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人口”调查:西宁人不知道,电影圈很热闹
作者 /嘉栖
“听说《鱼乐园》口碑爆了。 ”“《马赛克少女》好像口碑有些争议呢。 ”
彼时身在京城,拍sir总能听到朋友圈里在讨论一些未曾谋面的影片,而这股来自西北冉冉上升的电影能量,或许在不久的将来, 会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自2011年起,每年七月,都会有一群人以“电影”之名,相聚西宁,在“FIRST”青年电影展上尽情撒野。不过,正如远在西北边陲的夏都西宁给人的神秘之感,“FIRST”青年电影展尽管已在此举办了八年, 却依旧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与外界世俗相隔的疏离之感。
初到西宁,从机场到会场,拍sir一路上意图寻找关于“FIRST”青年电影展的点滴标识,只见艳阳与青山。 然而,到达唐道·637,眼前所见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一号人物”的巨大横幅挂在商场中央,电影长廊的音乐键盘惹来过路群众驻足演奏,露天放映场地宣告着电影就在这里。
以唐道·637为中心,连接青海大剧院、银河欢乐影城、锅庄广场三大放映点,以及作为影迷交流中心的几 何书店, “FIRST青年电影展”终于露出了它的真容。尤其是在夜晚,锅庄广场的露天银幕亮起,普通市民、影迷、电影从业者汇聚一堂,在周围商厦的华灯暗照下,竟呈现出了赛博朋克般的超现实美学气质。
而“FIRST”青年电影展(以下简称“FIRST”),就在这里,把电影还给观众,以纯粹对抗嘈杂,一如其生猛鲜明的撒野特性。
为影迷放电影
“让我们忘记世界,只看电影吧。 ”
来看电影 ,是FIRST最重要的口号之一,也是其之所以备受影迷推崇的原因之一,更是身处其中,你所能感受到的属于FIRST的独特之处。比起北影节、上影节,众多影迷们生死时速抢下各大经典展映影片,而主竞赛影片却无人问津的尴尬处境, FIRST的最大 观影驱动力即来自于主竞赛影片。
今年,在1022部报名影片中,一共有 34部影片入围主竞赛 ,其中剧情长片13部,纪录片6部,短片15部。而这些影片将会在 青海大剧院、银河欢乐影城、锅庄广场 三个地方进行集中展映。除此之外,备受关注的 开闭幕影片、主题策展 、隶属于FIRST市场板块的 产业放映 ,共同组成了FIRST的放映片单。
而正是为了一睹这些类型各异的影片风采,来自天南地北的影迷们聚集到了西宁。在拍sir的随机采访中,就遇到了来自 兰州、山东、贵州、武汉、东莞、广州 等全国各地的影迷。其中,大多以 学生 为主,趁着暑假的空闲时间,进行一场“电影的朝圣”之旅;也有一些是上班族,或是利用年假,或是刚刚辞职,在工作之余,享受纯粹观看电影的乐趣。
可能在此之前,他们身份各异,所学也并非是电影专业,有学计算机、有学电子商务的;也有从事动画工作的,或是婚庆摄影师,只是因为 热爱电影,想看电影 ,来到了这里。甚至对于他们而言,来FIRST成为了一个约定。比如某两位来自兰州的高中同学,从去年来这儿看电影之后,就约定以后每一年都一起来。
“在这儿看电影的氛围还是和平时很不一样的,好几次大家一起鼓掌就会觉得很感动。 ”某位影迷说道。
的确,对于他们而言, 在FIRST看电 影是一件颇具仪式感的事情。 为了早早看到电影,排长队是必须的“修行”,甚至有不少连着看三四场电影的影迷,都来不及好好吃上一顿饭。
在拍sir在音乐厅观看《春江水暖》亚洲首映之时,无论是片中第一个长镜头结束之后大家自发的掌声,还是片尾出字幕时接连不断的掌声,都足以感受到大家对于电影的尊重和热爱。
而电影散场之后, 影迷们三三两两聚在影院外的讨论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拍sir就此混入了一个影迷小团体,他们正讨论的不亦乐乎,“我觉得这个电影有很多台湾新电影的风格在里面。”“我倒是觉得一直跟拍的镜头像是在模仿贾樟柯”。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推测最终奖项的归属。“这片子拿不到最佳影片也是最佳摄影,实在太美了。”“最佳影片,我个人喜欢《第一次的离别》。“”最佳导演我觉得不一定,可能是杨荔钠(《春潮》导演),但是不可否认,他(顾晓刚)是很有潜力的导演。”
当然,还有影迷“抱怨”: “感觉主持人把该问的都问了,不该问的也都问了,我攒了五个问题都没机会问,还可以送票呢。 ”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有一个连续三年从济南跟着妈妈远道而来的资深小影迷。 别看才十几岁,但在这儿的阅片量可不少,也有自己的理解。 “更好看,也更长了,”当拍sir问及今年的片子和前两年有什么不同时,小朋友答道,“今年基本都看懂了,《春江水暖》有点长,最喜欢《长风镇》和《第四面墙》,故事挺有意思的,演的也好。 ”
为影人找机会
