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袈裟染上铜臭:释永信倒台与媒体失语的警钟
当袈裟染上铜臭:释永信倒台与媒体失语的警钟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7月31日星期四
释永信,这位曾以“少林CEO”名号行走江湖的方丈,终究未能逃过“塌庙”的命运。2025年7月27日,少林寺官网一纸通报犹如惊雷:释永信涉嫌严重经济犯罪,挪用侵占巨额项目资金与寺院资产;更令人瞠目的是,他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彻底践踏了佛教戒律的底线。佛教协会旋即吊销其戒牒,千年古刹方丈的神坛,在世俗的贪欲与丑闻中轰然崩塌。
讽刺的是,这尊金身裂缝早非一日之寒。十年前,武僧释延鲁化名“释正义”,向最高检实名举报释永信的斑斑劣迹,举报内容与今日官方通报惊人相似。几乎同期,一位刘姓女子也因经济纠纷与生活作风问题在网络公开指控。然而,这些刺耳的警报在当时被轻易按下了静音键——官方调查杳无音信,不了了之,甚至权威媒体也曾为其“私生子”疑云背书澄清。如今回头审视,释永信能稳坐莲台十余年,若无盘根错节的保护伞层层遮蔽、只手遮天,简直难以想象。这次倒台的时机同样耐人寻味,恰逢中央巡视组进驻河南,或许正是这股强力旋风,终于吹散了笼罩在“活菩萨”头顶的迷雾。
从许家印到宗庆后,再到释永信:被美化的“神”与消音的真相
释永信的跌落,绝非孤例。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更为深广的怪现状。恒大许家印,昔日的“地产教父”,其帝国建立在欺诈发行的虚假财报之上,直至大厦将倾,监管的铁拳才姗姗来迟;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生前被塑造成民族企业家的典范,身后其家族纷争却令人唏嘘。这些人物都曾享有近乎完美的媒体叙事,他们头顶的光环被精心擦拭,耀眼夺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试图揭露真相的微弱声音。无论是针对许家印资本游戏的预警,还是对宗庆后家族潜在隐忧的讨论,抑或是十年来对释永信的持续举报,这些逆耳忠言往往被斥为“不和谐音”,在信息的洪流中被刻意淡化、压制甚至封禁。媒体本应是社会的瞭望塔、真相的守夜人,却常不自觉地沦为神话的制造者与维护者。
媒体的“功德箱”:何时装满真实的“香油钱”?
当千年古刹开始售票,当功德箱旁悄然摆上POS机,木鱼声掺杂了算盘的噼啪作响,信仰的纯粹性便早已蒙尘。释永信的堕落,是个人私欲的膨胀,更是监督机制失效、信息生态失衡的必然苦果。媒体在这其中难辞其咎。对资本与权势的过度依附乃至谄媚,对潜在风险的失察或选择性沉默,对“树典型”式报道的路径依赖,都无形中构筑了保护伞之外的又一道无形屏障。它们过滤掉了刺耳的杂音,却也让公众失去了看清真相的窗口。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只有一种被允许的颂歌。多元的声音,哪怕是批评与质疑,都是对泡沫神话的消毒剂,是避免更多人从神坛直坠深渊的防护网。
释永信的金身碎了,许家印的神话灭了,宗庆后的身后事也引发了反思。这些接二连三的“塌方”,用最沉痛的方式印证着一个朴素的真理:你可以用谎言和故事在某个时间欺骗一部分人,但永远无法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阳光终将驱散迷雾,真相总会刺破华袍。媒体的当务之急,是挣脱无形的枷锁,让不同的声音得以呈现,让监督的勇气得以彰显。唯有如此,“功德箱”里盛放的,才可能是公众信任的虔诚,而非资本与权力媾和下的糊涂烂账。袈裟若被资本浸透,端坐其上的,终究不过是一尊迟早风化的泥胎。
注:本文参考了抖音上一些视屏文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