当然,美国并没有对韩国网开一面,90年代,本来反倾销的大棒也要打向韩国的,但三星一代名总裁,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李健熙深知半导体产业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又深谙日本人的教训,他利用美国和日本在这个问题上的尖锐矛盾游说克林顿政府。李健熙游说集团的逻辑更加奇特:唇亡齿寒啊,如果三星没了,“爹”就少了一个抑制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得力工具。最终克林顿政府在这个问题采取了公平客观的拉偏架政策,在对日本芯片征收100%关税的同时,对韩国芯片征收的惩罚性关税高达0.74%。这还只是李健熙游说集团的第一个成果,第二个重大成功对日本的打击更为致命,三星说服美国人在个人电脑的内存方案上选择三星标准,日本被排除在外。三星靠着个人电脑产业的发展,一口吞掉了日本企业的市场份额。而李健熙同志发家致富之后也没有忘记母校的恩情,他从通过日企歼灭战获得的财富中拿出了一小把,捐赠给早稻田大学,作为政治经济学术院新教学楼的建设经费,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政经学术院里的图书阅读室。

被韩美联手做扣挤出全球供应链的日本当然是举国悲愤,对韩国恨得咬牙切齿。不过好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半导体行业衰落,但配套发展起来的半导体材料产业依然占据全球绝对优势,为今天日本的贸易战反击留下了宝贵弹药。打垮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李健熙可能也是得意忘形,忘了给三星留备胎,半导体材料产业依然留在日本人手中,这才造成今天的局面。换言之,今日日本以半导体材料为牵引对韩国发起的经济制裁,正是卧薪尝胆二十年之后对韩国一雪前仇,在安倍内阁的带领下,日本半导体产业开始了全球市场夺还战。

这个时候日本要和韩国抢夺半导体芯片市场不为别的,就是中国华为带起的全球通信业5G市场,当然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肯定要独立自主搞出芯片的全部产业链,在日本对韩制裁之前,落地的“长江存储”便是剑指韩国的存储器市场份额。但中国的芯片产业崛起尚需时日,在国产芯片全面替代之前的这段空档期里,日韩优质的芯片产业都紧盯着这片广袤的市场。

中国的产业崛起已是历史潮流,日韩都无力阻挡,但对于中国的这俩邻国而言,未来和中国和平共处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石,便是在中国引领产业创新的同时,将自己的优势产业嵌入相关产业链,让中国尖端产业带着自己乘风破浪,但日韩的产业结构和对华经贸关系都高度相似,对于中国而言,两国可以互为替代,二选一之下,日韩的国运之争在所难免,问题就在于谁能抢占先机。朴槿惠的亲中政策不乏这种预见性,但韩国因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而局势逆转。而对于一向善于见风使舵的安倍而言,虽然日本在对华问题上掉头太晚,但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与中国改善关系很难快速奏效,但以邻为壑交个投名状还是可行的,所以对韩贸易战恰有一石二鸟之效,在中日关系改善的未来愿景下牺牲韩国,同样也符合中日韩友谊不可能三角的一般规律,令和之日本,要有一股万象更始的春意新风。

眼前的日韩贸易战,中国不过是隔岸观火,也可以说是一个馒头引发的复仇故事。但在吃瓜之余,我们得看清日韩争端背后安倍政府还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战略意图,更要坚定武功不偏废全产业链发展道路,毕竟日本一向善于奇袭偷袭,今日能对韩一波珍珠港,明日也能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的道路上搞出皇姑屯和柳条沟,若安倍政府要在令和时代再次决心夺回失去的三十年,其友善背后的野心便不可不察。这一点上,中国的各行各业都要向任正非学习,国有备则无外患,真正的内功都是深藏不露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