可以说,走在唐道·637及其方圆几里,若是看到脖子上戴着FIRST各类证件的人儿,大家都会默契地相视一笑。 同道中人嘛,大家不是在看电影,就是在看电影的路上。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部分特殊的影迷, 他们不只是普通观众,同时也是市场嘉宾。 如果说,普通的影迷们,来到FIRST看片,是为了获得一次或愉悦或特殊的观影体验,那么,这些市场嘉宾们,在享受电影本身之外, 还抱着寻找千里马的心态而来。
而这也是FIRST之于参与者们的另一大存在意义, 即寻求机会 。因而,不仅仅是在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放映场上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也时常会在银河欢乐影城碰到他们,在这里, 有24部 隶属于产业放映的影片将会放映,包括入围主竞赛的《鱼乐园》《平原上的夏洛克》《慕伶,一鸣,伟明》等片。
“产业放映的影片多为 未完成项目 ,声音、配乐、剪辑等可能还在调整之中。有些涉及到了股权的售卖,需要寻找联合出品方。”某位今年第二次来FIRST的市场嘉宾说道。
在他看来, FIRST的片 子很多在其他地方未必能看到 ,因而,在这里收获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这里你能看到这些青年导演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未来的方向。”偏爱现实主义的他,到目前为止,印象最深的就是《鱼乐园》和《平原上的夏洛克》这两部影片。“《平原上的夏洛克》是典型的小成本商业类型片,有喜剧元素在里面;像《鱼乐园》就偏现实主义一些,都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来这儿,主要是看片子有没有合作的空间。”
而从今天起, 为期两天的创投路演也即将开始。 “比较期待今年的创投项目,感觉不管是从竞赛影片还是产业放映影片来看,今年整体上比去年质量都要好。”某位正在为公司寻找项目的市场嘉宾说道。
当然了,在FIRST寻找机会的并不只有市场嘉宾们, 还有那些忙碌穿梭于各个会场的“志愿者”们。 来过FIRST的人,一定会对身穿黑T的志愿者们印象深刻。这群同样来自五湖四海,各有神通的志愿者们因为热爱电影,相聚在一起,成为最富热血和激情的存在。
而在拍sir与他们的交流之中,发现 其实有不少人是抱着学习的 心态来的。 某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志愿者,就提到了自己也想从事电影产业相关的工作,“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学霸,也有很多执行力很强的人,感觉自己还有很多能力需要提升。”
也有人对FIRST整体的策划、运营很感兴趣,“我关注FIRST很久了,其实我们还是相对纯粹的,在我看来没有太多商业化的运作。 希望以后能为影展的策划出一份力。 ”
为影展求转变
总而言之,在青海大剧院、在银河欢乐影城、在锅庄广场,但凡FIRST影片放映的地方,就有关于电影的故事发生; 而在几何书店,在咖啡厅,在路边的烧烤店,以唐道·637为中心,你总能看到影迷们、电影人们忙碌赶场的身影。
以电影之名,他们相聚在这里,为 看电影而来,也为创造更好的电影而来。 可以看到,经过12年的发展,FIRST已然形成了自我的风格。那是一种萦绕着迷影气氛,不拘一格推人才的气度,也是敢于展现凌厉现实、挖掘生猛力量的勇气。
当然,在这其中,也能看到它的转变。比如从电影本体来说,在拍sir采访中,有不少影迷都表示 今年的片子整体上来说完整度比往年要高,但是不乏争议性影片。 “不知道为什么,看多了总觉得有几部影片挺像的,感觉新导演们也会陷入套路化创作,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某影迷说道。
也有影评人反映,FIRST影片越来越“大气”了。“就算是导演处女作,也都比以往更成熟。 有些影片已经有资方参与 ,这其实是好的趋势。但有时候偶尔也会怀念以前粗糙的质感,能让人惊艳。”某影评人说道。
而从影展本身来说, 则可见其明星效应的加持,比往年更甚。 某青海本地的志愿者就告诉拍sir,虽然FIRST对于大多数本地非电影从业者、爱好者而言,还是较为陌生的存在,但可以感觉到今年的声势更大。“我妈就特别想看红毯一直问我要票,其实就是想看明星,她并不了解影展是什么。我觉得大多数人和她一样。”
但即便如此, “明星”助阵也在无形之中为影展做了宣传。 事实上,在FIRST主场地,拍sir就见到不少被“胡歌”吸引而流连于电影长廊的西宁普通市民。有些人因为好奇仔细端详两边展板上的头像,有些则是若有所思地看着,当然更多的人只是踩着琴键走个过场,纯粹觉得好玩。
“露天放映的时候,能看到很多附近市民拖家带口来看电影,大家观影气氛也很好,热热闹闹的,这时候会感觉电影真正和这片土地融入在了一起。 ”
想起来西宁之前,嘉宾指南里有写: 据说西宁的司机师傅不知道FIRST电影节,如果方便的话,请帮我们核实下? 根据拍sir这两天的行走,确实,对于大多数西宁人而言,不管是司机,还是路人,提前FIRST,都不太熟悉,即便它已经在西宁办了八年。
不过,何妨? 至少在电影的国度里,坐标唐道·637,聚集了一群电影之友的FIRST是最耀眼的存在。